北京林业大学林荫路使用现状及提升对策

2019-09-10 07:22雷蒙黄瑞琦
成长 2019年6期
关键词:提升对策

雷蒙 黄瑞琦

摘 要:校园林荫路是校园道路绿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生态环境和景观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北京林业大学校内,系统调查分析其建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校园林荫路使用现状、加强道路景观建设的数目及相应改进策略。

关键词:林荫路;使用现状;提升对策;北京林业大学

1 校园林荫路分析

1.1 北京林业大学校园林荫路分析

1.1.1 北京林业大学概况。

北京林业大学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地处中关村规划园区的核心位置。校园现有面积46.4hm2,学校实验林场占地面积832hm2,学校总占地面积878.4hm2。

现北京林业大学校内包括银杏大道、悬铃木大道、洋白蜡大道3条主要林荫路及数条长度较短的次要林荫路。

1.1.2 校内林荫路分析。

(1)所在位置。银杏大道贯穿北林的西南门和北门,位于整个校园的正中央。道路西侧是学生宿舍楼、体育馆、体育场,东侧是一些学院的办公楼和实验楼。

悬铃木大道及洋白蜡大道连接了校园东西两侧的教学区及住宿区,同样作为校内重要的交通轴线。

(2)道路文化。银杏大道路侧银杏树为1952年建校前后种植,历史悠久。均为1945年前的苗,在1954年学校迁址肖庄时,全校师生亲手种下。

北京林业大学的银杏大道是北京城内赏银杏的一大绝佳地点,对北林人则更多了一份情怀,纵使已经离开了北林,银杏大道也永远是心中的一处圣地。

悬铃木大道路侧的“美国梧桐”是全北京市最大的一批“美国梧桐”。

(3)现状简述。基于林荫路自身美学意义上的秩序感、方向感,校园林荫路景观优美,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其中,银杏、悬铃木、洋白蜡均为秋色叶树种,秋季景观效果良好,吸引大量师生、游客停驻留念。

树木栽培养护良好,枝繁叶茂,产生浓郁的遮荫,在夏季形成舒适的小气候。

银杏大道为北京城内赏银杏的一大绝佳地点,秋季聚集大量校内外人群,人流量极大。此外,受学校教学时间及“阳光长跑”活动影响,林荫路人流量变化呈现出显著的时段性。

3处主要林荫路均设置在校内重要交通轴线上。其中,银杏大道位于校园正中央,为校内主要车行线路之一,贯穿南北,连接校园西南门和北门;悬铃木大道、洋白蜡大道贯穿东西,连接校内宿舍区及教学区。

2 林荫路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阳光长跑”活动

通过分析学生跑步过程中打卡记录的数据,发现(1)在工作日和双休日的15:30~19:00时间段,跑步人数达到其他时段的9倍,17:40~18:00达到峰值;(2)84%的同学选择在东区进行长跑,其余16%选择在西区;(3)参与了“阳光长跑”的学生,其长跑能力、心肺耐力有显著提高3点现象。

2.2 校园林荫路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为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在校师生、游人等对校内林荫路使用情况的直观感受,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到(1)人车混行;(2)绿化单一;(3)缺少停留空间三大问题,在改造过程中融入道路通风、海绵城市等设计理念,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

3 林荫路提升对策

3.1 提升原则

3.1.1 立足实际,完善为主。

现阶段北京林业大学校园林荫路位置、行道树树种均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同时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背景,整体格局难以进行过多改动。因此,提升工作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不破坏现有格局的基础上提升道路景观。

3.1.2 营造舒适的校园道路景观。

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因素,从自然性、文化性、安全性、美观性、艺术性5方面入手,改造林荫路使用现状中的不合理现象,力求营造人性化、舒适的道路景观。

3.1.3 创建良好的校园生态体系。

在设计道路景观的同时,从生态角度考虑,加强校园雨水吐纳能力,形成原生态、可持续的道路景观。

3.2 基本方法

3.2.1 道路绿化。

针对校园林荫路现存的几点主要问题,通过补植、调整、更换、环境改造等方式,提升道路绿化美观性和舒适性。

(1)补植:即在现有植物基础上为解决绿化较单一的问题进行扩植,丰富植物品种数量及道路景观层次。

(2)调整:即对路侧植物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总结其长势、景观效果等因素,淘汰劣势植株。

(3)更换:对不适应环境条件,生长不良的植物进行全部或局部的更换。

(4)环境改造:选择道路部分区段设计雨水花园系统,基于其建造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生态环保、自然美观、易与场地环境结合等特点,可应用于多类型场地,在我国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2.2 道路小气候。

实施透水性道路布设。“传统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材料受热易软化,进而释放有毒气体。通过实施透水性的材料,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道路,可以存储雨水,从而降低路面温度,延缓沥青材料的软化。”

4 主要措施

4.1 人车分流

基于校内现有道路体系,主要对行人、跑步人群、自行车、机动车进行分流。

“阳光长跑”人群:基于该部分人群活动的时段性、趣味性特征,考虑选择性调整其跑步路线,主要保留在校园东侧,小范围多圈数练习。

车流:车辆分流问题主要表现在银杏大道秋季观叶期,可在该时期内仅保留银杏大道观赏功能,另设车辆进出道路。在保证游人、学生安全的同时,避免其对车辆行驶的阻碍。

行人、自行车:在道路两侧单独设置人行道及自行车道,将其与车流分离开.或通过不同颜色的道路铺装将其分离开,以保障行人安全,加强交通秩序性。

4.2 部分区位雨水花园景观的营造——新自然主义草本植物景观

为营造植物群落多样性高、抗逆性强、雨洪管理能力强、景观形式生动的校园雨水花园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新自然主义思想,形成“降雨-渗透-蒸发”的校园水循环生态体系。要求所选植物(1)耐湿、耐旱;(2)“适地适法”;(3)以乡土植物为主。此外,还需考虑植物的存活率、抗逆性、花期、生长期、侵略性、抗侵略性、种子萌发率、结种率、根系范围等多个方面,以更好地营造景观优美、持久性强的雨水花园景观。

4.3 休憩空间的增设

在道路两侧增设桌椅及数个小型趣味性停留空间(如景观建筑、空间布局、景观小品等),一方面为游人提供休憩、置物的空间,另一方面结路侧景观的设计,增加人与环境的互动,同时也是良好的拍照地点,在一定程度上疏散道路上的人群。

4.4 道路通风设计改造

行道樹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维护生态平衡,但同时也为交通污染物的扩散带来了阻碍,需对道路通分进行设计。

4.4.1 树木养护修理。

据相关调查,行道树树冠覆盖度与疏密度对交通污染物扩散具有较大影响,当行道树树冠覆盖度与疏密度均较小时,交通污染物的扩散效果最好。从人为降低行道树树冠覆盖度、疏密度以加强交通污染物扩散的角度分析,在不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效果的前提下,人为选择性修剪乔木,以促进污染物的扩散。

4.4.2 道路路面材料选择。

选择透水性较好的生态透水道路,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同时防止路面积水,增加路面安全性和通行舒适性。还可调节城市空间的温度和湿度,改善城市热循环,缓解热岛效应,路面有大量空隙可吸附城市污染物。

5 结语

校园林荫路是校园道路绿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生态环境和景观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数条林荫路的现有基础上对其加以改造,尝试营造出一个舒适、绿色、生态的校园林荫树景观。参考文献:

[1] 李文豪.城市道路通风走廊规划与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6(11).

[2] 吴丹洁.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型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

[3] 袁嘉.新自然主义草本植物景观在城市雨水花园中的应用与设计[J].风景园林,2017.

猜你喜欢
提升对策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画教学实施要点刍谈
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体育舞蹈教师再教育对策研究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及提升对策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对策研究
幼儿园提升数学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对策
提高现代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宏观对策浅谈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
服务业员工英语水平现状及提升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