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慎词体起源论与创作论

2019-09-10 07:22刘婷婷
银幕内外 2019年5期
关键词:杨慎

刘婷婷

摘要:本文主要以《词品》为例来探究杨慎的词体起源论与词体创作论。杨慎认为词体起源于六朝,创作时应坚持“主情”说。本文主要用“知人论世”与“文本分析”两种研究方法进行论文写作。

关键词:杨慎;词品;起源论;创作论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517105

一、词体起源论——源于六朝

文体源流论是从历史纵向上对文体进行源头的寻找和脉络的梳理。为什么他会认为词体起源于六朝呢?一方面与他的诗学观念息息相关。杨慎年少之时,便成为李东阳的门生,李东阳门下的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在历史趋势下进行了以“复古”为中心的文学思潮运动,但是杨慎在偏远的西南边陲却有不同的文学坚持。胡应麟说他是“挺然崛起”,沈德潜则评价道“拔戟自成一队”。而后来由明入清的诗坛盟主钱谦益也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及北地哆言复古,力排茶陵,海内为之风靡。用修乃沈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其意欲压倒李、何,为茶陵别张壁垒,不与角胜口角间也。”

另一方面有人提出类似观点,文学理论总是后于文体而产生,词学理论从后蜀欧阳炯的《花间集序》为发端。而宋人开始探索词体的起源,有的从“入乐”着手,将词与乐府联系起来,如王炎曾有过此观点,南宋有一个人,早他提出“词源于六朝”的观点,朱弁在《曲洧旧闻》中就指出:“词起于唐人,而六代已滥觞矣。梁武帝有《江南弄》,陈后主有《玉树后庭花》……岂独五代之主,蜀之王衍、孟昶,南唐之李璟、李煜,吴越之钱俶,以工小词为能文哉。”此人提出论点,杨慎则在提出论点一一“词体来源于六朝”的基础上,进行详尽而系统的论述,说明在地位上,词体与诗体有着同样的高度。杨慎在《词品·序》中一开篇就提到:

“诗词同工而异曲,共源而分派,在六朝,若陶弘景之《寒夜怨》,梁武帝之《江南弄》,陆琼之《饮酒乐》,隋炀帝之《江南望》,填词之体己具矣。”

后又在《词品》当中多次提到:其中“在六朝……填词之体己具矣”,点明词体起源于六朝。《词品·卷》主要是列举六朝乐府词,其中《梁武帝江南弄》有“填词起于唐人,而六朝已滥觞矣”,从个体举例说明词体起源于六朝; 《陶弘景寒阶怨》条中“后世填词,《梅花引》格韵似之,后换头微异”,与《梁简文春情曲》中提到的“而唐词《瑞鹧鸪》格韵似之”,这两条都是说在六朝词体基础上,后代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创新; 《陆琼饮酒乐》中提到“唐人之《破阵子》、《何满子》皆祖之”,也说明六朝是词体之源头。《王筠楚妃吟》“予论填词必溯六朝,亦昔人穷探黄河源之意也”。《梁简文春情曲》“此诗似七言律,而末句又用五言”。杨慎提出的这种观点,独树一帜,为明代词的衰弱带来了重新振兴的转机。

“词名多取诗名,如《蝶恋花》则取梁元帝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词名多取诗名》)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词体起源于唐中叶的五七言诗,由五言诗、七言诗演变成长短句。如胡仔说:“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王灼也指出:“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然唐中叶渐有今体慢曲子”。

在杨慎之后,王世贞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王世贞从探本求源的角度,以六朝艳语作为词的滥觞,指出词与诗不同的文体风格,正在于其“宛转绵丽,浅至儇俏”,这样的主张显然与宋人词论尚雅崇正之说大相径庭,是晚明文学主潮在词论中的反映。

二、词体创作论一一偏于中正的“主情说”

正德嘉靖之际,王阳明的出现带来了阳明心学,心学中“心”字即代表追求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这给程朱理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士大夫们也开始关注内心。而阳明心学所倡导的追求内心的观点,则对明朝中后期的杨慎、李贽、汤显祖、公安派,一直到清代李渔、袁枚、郭麈都有很大的影响。

“白乐天之词……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白乐天花非花辞》)

人人有情,“不过甚”,就是别出格、别过分的意思。他举了宋代儒生说的话,悟禅的人越要断绝欲望,欲望则会越强烈,道家越说忘情,情则会越泛滥,圣贤只说要少些欲望、养心,这大约是心中的情。杨慎的“主情说”带有着特别中正的意味。这种中正来源于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这并不是他故作道貌岸然的学士样子,而是社会、家庭对其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杨慎家学渊深厚,其家族世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至于在“议大礼”事件中,坚决反对新皇帝列亲父母为上皇,几次反对,遭受廷杖被贬西南。这种儒家思想是刻在杨慎骨子里的,笔者可以理解。

明中期,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阳明心学,颠覆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在南宋开始的对词的“雅正”的要求,也在此时彻底崩塌,崩塌的表现在于主情,并不在于的真情、性情的抒发,而落于狭隘、萎靡的窠臼,以至于在明末清初之后成为被鞭挞的一种词观。南宋一些骓词词集以及张炎等人的“雅正”词观,在元以及明前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主情”说的出现, 《花间词》《草堂诗余》在明代风靡,特别是《草堂诗余》的流行,让靡靡之音有了新的接受范围。现在的我们应看到其进步性,而不是只谈它的弊病,附上章学诚所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它的进步性是更大的。

参考文献:

[1]杨慎,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戴不凡,论崔莺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5]郭英德等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沈德潜月准选。明诗别裁[M],商务印书馆.1933.

[8]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3.

[9]章学诚著,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10]彭新有,杨慎谪滇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1]王笑瑩,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8):1-5.

猜你喜欢
杨慎
杨慎诗词同源说探究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悲喜人生(下)
情深何处不相逢
一方素帕寄相思
从《词品》看杨慎的词学观
杨慎《五言律祖》研究综述
杨慎的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