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与风险管理分析

2019-09-10 07:22周渊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周渊

摘 要:在与传统信贷模式相比之下,供应链金融为在融资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更有效的融资途径。随着市场和经济的不断变化,结合实践经验教训,从业务模式、产品服务、技术手段、成员准入条件等方面进行完善,供应链金融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创新。同时供应链金融风险也随之出现了变化,因此在对供应链金融进行模式创新的同时还需要推动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分析和风险管理手段的研究。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融资模式 风险管理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普遍存在不规范、不成熟的问题,比如财务、管理信息透明度不高,平均寿命较短,抗风险能力较弱,借贷违约可能性较高,以上现实问题都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阻碍。中小企业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国经济贡献良多,然而与之地位不符的是其融资困难问题,尽管近年来出台的国家政策不断对中小企业融资有所支持,但是如若只是倚靠传统信贷方式却仍然无法保障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由于市场需求大,又进一步表明呈现供应链金融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市场的变化,供应链金融依然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在供应链金融未完全得到完善稳定前,都应不断研究供应链金融的革新创造。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一)供应链系统性风险

随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供应链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链条结构,而是复杂多变的网状结构。不健康的供应链系统环境会带来供应链系统风险,包括供应链竞争风险、供应链协调风险和供应链控制风险(魏莹,2018)。当前的供应链系统内存在相互影响的多条供应链,参与供应链的企业增加,其中企业的供应链实力并不一致,例如销售能力较低的企业可能造成产品滞销的情况,无法正常还款,这就是竞争风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让更多的信息都能够在供应链里传递,但是如果企业成员之间沟通意愿不高、沟通不足,对信息有所保留,影响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产生牛鞭效应,可能就会带来供应链协调风险。在巨大又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中,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参与企业的管理协调难度增大,无法维系稳定的成员关系和供应链状态,即可能出现供应链控制风险。

(二)贸易背景真实风险

贸易背景真实风险是指在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作为供应链融资行為的基石真实交易存在虚假情况,融资企业可能与其他企业组织伪造交易合同,统一口径以不存在的交易合作向金融机构骗取资金;还有融资企业伙同核心企业等提供信用支持的企业隐瞒企业的真实现状,融资企业可能由于市场经济、公司管理、财务资金等问题无法按合同或交易订单所规定进行供应、购买、销售等行为,但为缓解企业压力或只为骗取资金,依然隐瞒公司真实状况以原条件签订借贷合同。在融资企业的有意隐瞒和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包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若未对贸易背景进行深度严格的调查,在未准确掌握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对融资企业进行授信借款,会被恶意套取资金,面临贸易背景真实风险。

(三)业务流程风险

由于在虚拟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以及日益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在参与主体日益丰富多样和各环节流程的操作差异性大的情况下,线上业务操作既增加了更多的操作步骤又是操作难度上升,不免出现业务流程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可以围绕供应链金融流程设计和运作操作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流程设计的技术角度看,当下的业务流程设计依然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现阶段的业务流程可能存在瑕疵错漏,业务流程风险也因此隐藏在各操作环节中。其次从运行操作入手分析,存在操作人员的职业培训不到位、操作工作不熟练、公司管理不周全等问题,甚至与外部人员有利益行为,故意进行错误额操作。平台提供者在现阶段未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业务操作流程、未能保证操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工作能力,结合技术手段对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创新并注重对复合型操作人才的培养是平台提供者为降低业务流程风险而需要做出的努力。

(四)质押物价值风险

质押物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对供应链金融开展的根本依据作用,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质押物的价格在正常市场中必然会有波动,当质押物的货值波动频率大或者货值下降多,可能会影响企业的还款意愿进而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资金回收成本增加或无法收回资金,因此质押物价值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就显得尤其明显。当然除了因为市场经济变动而波动的质押物价值波动是无法避免的之外,应收账款类质押物的付款方信用等级、还款能力与存货类质押物的管理难度、是否易于变质和变现难易程度等方面也是金融机构应该对质押物进行风险考核,如何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货值下降是金融机构等供应链金融参与方的难题之一。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建议措施

(一)构建合理的供应链网络

从供应链结构、流程和管理三个方面来对供应链网络进行构建。首先焦点企业该严格谨慎把控供应链金融中的准入条件,例如:上下游企业是否符合“三无但三有”的条件、物流企业监管力度是否到位、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方案策划能力等等,能够达标的企业才能形成稳定的供应链结构。在供应链中,各主体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需要强调注重供应链内各参与者的融洽合作与紧密联系,通力合作才能扩大运营范围、增加盈利。其次基于产业链内复杂多样的主体关系以及供应链闭合化的特点,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种类也十分繁多,为减少操作失误,按业务类型制定专业、规范的流程,形成完整的自偿性运营逻辑,建立一体化运作标准。最后各企业机构需要明确在供应链网络中自身的定位、明确各组织部门的职责以及对供应链中的信息的管理,在确保管理的垂直化的同时实现对流程的掌控。构建合理的供应链网络是规避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加强监控预警

有效的监管能够预防或减少风险的发生,一面对一些为谋利益蠢蠢欲动的企业加以监督和监控,另一方面为发现风险管理盲区提供途径。首先金融机构可与物流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建立合理的合作关系,实现贷后的监管智能化,不仅防止物流企业和第三方商务企业与贷款企业进行欺诈行为,还通过信息共享,更有效的监控融资企业的经营情况、行业状况和质押物价格波动。物流企业可以从仓储、货运、人员监管三个方向入手,结合技术手段或者设立监管部门,对货物的仓储、运输以及人员的监控进行重点关注。减少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如物流监管风险的发生,降低监控成本,及时预警市场风险,扩大监控范围。

(三)提高信息治理能力

现阶段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掌握链内各类信息,不仅能够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还能通过分析供应链运营中的各类信息和数据,实现有效信息治理,还能够实现对风险的控制。信息大爆炸社会对于信息的收集和运用非常重要,尤其是供应链金融逐渐借助互联网进行发展,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很多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业务都以“大数据”为基础,从大数据中发现业务机会、实施风险管控。提高信息治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确认信息源是否安全可靠和信息结构是否合理,准确无误的信息来源和结构才能保障有效信息治理;其次提高根据环境和实际情景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传输、运用能力;然后加强合作成员对信息和信息治理的重视,确保链内成员共享高质信息并加以学习应用,实现持续的信息更新。

(四)优化风险防范机制

通过收集和整合供应链金融指标,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该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数据收集和监控,风险分析和预警,以及风险应急控制。在数据收集和监控阶段,收集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关键数据,建立风险指数数据库,通过定量分析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如果风险异常,则进入下一步的分析。在风险分析预警阶段,主要收集过去的风险事件,建立标准风险案例数据库,以便在发生风险事件前,预测到可匹配的风险,迅速执行方案处理风险。在风险应急控制阶段,大多为针对风险数据库内的标准风险而建立相应的风险应急措施,监测到库内风险时进行应急措施工作。如果存在新的风险案例,则把新的风险加入至风险库,并及时更新相应的风险应急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卫伟,宋良荣.基于博弈论角度的供应链金融研究[J]. 中国林业经济, 2017(2):108-110.

[2]范方志, 苏国强, 王晓彦.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12):36-45.

[3]罗勇,王阳军.刍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及其防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01):125-127+73.

猜你喜欢
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贵州省XX市新型城镇化试点融资模式探索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浅析公租房融资模式
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讨
金投手抢滩湖南银联移动端,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