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意识的歧视

2019-09-10 07:22朱昆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同情心荣誉群体

朱昆

在我的居所门外,有一位以收废品为生的外地人,附近的居民都称他为“垃圾老板”。邻居们对他都挺和气,其中一位对我说,现在干哪一行都是凭劳动吃饭,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歧视谁。

我觉得人们经常对自己心底里的歧视缺乏觉知。我们的同情心经常会屏蔽对歧视及其顽固性的认识。我们会以为,只要对乞丐、外地民工、街边小商小贩等有同情心或恻隐心,就表明自己对他们不存歧视。其实,这是两回事。

我们不妨把歧视约简为这样一些问题:你说你富有同情心,你以为自己已经克服了歧视,那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日后成为一个清洁工、一个做大饼油条的人吗?或者,你能接受女儿嫁给你家门口的“垃圾老板”吗?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们心底里的歧视并不是一种主观选择的立场,而是由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高低等级所造成的一种下意识倾向。

任何一个社会里都存在一些事实上的“贱业群体”,这是与“荣誉群体”相对的另一个极端。中国传统社会里有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和“坏人”等等的歧视,在很长一段時间内,人们对这些群体避之唯恐不及,在考虑男女交往或婚配时更是敏感。

在今天的社会,荣誉和耻辱的界限相较以往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大多数以前的“贱业”如今仍然处于经济收入的低端,因此也仍然遭受或明或暗的歧视。他们为市民们的一日三餐和其他生活需求提供便利,但却不时被粗暴对待、随意驱赶,而周围的市民也常常是需要时想起他们,不需要时嫌弃他们。

保障这些人群的正当权益,不仅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心底那种主导我们行为的、极难克服的歧视保持更清醒的觉察。

(摘自《新民晚报》)

猜你喜欢
同情心荣誉群体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荣誉时刻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调查
中间群体
荣誉背后
50岁女性最有同情心
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