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奶奶和女儿的每日一封信

2019-09-10 20:13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48期
关键词:一封封李萍气愤

每天清晨醒来,广州89岁的李萍第一眼看到的,总会是一封来自女儿的“情信”,或在枕边,或在床边的椅子上。细细读完图文并茂的信,李萍也知道了自己当天的日程,不再担心健忘了。“女儿当兵时,我每周给她写信。现在我老了,她每天给我写信。”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插画、一封封融情与字的信、一段关于写信与回信的故事。

在广州越秀区一间明亮的客厅,得知记者要来采访,89岁的李萍不仅准备了多种糕点、糖果,还找出女儿贾力退休前在单位获得的奖状。看到母亲如此郑重其事,贾力也觉得惊讶,“我只在信里提了一下,她就记牢了”。其实,自从今年李萍摔倒后,記忆力便逐渐下降,“你刚才说了吗?绝对没有,反正我没听到!”母亲孩子气般的回答让贾力无可奈何。“这是我写信的主要原因,既不想因反复提醒而对母亲态度不好,同时也由不得母亲‘耍赖’。”贾力笑着说。

贾力告诉记者,近两年父亲长期住院,母亲总是忧心忡忡。于是,在每天的信件中,贾力首先会安排好母亲一天的日程,再写上些自己的感想或回忆一家人的温馨小故事,以宽慰母亲。

记者看到,在一张画有梅花鹿妈妈与小鹿深情对望的信纸中,贾力向母亲回顾了写第一封信的“气愤”经历。上世纪70年代,16岁的贾力成为了一名卫生兵,李萍开始每周给女儿写一封信。收到信后,贾力喜出望外,于是赶紧回信介绍起自己在部队里的生活,还满心期待母亲的回信。

果然,一周后,母亲回信了,但拿着信纸的贾力却傻了眼,“妈妈把我的信退回来了,上面用红、蓝墨水笔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圈出来我的错别字、不当用词和病句,还写上评语,要求订正和加强学习。”贾力告诉记者,当时虽然气愤于母亲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习惯,但以后写信时还是老老实实斟字酌句,生怕再次“出糗”。

“沟通有多种方式,但心灵上的关爱难以言传,”贾力感慨道,“按父母那个年代的生活习惯来行事,这样他们才容易接收到。”一封封不足千字的信,流转的是一家人化不开的情。为了弥补年轻时不能在父母身旁尽孝的遗憾,贾力特意购买了父母楼下的房子居住,退休十年来,一直服侍左右,不愿远行。(摘自《老人报》彭嘉荟/文)

猜你喜欢
一封封李萍气愤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万物的来信
你好意思吗
一封家书
SLA:ErroranalysisofthelearnersinvocationalcollegeundertheBlendedLearningModel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极限眼力大闯关
如果不曾遇见你
完美的解释
现在几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