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颖 何忠伟
摘 要: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三功能着手,阐述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现状、困境与发展成效,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出合理路径与建议。
关键词: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基本功能定位,全面推进“两田一园”高效节水工程,实现农业用水灌溉全面管理;大力推动“菜篮子”发展,确保都市鲜活农产品的安全有效供应;严格规范污染物处理,构建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集中规模化处理畜禽养殖场粪污,保证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农业清洁能源使用,降低化肥施用量,禁止农作物秸秆燃烧,开展“煤改清洁能源”和“减煤换煤”方案,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但也造成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在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存在绿地、林地、湿地大面积增加,农田面积不断紧缩;动物防控力度不断加大、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畜禽等养殖产业逐渐退出倒闭;美丽乡村的不断构建,低收入农户帮扶加大,而农业发展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针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困境进行充分研究,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1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现状
北京郊区土地总面积1.53万km 2,占北京市总面积的93%。其中,山区面积1.04万km 2,占总面积的62%。2017年北京市现有农业户籍人口230.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56.1万人,涉及13个农区、182个乡镇(144个镇、38个乡)、3 930个行政村 1。
截止2017年底,北京市已划定了151.6万亩基本农田、83万亩粮田、70万亩菜田、100万亩果园,5 190.25km 2 禁养区。从2016年到2017年,粮田面积由110万亩调减到83万亩。规模养殖场从2 069家调减到890家,中小养殖场特别是经营性散户有序退出。农业用水量5亿方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23以上。“三品”认证覆盖率从42%提高到60%,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畜禽类达到100%),长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为3 635.46亿元,比2016年增长3.0%;贴现值为10 76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
1.1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值呈现“两增两减”
2017年北京农林牧渔总产值308.3亿元,同比下降8.8%。林业产值和渔业产值有所提升,农业产值和牧业产值则有所下降,总体呈现“两增两降”的形势。其中,林业产值58.8亿元,同比增长12.7%;渔业产值9.6亿元,同比增长4.1%;农业产值129.9亿元,同比下降10.6%;牧业产值101.4亿元,同比下降17.4%;服务业总产值为8.7亿元,同比下降0.14%(图1)。第一产业增加值120.4亿元,同比下降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6.2%。一产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2016年的0.51%下降到0.43%(表1、图2)。
1.2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结构优化
1.2.1 种植业调减做精 糧食种植进一步缩减,粮食品质不断提升,粮经产业结果不断细化。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100.3万亩,同比下降23.5%;粮食总产量41.1万t,同比下降23.4%。其中,夏粮播种面积为17.2万亩,同比下降28.3%,总产量6.2万t,同比下降27.1%;秋粮播种面积83.1万亩,同比下降22.4%,总产量34.9万t,同比下降22.7%(表2)。
蔬菜生产明显下降,北京受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影响,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虽然蔬菜产量有所下降,但花卉和瓜果的观赏性产量明显增长。2017年,蔬菜耕地面积62.9万亩,同比下降20.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56.8万t,同比下降14.6%;产值60.1亿元,同比下降14.1%(表3)。蔬菜面积下降主要受效益不高、重点项目建设占地等影响,同时非首都功能疏解也对部分外来人员在京经营种植产生影响。花卉产业开始规模化发展,产量不断增加。2017年北京鲜切花产量3 809.5万枝,同比增加3.3%;产值0.7亿元,同比下降1.1%;园林水果降幅较大,产量和产值分别下降8%、5.8%;而瓜果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产量和产值均有较大的突破,产量同比增加2.2%,产值同比增加9.6%。
1.2.2 畜牧业有序疏解 2017年北京受禁养区划定和各区关停禁养政策影响,畜牧养殖存出栏量均呈下降趋势,有效改善北京农村生态环境,减轻大气和水污染,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北京市养殖生猪存栏112.18万头,同比减少32.14%,出栏242.07万头,同比减少12.08%;家禽出栏3 115.20万只,同比减少19.77%;奶牛存栏8.42万头,同比减少25.55%(图3);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6.39、15.68、37.42万t,同比分别减少13.10%、14.45%和18.11%(图4)。
1.2.3 林业工程持续推进 2017年北京林业产值58.8亿元,同比上升12.7%。其中,在生态涵养区的生态景观造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的拉动作用最大。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实施荒山造林5.5万亩、低效林改造26.5万亩、封山育林19万亩。平原地区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新增造林6万亩,改造提升6.4万亩。同时,启动通州潞城健康森林公园、大兴古桑森林公园、顺义五彩浅山、门头沟戒台寺森林公园等4处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和绿隔地区昌平东小口森林公园、朝阳常营五里店郊野公园、朝阳将府郊野公园、大兴孙村公园等4处郊野公园建设,不断提升平原地区森林品质和功能效益。
1.2.4 渔业转型调整 2017年北京渔业积极推进调结构转方式,强化政策引导、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着力发展精品鱼、休闲鱼、籽种鱼,积极推动减量增收、提质增效,继续实施以鱼养水、保护生态,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实现渔业总产值9.6亿元,同比增长4.1%。淡水养殖面积调减到4.4万亩,水生生物养护面积保持在34万亩,渔业总产量为4.51万t、总产值是27.79亿元,休闲渔业不断提升,籽种渔业保持稳定。休闲渔业产值9.16亿元,占总产值的32.96%。渔业规模结构不断调强、经营结构不断调好、品种结构不断调优、功能结构不断调全,服务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1.3 三产融合提升
1.3.1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北京市共有休闲农业园区1 216个,民俗旅游接待户8 363户,2017年接待游客4 337万人次,实现收入44.1亿元,人均消费水平逐步提升。其中,农业观光园共接待游客2 105.3 万人次,同比下降6.5%;实现总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6.9%。民俗旅游接待游客2 232.1万人次,实现收入14.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8%、1.1%。
1.3.2 设施农业稳步发展 北京市设施农业实际利用占地面积为22.4万亩,同比下降3%;亩均收入2.4万元,同比增长3.4%。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同比下降6.5%,但设施使用率由上年的65.8%上升到了今年的70.4%。昌平区花卉总产值超过1.8亿元,同比增长14.3%;草莓总产量625万kg,同比增长8.5%。
1.3.3 会展农业品牌效益凸显 北京会展农业品牌效应显现,第五届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嘉年华影响力扩大,接待游客136.9万人次,同比增长2.5%,实现经济收入6 613.1万元,同比增长8.9%。北京农事节庆活动品牌化效应逐步显现,共举办24项农事节庆活动,接待人数312.4万人,实现收入1.8亿元。
2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困境
2.1 农业生产空间压缩
2013年以来,北京市在城镇化、百万亩平原造林、农业“调转节”、生态环保等因素推动下,粮食播种面积由290万亩调减到不足100万亩,下降超过65%,蔬菜种植面积由93万亩减少为70万亩,降幅25%。原来划定的150万亩“两田”(80万亩粮田、70万亩菜田)势必还将调减退,规模养殖场从2 535家调减到890家,生猪和家禽出栏分别下降了23%、63%。顺义、大兴、怀柔、密云区年末生猪存栏同比分别下降22.6%、67.4%、59.9%和45.4%,存栏量共减少近34万头,四个区减量占到全部的64.0%。北京市2016年底规模以上生猪养殖企业共788家,2017年底仅剩467家,一年时间关停退出321家。2018年北京市启动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浅山区造林绿化,实施绿化9.95万亩,将会进一步扩大划定禁养区范围,北京传统农业生产空间将进一步减少。
2.2 农业生产成本提高
水资源的稀缺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实施土地政策改革,农田流转价格升高,平原地区平均每亩2 000元左右,劳动力成本也有所涨幅达到每人每天120元以上。此外,农村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2017年近700个村庄完成了“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并落实了近1 400个村委会、村民公共活动场所取暖,以及设施农业、籽种农业、有机循环等农业的清洁工作。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利用先进技术取得的红利被清洁能源生产成本挤压,所剩无几。例如,北京大兴区宏福现代化西红柿连栋温室大棚,技术革新增产为41~45kg/m 2(一般產量20~30kg/m 2),经煤改气之后天然气成本由之前3元/m 3 左右,涨至6~8元/m 3,利润几乎被成本完全吞噬。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今后将更加注重生态,农业生产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也会不断增加,致使农业的土地成本、经营成本、机会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抬升。
2.3 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匮乏
目前,中国农业风险补偿由政府救助、灾害扶持和农业保险三类构成,以政府救助和自然灾害的扶持为主,农业保险类为辅的运行模式。政府救助因财税资金得不到有序供应,因此赔付能力较弱,仅能解决农业经营者必须的生活需求,对于农业生产力的恢复,无法提供有效支撑。农业保险因保险公司,面对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回报的特征,且没有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农业保险公司发展缓慢,多因承包区域范围较小、承包农作物种类有限、赔偿金额较低,无法科学的分散农业风险。现阶段,动物疫病和自然灾害频发,北京将进一步加强对种养殖业管控,农户经营和未知风险增加并难以预测,农民利益难以保障。
2.4 农产品品牌建设不足
现阶段北京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够规范,品牌保护能力弱,地理标志的优质特性不突出,标志性特点不强。目前,北京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种类多样,有平谷大桃、大兴西瓜、昌平草莓、怀柔板栗等,但流通中相关产品却鱼龙混杂,没有形成农产品独特的品牌。
3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化路径
3.1 围绕政治中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中共中央十九大提出振兴乡村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农业改革的重大战略之一。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针对振兴乡村的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统筹习近平总书记新“三农”思想,发布《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活动(2017—2020年)的实施意见》,计划2018年完成1 000个左右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所有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农业生产方面,开展外延农业,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布局,调优农业生产结构,延长农业产业生产链,节约北京有限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并签署《攻坚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协议》,通过协同津冀、区域联动、共创品牌、突出特色、创新机制,解决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面临的生产空间紧缩与生产成本过高的困境,实现京津冀农业绿色、循环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方面,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入,要扩宽村集体土地利用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达到三产融合发展。注重建立政府财政资本与农民相关利益的联结机制,探索政府财政资金的折股量化模式、农民土地入股等模式,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的队伍中,实现持续共享二、三产业增值利益,减少其经营的风险,有效保证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北京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的发展,带动有机蔬菜、花卉等产业发展,并向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旅游服务业延伸,促使农民全产业链增收。
3.2 围绕文化中心地位,凸显农业文化特色
现阶段北京市加强文化中心建设,推动首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北京市历史文化古迹为根基,挖掘传统农业文化遗迹,建设北京农耕文化精神家园,打造北京乡村文明之风,构建现代农业乡风文明之魂,加强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思,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文化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北京特色农业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维系农业基本功能;有利于促进低收入农民增收,企业帮扶带动相关农业产业发展,拓展农业新功能性,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乡村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以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为导向,保障农村优美环境,减轻环境承载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使用,节约不可再生型自然能源;有利于北京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美好鄉村,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北京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为途径,突出区域性文化特点。2017年北京市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布局,开展集科普、经济、科研、文化与休闲于一身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落实京西稻、文玩核桃、朝阳的“洼里油鸡”、门头沟的京白梨、海淀的玉巴达杏等北京特色农业文化遗产;坚持保持地区特色,实现农产品多样化供给,形成代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文化特点的品种、品质,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覆盖率,建设北京特色农产品品牌。
3.3 围绕科技中心地位,打造“高精尖”技术水平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的条件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农业做精做细、提质增效,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方式和品质改革,融合经济发展的其他部门,打造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精尖”领先水平。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北京市通过三园一体,即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双创园、田园综合体,由点到面实现多部门、多元化融合发展,加快都市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强化休闲景观农业、农产品加工和智慧农业的科技支撑,不断满足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需要,满足市民营养、品质、安全和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需要。建设创新型种子繁殖育种基地建设,带领国内种子技术达到高标准;创新农业蔬菜新品种,打破国外垄断高端蔬菜品种的“京春CR”、“京葫36”等优质健康的蔬菜品种,研制出鲜食玉米“368”、“968”等新品种;研究完成果蔬绿色防控技术、黄瓜潮汐灌溉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进步带动农业产业同步发展,还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政府方面制定并落实优惠创新创业措施,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鼓励人才下乡,促进人才流动,加大社会公众、媒体导向,激励新一代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提升职业农民的总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将科技创新成果与人才结合,使之成为北京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3.4 围绕国际交流中心定位,带动农业国际化发展
北京市围绕“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期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精准落实农业农村部的“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战略,建设“一带一路”农业领域国际合作战略,鼓励涉农企业开展国际农业技术合作,支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赴国外培养。合力推进“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基本覆盖全部涉农领域,并成为农业对外合作强有力的保护屏障。形成“上下一条线,全国一盘棋”的农业对外合作体系,实现了全国农业现代化纵横协动的新局面。截止2017年低,北京市组织涉农单位申报和实施农业农村部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5项;组织局属单位申报出国(境)培训团并获批境外培训团4个;组织申报和实施中日青少年科学交流计划,由日本资助土肥站赴日本学习交流2次;组织涉农企业、科研院所申报并获批农业农村部农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项,其中含企业项目3项,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项目各1项。农业对外合作的“一进一出”,降低了国内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北京都市型现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安全优质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龙,程晓仙,肖长坤,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改革方向[J].科技和产业,2018,18(7):33-37.
[2]江晶,史亚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2):168-173.
[3]周培.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J].农学学报,2018,8(1):215-220.
[4]曹斌.小农生产的出路:日本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农村经济,2017(12):121-128.
[5]姜长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J].经济纵横,2018(2):91-98.
[6]张慧琴.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测度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8,30(1):80-86.
[7]叶华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1):17-23.
[8]万俊毅,曾丽军,周文良.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3):138-144.
[9]冷波.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实现机制——基于L村“小而精”农业模式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3):32-37.
[10]郭庆海.小农户:属性、类型、经营状态及其与现代农业衔接[J].农业经济问题,2018(6):25-37.
[11]邓秀新.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
[12]兰明昊,涂圣伟.重构农业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助力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1):53-59.
[13]郑宝华,晏铃.以农业地标品牌建设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17(3):80-86.
[14]李治,王东阳.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优化模式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24(2):15-19.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City
ZHANG Hua-ying,HE Zhong-wei
(Beijing Agricultural Colleg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Base,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Starting with the three functions of production,life and ecology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city,the article expounded the status quo,predicament,and development effec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city,and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Beijing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to capital modern agriculture.
Keywords:Beijing city;urban modern agriculture;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責任编辑 唐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