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特楼”里的大师们

2019-09-10 21:53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45期
关键词:郭永怀钱三强钱学森

在中关村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很少有人注意到“科源社区”中心的13、14、15号三座小楼,这三座三层苏式建筑被称为“特楼”。曾几何时,这里大师云集,先后入住这三座小楼的有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汪德昭、郭永怀、童第周、贝时璋等60余人。在这么小的范围里,云集着这么多“最强大脑”,不但在中国不多,在世界上更是少有。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师们的背影早已远去,然而,正如郭永怀夫人李佩所言“中科院精神的根在这儿”。

三強一测定中关

1949年11月,中科院成立后,要把分布在南京、上海等地的原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迁到北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物色一块地,作为“永久院址”。负责选址的领导们最后选定了还是一片荒地的中关村地区。

最先建起来的是近代物理所。1950年,赵忠尧在美国购置了研究核物理的器材30余箱。这些设备要想派上用场,实验室是必须的。为此,刚上任的近代物理所所长钱三强亲自到一片荒野中勘测楼址,并建议在保福寺北侧动工。1952年,一座混凝土大楼破土而出。这,就是后来人称共和国科学第一楼的“原子能楼”。

以此楼为标志,当时的“科学城”,现在的“中国硅谷”开始崛起。截至1966年,中国科学院直属机构118个,其中有22个集中在中关村。由于“原子能楼”领跑了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因此有“三强一测定中关”之说。

李佩屈就当“村官”

1955年11月,钱学森一家落户到14号楼201室。这套房当年在北京算是“豪宅”,虽然做饭还得烧煤,但已经有干湿分离的卫生间。走进钱家,最显眼的是一架三角钢琴。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歌唱家妻子蒋英的结婚礼物。

钱学森一安好家,就急不可待地致信康奈尔大学的郭永怀,邀请他到中科院力学所工作,信中还提到了两家在“特楼”的住房。

郭永怀回国后出任力学所副所长,一家入住13号楼。他的夫人李佩,本来被安排到中科院外事局工作,但为了就近照顾丈夫和5岁的女儿,就在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当起了副主任。

李佩作为西南联大、康奈尔大学的高材生,屈就当个“村官”,实在是大材小用。不过正是她的热心肠和高超的沟通才能,让中关村的日子有滋有味起来。

在李佩的组织下,吕叔湘、赵忠尧、赵九章、邓叔群等人的夫人组成了“家属委员会”,许多生活上的事,卫生、安全、子女教育……都由她们担当了起来。这个全部由院士夫人组成的家属委员会,开社区自治的风气之先。

为解决缺医少药问题,李佩还请一位退休后住在女婿家的沈大夫建起了医务室。这位女婿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中关村地区的医疗条件才有了很大改善。

“特楼”的黄金十年

钱三强书房里挂着“从牛到爱”几个大字,外人常常不明所以。原来,这四个字是即将进入清华大学时,他的父亲钱玄同送他的。钱玄同说:“学物理嘛,就要向牛顿和爱因斯坦学习,做出成就来;其二嘛,学习就要像牛那样苦干,渐入佳境后,就会爱上这门学科。”

这么多“最强大脑”聚在一处,最大的好处是随时随地可以产生“头脑风暴”。

钱学森的兴趣广泛、视野广阔,另一个门洞搞生物的贝时璋,13号楼的化工专家郭慕孙,地理所的黄秉维,都能和他聊到一处,还曾经碰撞出火花来。

郭永怀和汪德昭住楼上楼下,夫人们也是旧识,一次聊天时说起铀235的分离问题,搞声学的汪德昭在既有方法之外,另辟蹊径,提出用超声波进行分离。力学和声学两个学科就在笑谈中有了交集。

聊得最畅快的,是我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研究机构——“581”组。这个组的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都是这三座楼的住户。“581”组成立后,赵九章家经常宾客云集,专家们在一块小黑板前写写画画,阐述着自己的想法。讨论过后,赵九章的房间经常是孤灯一盏亮到天明。

李佩所住的“模范门洞”,一共六家,几乎每周都有聚会,一般是各家做几个菜,这周带到张家,下周带到李家,大人聊天,小孩一起玩。

随着时世的变迁,“特楼”里的住户们也不时发生着变化。2019年6月底,“特楼”等429处建筑被公示为北京首批历史建筑。

(摘自《北京日报》 孙文晔/文)

猜你喜欢
郭永怀钱三强钱学森
钱学森之答
“又见钱学森”
为祖国做最后的贡献
为祖国作最后的贡献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三强的遗憾
星光闪耀 爱在天际
两弹元勋郭永怀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