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自然教育,不做“林间最后的小孩”

2019-09-10 07:22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19年41期
关键词:书本知识藩篱綠色

本刊编辑部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提出“自然缺失症” 这一概念,揭示了儿童与自然间关系的断裂。洛夫指出,儿童与自然的疏离会导致身心健康的多重损害,造成感官逐渐退化、体重超标、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等病态,间接地损害儿童的道德、审美和智力成长。

是谁在儿童和自然之间筑起了藩篱?城市化、教育分数化、娱乐电子化,这些因素无疑给儿童接触自然制造了多重障碍,但“自然缺失症”的病因更主要在于自然教育的缺位。要“对症下药”,便需回归自然教育本身。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相关文件的出台,学生和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将书本知识与真实自然、现实生活建立联结。不少学校在校园内外构建起自然教育的綠色空间,挖掘自然教育在学科渗透中的可能性,但学校自然教育目前仍存在着尚未被普遍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相关专业知识储备有限等瓶颈限制。

校外,越来越多的民间自然教育机构、公益组织、科研单位、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加入自然教育的行列,寻求治愈“自然缺失症”的中国“药方”。他们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看到——自然空间不一定只在乡村里,也能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自然教育不一定只在山野中,也能存在于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与每个学校的绿色空间之中。

当下,儿童是否还可以拥有亲近自然的空间、实践和体验的常规渠道?自然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我们看到了一束光。但能否向着光继续往前走,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学校要努力,家长要努力,孩子自己也要努力,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猜你喜欢
书本知识藩篱綠色
绿色低碳 共建家园
给作文时思路阻塞的学生开个“处方”
绿野仙踪
绿色怪兽
创造物理情境打破知识和应用的瓶颈
神奇的动物皮肤——水中篇
美丽的藩篱
美丽的藩篱
公开公信 筑牢法治“藩篱”
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