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寻找”的美

2019-09-10 22:13王顺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5期
关键词:寻找诗词

王顺

摘  要:诗词中的“寻”,别有韵味。诗人们一直在苦苦地寻找,找人,找景,找一切美好的事物。欣赏品鉴诗词中的“寻找”,探究其中的韵味,熏染我们美好的生活,让俗世的生活变得高雅,让无所寄托的灵魂得以安放。

关键词:诗词;“寻找”;人之美;美之美

寻(尋)(seach,seek,look for),《说文》上说:“绎理也。”“绎,抽丝也。”让人似懂非懂。又讲“绎,抽也”,意为引出头绪,寻求事理。如此才让人恍然:事烦乱,无头绪,像抽丝一样理出个头绪,让纷乱的心平静下来。又说“从工口,从又寸”,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工”,要费力气找;“口”,要动嘴巴询问;“寸”,也许要抽完一寸的丝才能找到个头绪。一个“寻”字,真还藏着先人们许多辛酸而又美好的故事呢!

又联想到我家乡雍州(陇西郡)方言说“寻”为xín,小孩子玩捉迷藏游戏时藏好的一个会喊“寻(xín)我(gè)来”(找我来),童趣而温馨;赣语说“寻”为qín,如“寻(qín)宿儿”(投宿),似乎让人一下子陷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担忧中;客家人讲“寻”比较生动务实:“寻(qíng)食”(找吃的),明显带有“食在广东”的地域特点。不管你在北方、在中原、在南边,一个“寻”字,滋味隽永,越咀嚼越让人迷醉。

翻开古诗词,“寻”就更雅而美好了!

“众里寻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我觉得此二句为诗词长河中最为经典之“寻”,让人在词句的张力中骋思驰想,迷醉沉吟,涵咏咀嚼,滋味悠长。

那么,诗人们究竟在“寻找”什么呢?为什么这令人找得痛苦的“寻”却令诗人们前赴后继、百转千肠地坚持呢?

一、寻人之美——理想精神的寄托

与我们今天社会中被拐卖、躲债、跑路的人不同,不是在报端和街头电线杆上登帖“寻人启事”一样让人读了惊慌,流淌在诗词中的“寻人”却要美得多了。

正如上文所列稼轩词中“寻他千百度”,执着不渝,矢志不改,就是要“寻”他,似乎就要在让人绝望地放弃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许“那人”就没有动过,一直就在那儿,他在观察、考验。在这个由暗到明的过程中,正因为“寻”之不易,才能让人惊喜、珍惜和铭刻记忆。“那人”是谁?儿童捉迷藏的玩伴?恋人?好友?理想?玄奘要取的佛经?……无数个如梦似真的“他”,正是人们“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诗经·关雎》)的共同心理,是一场美的心理寻找过程,至于“那人”究竟是谁,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诗词中的寻人,比较多见的是寻恋人、寻故人、寻仙人。

寻恋人,从“在水一方”让人迷离恍惚的伊人,到“薆而不现,搔首踟蹰”(《诗经·静女》)天真无邪的静女;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的执着痴想,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的忧痛悼惜;从“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的悼亡无处寻,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的如梦佳期可寻的洒脱慰藉;……一字字,一句句,凝着泪,含着血,只因为一个“情”字,看不透,参不破,搅扰着从古到今的有情人。另一半不在,或仕宦、或商贾、或因了不得已的分手,总是难见,便要去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观沧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望穿秋水之苦,踟蹰徘徊之愁,死生契阔之痛,如一条斑斓的长河,涓涓而坚定地流淌在我们民族的性格中,哀痛的美,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人性大美。

如果说寻恋人只是个体情感的寂寞惆怅,那么寻故人则于失意痛苦中格调别开,更多的是友情的温暖、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美好。

诗词中的“故人”,有的是前恋人,如“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汉乐府《孔雀东南飞》),说的是刘兰芝被休后对焦仲卿的倚门期待,寻觅是一种令人哀怜的美;有的是对已逝好友(英雄)往事的寻找思念,如明皇长生殿寻贵妃的凄美苦哀:“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辛稼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的向往叹息,陈伯玉(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的建功无门的壮美感慨;有的是至亲兄弟,如吟一曲《胡笳十八拍》“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蔡琰《悲愤诗》)文姬思亲(汉)的悲愤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手足赤诚美,……但更多的是对旧交、老朋友的寻找,如手足,似知己,让人读来有温暖如春的美。

好友送我一只木瓜,寻他(她)去,“报之以琼瑶”(《诗经·木瓜》),把更好更贵更美的给他(她);天寒地冻,独居寂寞,寻老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似乎一下子茶(酒)香四溢,减了寒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走在气息清新的田野上寻去,仿佛已闻到农家炊烟的扑鼻禾香味,乐陶陶而胃口洞开。类似的约会似乎多在晚上,如老杜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杜甫《赠韦八处士》),滋味悠长;常建诗“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三日寻李九庄》),孟襄阳“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诗味、画味、情味,让人玩味沉醉。

寻仙人,也许是人类的长生不老情结,也许是人生仕宦失意的寄托,总之是想通过寻仙觅道将自己托付给虚幻,也不失为一种精神的安放和减少浮生痛苦的方法。

比较而言,史籍中记载寻仙的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始。清人丘琼山《纲鉴合编》写到:“始皇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唯不可必得之志者,寿耳。”帝王家天下,一切志得意满,但“寿”却无法主宰,便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东渡遍寻仙方,以图长生不老。而古今骚人墨客的寻仙又不同:理想破灭,生计艰难,……“寻仙“,并非真要去做神仙,也不一定真就相信有神仙,只不过是一种逃避苦恼寄托失意继续活着的办法罢了。他们大多在“寻”,又有谁寻到了呢?

太白居士被逐出长安,“凤歌笑孔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才无法施展,只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其洒脱美倒让人钦羡;自称“五言长城”的刘随州诗“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刘长卿《寻洪尊师不遇》),“苦吟诗人”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王摩洁的“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桃园行》),……一个个热情去寻,却都寻而不遇!或许神仙有知,轻易让你寻到,又有什么神秘可言呢?因此,古来寻仙诗便给人一种神秘的美。

鲍参军(照)诗“情高不恋俗,厌世乐寻仙”(《白云》)更直接道出了“寻仙”是因为“厌世”。这也许正是许多才高不遇者的心声,厌世、避世、遁世、隐世,只是俗世总羁绊着,无法逃离还得挨着。

二、寻美之美——俗世的美好情怀

沿着诗词中寻人的脚印可以走到天荒地老,生命不止,寻人不息。可惜寻人多烦恼!倘若换一个寻找的角度,则温润美好得多了,故谓之“寻”美。

诗词中的“美”又有哪些呢?寻红、寻花、寻云、尋芳草、寻桂子、寻梦、寻诗……哪一个不是美好的呢?只读了这个字眼,便给人一种荷尔德林(海德格尔)式的“诗意地栖居”美,如微风拂面,如饮醇酒,陶醉而忘机。譬如:唐诗人、收藏家刘枣强(言史)诗“游春未足春将度,访紫寻红少在家”(《寻花》),一个“寻红”,于色彩艳丽中扑面生机勃勃,心是热的,执着于亮色,给人一种生命张力的联想;小时候咏诵杜少陵《江畔独步寻花》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多万多压枝低”,觉得十分的美好,只是说不出好来,那是什么花啊!要是穿行其中,花香袭人沁心,入眼花团锦簇,黄四娘真乃花神也!其家在哪儿呀?

又如王介甫(安石)《山中》:“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因为改革,“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四面受敌,但其坚韧的内心的确让后人仰慕。生前寂寞,“寻云”“伴归”,已是站在尘世之上的洒脱了。

寻芳草,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的钱考功(起)“蝴蝶弄和风,飞花不知晚。王孙寻芳草,步步忘路远”,音律谐婉之中感受寻芳草路上蝶舞花飞的自然风光美。朱元晦(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日》)展示的是春日的勃勃生机。当然,也有“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范仲淹《苏幕遮》)之叹,“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之慰,但到底是寻的人有问题,于“芳草”何干呢?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忆江南》),白乐天本拟“寻桂子”,不意又观赏了钱塘海潮,为不意之美;“梦云归处难寻,微凉暗入香襟”(《清平乐》)晏叔原(几道)词与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异曲同工,都是寻梦而梦碎,是一种闺中思妇幽怨的美;“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十三首》),“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遣行十首》),李长吉(贺)与元微之(稹)诗句中“寻诗”号叹书斋之苦,却有一种奇特的想象美。似乎只有陈与义“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寻诗两绝句》)显得洒脱些。

至于贾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红楼梦》,稼轩词中“少年不识愁滋味”(《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等“寻愁”诗,似有故意跟自己过不去的惫懒可爱。

比较多见的是“寻春”。可能是春太短暂了,不经意间就从案边指缝里溜走了,于是便到处去寻。白乐天在寻:“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辛稼轩在寻:“著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鹧鸪天》);苏子瞻在寻:“紫陌寻春去,红尘拂面来”(《南歌子·暮春》);……要寻春,因为春太美好了,也寻到了。至于王静安(国维)的“几度寻春春不遇”(《蝶恋花》)之叹,曹雪芹《葬花吟》里“怜春忽至恼忽去”之哀,却有一种凄艳的美。

最富深理的寻春恐怕要数唐代梅花尼的《嗅梅》诗了:“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名为寻春,实为寻理。踏破笀鞋,入岭穿云,苦苦寻春不遇,归来嗅自家梅花,春不就在小院枝头吗?原来春就在身边,眼前。为什么人们总要舍近求远,舍己求人,舍内求外呢?原来法身自居,不假外求,却有几人省得呢?此为哲思美。

诗词中“寻找”的美,探之无穷,寻之不尽。就像诗人流沙河诗中的那一只蟋蟀,在《诗经》里寻过,在唐诗里寻过,在宋词里寻过,又如余光中《乡愁》里“一枚小小的邮票”,在诗人们饱含深情的目光中用“得得的马蹄声”(郑愁余《错误》)传递、寻找,浸润着我们诗意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

[2]宋词选读

[3]王国维诗集

[4]《红楼梦》词曲

[5]现代经典诗集

猜你喜欢
寻找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心兽》寻找主题研究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迷失与寻找
射击痕迹的寻找和提取
逃离与寻找——论贾樟柯电影中的“故乡”概念
贴近生活,乐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