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融合实现效益叠加

2019-09-10 07:22李卫红陈俎宇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19年4期
关键词:稿件选题传统媒体

李卫红 陈俎宇

2019年8月6日,贵州旧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天眼”新闻客户端推出一组“麻山腹地望谟纪行”稿件:《跑山牛》《晓看云霞处百果正香甜》《“红花紫鹃”借产业革命之风掀盖头》《麻山大迁徙》,稿件刊出后24小时内创下了贵州日报系列稿件在新媒体平台阅读量均突破5万+、单篇稿件阅读量突破10万+的新记录,同时被“学习强国”贵州频道集体抓取发布,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品质口碑。

“麻山腹地望谟纪行”系列作品在选题策划、组织采写、制作发布方面进行的融合创新,在新兴媒体快速发展、新闻产品从“纸媒”向“指媒”迅速转化的背景下,这一实践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一、选题策划探索:大主题精选题多手段

作为对未来报道活动的一项理性规划和设计行为,新闻选题策划需要深入挖掘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对现有新闻资源进行创新性选择、设计和重组。全媒体时代,一个媒体选题策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更多用户、占领更大市场。

在全媒体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传统媒体尤其主流媒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尤其艰巨。

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即是内容为王。既要保证内容专业、权威、全面,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又要照顾用户舒适度、接受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认可度、传播率,这就需要不断扩大新闻选题的来源和渠道、保证新闻选题的主流价值观、用制度保障选题策划的常态化。

全媒体时代,新闻选题既要注重大势、大事,又要关注热点、沸点,任何一种单一的线索收集渠道都难以达到及时、全面、准确的效果。大数据运用、社会渠道的培养和延伸、平台建设、综合型人才培养等都是获取好线索的有效方法。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模式同时会给用户带来“眼花缭乱”的感受,好的新闻选题可以从中另辟蹊径,在选题和角度上进行创新,在传播实时新闻的同时激发用户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同时,做好新闻选题策划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确定,形成常态化机制,有效保障新闻产品品质。

“麻山腹地望谟纪行”即是在已形成选题策划制度保障的条件下,注重和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内容为王”优势,在多渠道收集线索、到现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脱贫攻坚”这一宏大的社会主题,精心选择和谋划产业革命、东西部扶贫协作、搬迁群众就业和易地产业四篇文章,革除过去“一篇通稿打天下”“一篇长文盖全局”的阅读体验弊端,在文稿、视频、图片上都进行了精心策划,力求用丰富的产品有效吸引关注。

二、组织采写探索:强“四力”优结构细分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

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怎样实现从“相加”迈向“相融”,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要求,走好这一步尤为重要。

“脚”是用来站立和行走的,站在什么位置,表明什么立场;走在哪条路上,决定方向是否正确。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眼”是用来观察和发现的,眼光敏锐、眼界开阔、眼神好使,才能更有利于观察火热实践、国家大局、世界大势。眼明方能心亮,判断源于思考,“脑”是用来思考和判断的。勤于学,敏于思,思考越深刻、透彻,判断越准确、越有利于指导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即采写行为,是新闻产品制作形成的关键。过去,传统媒体的采写过程受到人力、技术、传播渠道等条件的限制,往往使用“单兵作战”的方式,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生产周期长、质量不稳定、市场范围小、傳播面窄等问题。全媒体时代既要求个体素质提升,也要求团队力量更强。一个强大的团队犹如一套现代化产品加工设备,个体则是其中的关键性装置。通过细化分工与合作,对新闻“原材料”进行优选、初加工、过滤、沉淀、精深加工最终形成优质产品,更好地解决了“单兵作战”的诸多问题。

“麻山腹地望谟纪行”采访团队,由报、刊、视频、图片专业记者和驻站记者组成。在为期3天的采访活动中,采访团队深入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和村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基地等,用脚丈量,用心观察,收集素材,采访群众。同时集思广益,将个体思考进行筛选、重组,形成强大的智库力量,再根据团队成员不同特点和优势进行细化分工、优势互补,最后形成集短视频、美图、精短文稿为一体的系列性稿件,采写编发更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三、制作发布探索:叙事活话语新连续性

全媒体的运用水平,影响着新闻产品的传播水平和传播效果。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的用户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户主动性、活跃度、参与度大大提升,从过去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分享的“信息反馈者”,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尤其主流传统媒体在地理层面、物理层面实现资源聚合的同时,在生产流程、产品发布等方面进行再造和提升,生产出既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又让用户满意的产品,注重“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是传统媒体真正实现融合发展的标志,表现为改变过去单一的内容表现形式,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为一体,并依托技术支持实现创意设计落地。“麻山腹地望谟纪行”系列稿件的制作发布,即是在“产品思维”上的一次有益探索。

在叙事上,在坚持新闻性的前提下,结合不同选题分别选择不同的叙事方式,力求做到角度新、叙事活,带给用户既感舒适、又不雷同的新颖体验。例如《跑山牛》以浙江余姚、望谟县两点为主线,讲述望谟小黄牛从深山“跑”到山外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故事;《“红花紫鹃”借产业之风掀盖头》以极贫乡镇郊纳镇铁炉村民为线,讲述望谟紫茶产业“借船出海”的产业革命故事;《麻山大迁徙》则以国家“三山扶贫”历史为线,讲述望谟人民积极响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迈开脱贫致富步伐的时代故事。

在话语上,改变过去语言运用、组织构架上的“刻板”印象,结合选题内容,充分发挥记者个体语言风格,力求做到语言简炼、风格各异,使同一用户有不同阅读感受、不同用户有更多阅读选择。“想想看,一片种类繁多、硕果累累的果园有多迷人”(《晓看云霞处百果正香甜》)灵活运用了生活化语言;“黔,国之西南,灵山灵木多好茶”(《“红花紫鹃”借产业之风掀盖头》)有机使用了诗意化语言;“这是中国反贫困史上一块沉重的伤疤”“这是麻山人民向富裕幸福出发的一次新长征”(《麻山大迁徙》)熟练运用了提纲式语言等。

“麻山腹地望谟纪行”系列稿件还通过对四个故事的讲述,共同构成深度贫困县望谟县的脱贫攻坚火热场景,形成一个连续性故事整体,生动、全面地反映了望谟县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取得的经验和阶段性成绩。同时,该系列稿件大胆使用了“集中发布”“整体推出”的方式,不吊胃口,简单明了,满足了用户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新闻信息的多重需要,稿件一经发布即引起了广泛共鸣。

不日新者必日退。在媒体融合迅速推进、通信技术即将全面进入5G时代之际,传统媒体从内容制造、呈现方式、传播手段等方面正在进行一场由内而外的自我革新。唯如此,方可在变革中勇于创新,在创新中赢得未来。

猜你喜欢
稿件选题传统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我的问题③
新年刊
选题有误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陈道明越俎代庖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