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策略选择

2019-09-10 07:22朱再枝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理趣沁园春长沙

朱再枝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学习诗歌,教学时,笔者结合自身听课实践,研读了大量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等,发现多数老师都安排了诵读环节,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相结合。毋庸置疑,这是正确的策略选择,正如朱自清先生在《诵读与诗》一文中指出:“新诗不要唱,不要吟;它的生命在诵读,它得生活在诵读里。”[1]但从整个课堂结构来看,不少老师安排的“诵读”只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引子”或“导语”,其教学重心偏重于文本解读与主题归纳,显得诵读不足、分析有余。不仅如此,从诵读的功用性来考量,多数老师诵读主要着眼于读准字音、节奏、押韵等表现形式要素,至于“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得”等课堂实践活动,却鲜有触摸或实践,最终让诗味、诗意、诗情与诗理消解在分析的丛林中。

朱自清先生在《论诵读》中指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2]意思是,诵读是一种过程性探究,而不是结论性“抛给”,它指向学生能力培育与核心素养的形成,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技术性操作,更不是课堂教学的表面装饰或点缀。必修一教參第一单元“单元说明”中指出:“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3]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本课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使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4]可见,诵读是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策略选择,它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指向一种目的,即通过诵读达到理解、欣赏、审美的目的。本文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让诵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于“诵读”中品诗味、悟诗情、得诗理,在体验、探究、创造等活动中还原诗歌本真,发现并欣赏其本真之美,进而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自觉行动。

一、诵读:“读”中“品诗味”

采取何种策略教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句意解释、意象分析、知人论世,还是诗化阐释?笔者认为,诸多策略都不能替代诵读,于“诵读”中品味诗味、咀嚼情味乃诗歌教学之本。

诗味是评判诗词优劣的重要价值尺度之一,钟嵘在《诗品·序》中写道:“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5]可见,诗人的艺术追求在此,诗词欣赏者尤其教学者更不容小觑,如此,才能贴合作者创作意图,走进诗词本真。传统意义上的诗词品读多流于形式,滑向浅表化。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这首词内容是现代的,形式是传统的,在押韵、平仄、字数上都有讲究,韵律性强。传统教法为标韵脚,划分节奏,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停顿、重音、语速与语调等。笔者认为,此种诵读只是读出了词的韵味,即音乐美,情感的体验流于表面化、肤浅化,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入味”。品读诗味不仅要指向韵味,还要落实意味与趣味。诗情也不能止步于体验阶段,应该于“读”中“思”,揣摩作者创作意图,体会词人匠心独运,进而落实“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如何使品读更“入味”,向诗词更深处漫溯?教学《沁园春·长沙》时,笔者运用还原比较诵读法品味“独立”之意与趣。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三句还原为正常语序“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组织学生对比诵读,学生于诵读中发现,正常语序句不如原句朗朗上口,句式的不整齐造成朗读时语流阻塞,不符合诗词格律要求。于是,笔者又将原句改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学生于诵读中发现,原句中的“秋”“头”与下文中的“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押韵,而变换句中“立”与“头”“透”等不押韵,失去音乐性,诵读时自然没有和谐合韵之感。在品读意味、趣味时,根据意脉相承的原理,笔者从诵读的轻重音处去品味。如诵读“独立寒秋”时,指导学生将重音落在“寒秋”上,自然引起他们对下文描写秋天景象的关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对“寒秋”的具体描绘,突出“寒秋”特点,渲染“寒秋”氛围,与“寒秋”意脉相承。学生于诵读中体验万类霜天自由奔放的情状,同时,与“寒秋”之“寒”的对比映衬效果也突显出来。接着引导学生将诵读重音落在“独立”上,词人因“独立”而有所思所悟,与下文“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情感上相契合,“独立”为“怅”“问”营造了特定的情境氛围。如此“读”中“思”,比对“独立”的个性化分析,诗词味更浓,意趣更妙,值得咀嚼。

二、诵读:“读”中“悟诗情”

《诗两首》的“研讨与练习”中有一道题为:“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教参提供的设计意图为:“探究‘丁香’这一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不难看出,设计意图给我们明确了解答此题的方法——意象分析法。运用意象分析法探究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诗歌鉴赏常用策略之一。古典诗歌中“丁香”意象积淀着愁心、愁绪等丰富情愫,所以《雨巷》中的姑娘,无论你理解为“宛在水中央”的姑娘,还是现实中的恋人,都因与“丁香”关联而被烙上愁怨的印记。就本题来说,此种探究合理、得法。

无独有偶,《沁园春·长沙》中“研讨与练习二”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教参中参考答案为:“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7]坦言之,教学时,笔者尝试过对湘江秋景意象的分析,意在引导学生生成诗人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可惜事与愿违,学生由秋景自然联想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诗句,这又与悲伤、惆怅之情关联。从情感体验的视角来看,这种体验与下句“怅寥廓”之“怅”情脉相承。教材中对“怅”的解释为:“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有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但有论者指出“怅”为“惆怅”之意[8],也不无道理。如此看来,意象分析法运用于本题,收效甚微。

如何依循作者思路,落实编者意图,实现文本价值?笔者想到《朱作仁谈朗读》中一句:“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9]受此启发,笔者认为“诗情”不在于“分析”,而在于“悟”,于“朗读”中“悟”。因为“诗情”不仅指诗人的思想感情,还指诗一般的美好意境。朗读时,语调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语气的强弱、语音停顿的长短等都影响着“诗情”的领悟。于是,笔者教“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时,首先重读“万”“层”“漫”“百”,读出自然界万物之多之广。接着让学生圈出富有表现力的副词与动词:“遍”“尽”“透”“争”“击”“翔”“竞”。朗读时,有意识重读这些词语,变换语气与语调,延长停顿,感受万物竞相自由的状态。同时调动想象与联想,以形成画面感,使读者如临其境,从而领悟出毛主席笔下景物描写所营造的优美意境。学生置身于如此寥廓境界,再读“独立寒秋”,读出诗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最后,以高亢激昂的语调诵读“万类霜天竞自由”,重读“竞”,于读中境界全出,较容易读出诗人的乐观态度与壮志豪情,而下文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更是诗人的豪言壮语。

为强化学生对诗人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的感知,笔者又引导学生快速诵读“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尤其是对诗中两处问句的诵读处理,尽显诵读之张力。如重读“曾记否”,学生自然联想到诗人对同学少年的追问,当年意气风发、立下报国之志的你们,“而今安在哉”?与“独立”意境一致;重读“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读出诗人昂扬的斗志、革命家的豪情。

三、诵读:“读”中“得诗理”

当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我们常会情不自禁地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当我们意识到韶光易逝、人生短暂时,我们又会仰天长叹“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毛泽东词《采桑子·重阳》)。缘何这些诗句能散发出弥久的醇香,具有恒常的艺术生命?笔者认为,贵在诗理,即诗词之理趣。

诗词之理趣指诗词中蕴含或意在阐发的某种人生哲理,抑或读者读后而悟出的人生感悟。理趣内化于诗词,一线教师教学时多采用判断、推理、实证等形式进行诗性阐释,如将“人生易老”理解为人生短暂,“天难老”蕴涵着宇宙永恒之义,有尽与无尽、短暂与永恒、快与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由此习得人生真谛——趁短暂的青春努力奋进、建功立业。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如此教诗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规律,即便有“理”,也“趣”味寡淡,诗词教学自然离学生渐行渐远。

诗词之理趣与哲理诗不同,后者一般通过议论揭示事物之玄理,如卢梅坡《雪梅》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揭示出事物的两面性。而前者是将理趣融入意象、意境或象征中,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品匝“理趣”之妙?笔者运用朗读法,借助联想与想象,于“读”中体验,进而有所“得”。教学《沁园春·长沙》时,笔者让学生反复诵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画面,重读“飞舟”之“飞”,读出一群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意气风发的形象,搏击风浪的飞动气势,于想象中形成视觉冲击,“舟”的自由状态活化在学生心中。与上阕中万类霜天的自由奔放在“自由”上是统一的,但又呈现出虚与實、过去与现在的对立态势。此外,笔者又引导学生将“恰同学少年”“万类霜天竞自由”与“独立寒秋”对比诵读,学生自然读出“同学少年”“万类”都以群像出现,而诗人却是“独立”姿态,形成多与一、群体与个体的对立意识。不仅如此,笔者还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题目“长沙”上,题目“长沙”与词中表达作者雄心壮志的内容似乎又不相关联。如何领悟作者思路中对立的思维模式?如何体验诗人于对立中实现统一之妙?笔者以“长沙”为逻辑支点,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长沙?”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诵读描写长沙的诗句。诵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读出一个孕育作者早年志向的长沙;诵读“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读出一个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长沙;最后诵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出作者由长沙联想到中华大地,发出“舍我其谁”的人生浩叹!过去、现实、将来都因“长沙”而关联,诗词的情与志、理与趣也因“长沙”而得以舒展。

其实,《沁园春·长沙》中还有许多诗句因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性阅读而滋生出新“理趣”。“恰同学少年”成为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节目的主题,来自海内外名校精英,同台竞技,喻示青少年们在此绽放思想、彰显个性、施展才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被多数人用作春联,藉此抒怀,表达人生志向。诸多积淀人生哲理的诗句得以传承,不在于“分析”,而在于“诵读”。

朱自清先生在《诵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读’原是‘抽绎意蕴’的意思,默读只是‘玩索义蕴’的工作做得好,只有朗诵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10]可见,诵读时,学生不仅能倾听文本发出的足音,还能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并用,诵读自然渐入佳境,他们于诵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诵读,诗词教学的不二选择。

注释:

[1][10]张国风:《清华学者论文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0页。

[2]朱自清:《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12页。

[3][4][6][7]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语文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页,第5页,第13页,第4页。

[5]钟嵘:《诗品·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页。

[8]刘红:《<沁园春·长沙>中“怅”应释为“惆怅”》,《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2期,第35页。

[9]朱作仁:《朱作仁谈朗读》,《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第29页。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理趣沁园春长沙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冀军校
打卡长沙网红地
长沙之旅
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沁园春·民富国强、时代新篇章
赢韩!球迷陪国足硬汉战长沙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
赵学敏学法作品《沁园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