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看得见,让学习真发生

2019-09-10 07:22彭荣辉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茉莉桂花文字

彭荣辉

和孩子们一起学《爱如茉莉》。拿到课文,有点犯难。

乍看,文字形同一杯白开水。可是,事小情真,感人至深。很显然,这是以少胜多、以无招胜有招的架势。这有背“常识”,至少,是有背孩子们爸爸妈妈的常识。常识是什么呢?要多积累词汇,要多用好词佳句,文章才能写得好,写得妙。可是,放眼这一篇文字,除了“嗔怪”“恬静”“静谧”之外,似乎并没有什么词汇十分新鲜。然而,就是这样一篇平自如话的文字,却让人读罢不知不觉心里一暖,然后甚至呆立良久:有夫如此,妇亦何求?反之,有妇如此,夫又何求?以至,情不自禁,油然而生出无限的遐想。

不就是一篇普通的文章嘛,究竟怎么一回事呢?细一推敲,很快便恍然大悟。文章说不上字字珠玑,但确乎句句另藏玄机。看似随意率性的写作,却没有一句多余。于是,不由得产生兴趣。百度一下作者“映子”。结果,吓一大跳,人家正儿八经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起初在房地产公司上班,一日听了同事一个故事,构思半年再写三个月,刚写完就有四家出版社争着出版,然后一家影视公司很快就与其签约拍电视剧。过一年,再写一本书,再次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

都是巧合吗?回首细看这篇文章,便觉得作者的殊遇不是偶然。这样一个作者的文字怎么教呢?我决定层层剥茧,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看见文字的魅力。怎么问呢?“孩子们,这一课我们改变一下学习的方式,我来问你来答。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就这样,学习开始。

读完第一段,我问:“孩子们,有谁可以告诉我,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直接写‘那是一个黄昏’,可以吗?不就是交代一个事情发生的时间吗?何必搞得那么复杂?”

教室里安静了一小会,然后,瞬间便有几只小手高高举起。孩子们怎么说?

“橘黄色是暖色,作者想暗示当时的情景让人感觉很温暖。”

“作者之所以写了这样一个景,其实是为下文做铺垫,因为她想写爱嘛,所以先借着这美好的环境来渲染一下。”

“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师前面说过的。这让人觉得温暖的环境描写,其实也为下面母女问的对话奠定一个基础,暗示读者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很融洽、很和谐。”

显然,这个问题并没能难倒孩子。于是,我笑笑,说一声“有道理”,便又继续:“后面紧接着写我对母亲说话,为什么要刻意强调母亲当时正‘修剪茉莉花枝’?直接写我对母亲说,不好吗?”

这一回,没有片刻犹豫,孩子们立刻就开始七嘴八舌。

“这是点题。题目叫《爱如茉莉》,这样写,有点题的作用。”

“这个句子,暗示母亲很喜欢茉莉。这样,下面再写母亲说真爱像茉莉,而不是其他,就很自然了。”

“这里写母亲‘在一旁修剪茉莉花枝’,表明就在母女俩对话的时候,茉莉花近在眼前,所以后面当我问母亲真爱像什么的时候,就显得很自然,而不觉得突兀。”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孩子。你看,原以为孩子们都会视而不见的两个细节,孩子们却能说得头头是道。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这个悟性。可是,通过这样一来一往,余下那些原本懵懂的孩子,慢慢就开了窍,一个个变得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老师,你再问!”

“老师,你再问!”

“老师,你问呀——”

可是,我笑一笑,却没有再问。及至教室稍稍安静,我笑着平静地开口说话:“看到没有,写作没有随意。这世上没有什么巧合,尤其是写作。还记得我和大家分享过的培根先生说过的关于写作的那个句子吗?写作可以培养一个准确的人。这篇文字初看并没什么,可是,你静下心来,你越是认真用心地读,你越会发现,它并没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可以说,句句不离主题,处处都是设计。不信,你们可以逐段逐句地找一找,相互问一问,看有无多余的用词或用句。”

一石激起干层浪。孩子们立刻动起手来,兴致勃勃地开始翻找。孩子们的乐趣,我懂。他们的初衷,有时并不一定是对纯粹的语言文字真有兴趣。有兴趣的,是想难倒同学、难倒老师。可是,我佯装不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人至察则无徒。我需要的,只是他们走进文本,亲近每个段落、每个句子,甚至是亲近每个语词。一个人也许只有在先懂得欣赏他人语言文字之美妙的时候,才会真正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之所在。

表面来看,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可是,表相之下,有孩子在读,有孩子在问,有孩子在答,有孩子不断生出一个个惊妙的发现与思维之花。都有些什么样的声音呢?

“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

“‘嗅怪’是什么意思?母亲真的在责怪女儿吗?如果不是真的责怪,作者他想表达什么?”

“‘死丫头’这个说法好像不太好,给人感觉像是在骂人。可不可以换成其他什么词?”

“我问母亲真爱像什么,作者先写母亲‘寻思了一会儿’,然后又说‘随手指着’,这两者是否矛盾?母亲真的是很随便地一指吗?”

“‘我差点笑出声来’,这个‘差点’可以去掉吗?还有,我‘赶陕’‘咽’,作者千吗要强调这些?”

“作者写后来母亲住院的时间,这样写——‘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这个句子可否直接写成‘此后不久’,而将后半句省掉,这样是否语言更简洁?”

“母亲住院说话,作者强调‘用虚弱的声音’,可以直接写成‘妈妈对我说’吗?”

“文章写‘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好奇怪,爸爸又不是神仙,他怎么会知道母亲生病住院,住哪个医院?”

“爸爸为什么要叮嘱我带一大把茉莉花去医院?”

“文章最后一句‘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可否删掉一个‘爱如茉莉’?”

问题多到让人应接不暇。然而,无一例外,都与文本相关,都与语词相关,都与作者的表达相关。好在我将问的权利交给孩子们,我将答的权利也交给了孩子们。同桌问,小组问,大家互问互答。小组内也无法释疑,就交由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交流,集思广益。问到最后,答到最后,人人瘫坐在那里,个个气喘吁吁,一边舒气,一边又禁不住感叹。何苦要瘫?又感叹啥呢?

映子這个人,真是厉害!全篇18个段落,无一字句多余。要么说爸爸爱妈妈,要么说妈妈爱爸爸;要么说妈妈爱我,要么说我爱妈妈和爸爸。尽管主角是爸爸和妈妈,但关于我的笔墨,却是锦上添花,更有蕴致。而这些细节,恰恰体现一个女作家的小心思。显然,作家的功底,孩子们看得见。显然,作家的表达,孩子们也看得见。可是,如果课堂至此止步,未免还有缺憾。怎么办?

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我要引导孩子去说去写自己的发现:在你身边,可有这样的爱的故事?你们的爸爸妈妈之间是否也有类似平淡无奇而又芬芳怡人的爱?说出来听听看。写出来给大家看一看。课文给了孩子们另一只眼,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课文也给了孩子们一个示范,引导孩子们去体验。于是,课堂再次走向高潮,有了这样的分享和文字出现——

“好不容易到了我们的号,妈妈就像一个小学生,一边全神贯注倾听着医生的话,一边笔头不断飞舞,在一个小工作手册上飞快地记着什么,似乎怕极了落下什么似的。一会儿,我们提着开好的药走出了医院大门。雨还在下,下得红了桃花,白了柳絮,青了山峰,绿了秧畦……一边走,妈妈一边用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肚子……哦,爱如春雨,爱如春雨。”这是一个孩子写自己生病后母亲陪自己去医院看医生的故事。

“爸爸把罐子递给妈妈:‘快吃几块,全是我用桂花和蜂蜜做的!’趁爸爸出去向医生询问妈妈病情、排队取药的时候,妈妈从罐子里拿出一块桂花糖,蹒跚着下了床,慢慢走到病房尽头的那个灶具旁。原来,她是要熬桂花糖粥。约莫半小时过后,爸爸回来。‘吃过了吧?’爸爸问。‘嗯,嗯。’妈妈随口应和着,却手里边变戏法儿似的端出两碗热腾腾的桂花粥:‘快尝尝看,用你做的桂花糖熬的。’哦,爱如金桂,爱如金桂。”这是一个孩子写妈妈生病后自己去探望时看到的一幕动人情景。

这一节语文课,我不知道是否算是成功。我所知道的是,至少,孩子们在诵读课文、品味词句的互动中,体会到了什么是爱,并且瞳得体察和观照自己的生活,懂得如何用文字去表达身边的爱。语文课怎么上?这只是一个尝试。看似没有章法,但教学看得见,学习真的在发生,不是吗?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猜你喜欢
茉莉桂花文字
桂花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茉莉雨
小茉莉
梦中的文字
茉莉情
种出来的“逍遥居”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