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场青春灵动的“聊书会”

2019-09-10 07:22刘必锋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王君小王子

摘要:王君老师《小王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用看似简单的“聊书会”的形式,彰显了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借助“导读”,话题先行,以读定教;通过“演读”,让学生进入作品情境;辅助“推读”,促使作品中的人物、作者、教师、学生的生命都处于一种被唤醒的状态,生命达成理解,情感产生共鸣;最后,利用“助读”,启发学生思维,使其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关键词:王君 聊书会 《小王子》整本书阅读

随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构建,“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可供借鉴的案例又较少,“整本书阅读”教学成为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值得欣喜的是,王君老师执教的《小王子》一课,用看似简单的“聊書会”的形式,让笔者充分感受到了她作为“青春语文派”掌门人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导读”:以读定教

上课之前,王君老师便以“这堂课是希望同学们起来说很多很多话的,这堂课没有正确答案”来鼓励学生,接着自然转入:

《小王子》是给小孩子写的一本大书,可讲的太多太多了。同学们,如果我们要在班级举办一个聊书会,聊我们在前期阅读的一些感想,让你来组织,你有可能选哪些话题?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准确定位了本节课的课型,这是一堂“读中推进课”。但王老师没用这样书面的语言,而用“聊书会”这一自创的名词,让大家像朋友一样地坐在一起聊聊天,谈谈阅读中的一些感想,一下子就消除了紧张感。“让你来组织,你有可能选哪些话题?”把“聊书会”的话题抛给学生,简单一问,却是王老师的高明之举。她是想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摸清学情,来判断学生读《小王子》已经读到什么程度。当学生回答“聊一聊整个主题”“聊一聊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大人?”“聊一聊这本童话是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时,王老师给出了一些话题示例并给予学生点拨和引导:“我们在选话题的时候第一尽可能要小,第二要具体,这样才好去研究。点越小,越聚焦,就越好做,明白吗?”当学生思维跑偏的时候,如何把他们拉回来且能教给一定的方法,这最能窥见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接着,王老师顺势引导:“童话中的人物常常有很多分类,但是《小王子》中对人的分类特别明显,只有哪两种人?”她巧妙地揭示出聊书话题:“小孩子”和“大人们”。

王荣生教授说,与其关注“怎么教”,不如回到“教什么”。我们都在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怎么教绞尽脑汁却不能的时候,王君老师的聊书话题已基于她对《小王子》的深度阅读,基于她对学生年龄特点的准确把握,准确定位了“教什么”。下面的“怎么教”“教什么”,是“青春语文”常见的教学策略,即运用“三阶挑战法”来架构课堂。

话题先行,“以读定教”,王老师的《小王子》聊书会才会如此青春灵动。

二、“演读”:情景再现

研读王君老师的课例会发现,她非常重视“读”。她说:“朗读,永远是语文教学最俭省、最见效的方法。能够用朗读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要用其他方法去解决。”她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了很多种读法,特别是演读,最能让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从而不待老师讲就能读懂几分。

王老师设计了两次演读,都是围绕聊书会的话题。第一次演读,这样引导:“这个童话作品里面有一群小孩子,这些小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在童话当中是不断重复的,王老师选这几句,谁来读一读?”学生用儿童本色的口吻读描写那些大人的话。王老师在此基础上细心点拨,“读出重音”“读得慢一点”“读出不可理喻的味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越读越好。对于读得好的学生,王老师鼓励的语言也值得学习,比如“读得非常好。这就叫用自己的语言演绎经典,演绎对了,感觉就对了,就跟名著对上眼了”,肯定之余,不忘教给学生名著阅读的方法。

第二次演读,是在第一次演读的基础上推进的。“孩子特别不喜欢大人,那大人究竟是什么样呢?书中有好多好多的大人,我们选一种来读好吧?”并建议学生选第12章小王子和酒鬼的对话,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导读”的作用。整本书不同于单篇文章,课堂时间有限,放手让学生自由选读的话,会耗时过多且流于形式。选“酒鬼”这一部分,也是回答了一开始学生说的话题“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大人?”《小王子》中有很多的隐喻和象征,从读好一个“大人”到读懂那么多“大人”,王老师的选择不可谓不精妙。“我们把那些叙述性的语言全部都去掉,一个演小王子,一个演酒鬼。把大人的不可理喻、奇怪表达出来。”两组学生的演读非常精彩,再现了小王子的天真单纯,酒鬼的好笑奇怪。全场掌声不断,掀起了聊书会的第一个小高潮。

在培养语感方面,朗读有着天然的优势。如果重音、停顿、抑扬、语气语调的指导都恰当了,那么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文字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他读得好,是因为他读懂了”,王老师检验学生是否“真读”的手段让人折服。

三、“推读”:生命在场

“读一本好书不只让你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是更有知识……”也就是说,如果仅停留在读好,那只是浅层次的阅读,想要达到生命与生命的理解共鸣,则非深入阅读不可。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前期阅读的基础上推着他们再向前跨步,此谓“推读”。且看王老师如何把学生引向下一个台阶:“老师给你一些话题,还有一些书评。然后你根据这些话题谈一谈想法,说一说发现,要说一段完整的话,要有观点。”

出示话题:

1.从《小王子》中关于“大人”和“孩子”的人物设计来看,《小王子》是一篇典型的童话。

2.我发现了《小王子》中描绘“大人”的艺术手法很有趣,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3.《小王子》中描绘的这一类“大人”让我会心一笑……

……

出示书评:

《小王子》处处呈现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碰撞,所有的情节都在这种碰撞中完成。

《小王子》文字不多,情节也并不复杂,却蕴含着关于生命、生活、友情、爱情、死亡等终极意义的探索和追求,它是一本以儿童的视角去展现和剖析成人世界的书。

……

王老师给出的话题和书评紧扣聊书会主题,作为导航,便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王子》中的两类人物形象。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王老师深谙此道,所以她说“语文老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大家找路和提供材料”。她还提醒学生要说出“我”的想法、“我”的发现、“我”的观点。“导而弗牵”才是教学的真谛,整本书阅读教学更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台前批判“大人”:“整天就是为了钱、地位、权力”,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爱慕虚荣”“有错误不知道改正,只知道喝酒”……王老师却真诚地说:“你让我很惭愧”“谢谢你,你让我反思自己”。这样的师生交流实现了“大人”和“孩子”情感的碰撞。至此,作品中的人物、作者、教师、学生的生命都处于一种被唤醒的状态,生命达成理解,情感产生共鸣。好的课堂,永远是这四者平等对话交流的宽阔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没有权威,没有绝对真理,因而也就没有了拘谨和枯燥,只留下自由、平等和快乐。

四、“助读”:联结思辨

能达到理解共鸣的课已属难得,但王老师并不满足于此,因为《小王子》这本书并不是针对“大人”的批判会。整本書阅读的目标,应着眼于“远”,使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成长为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人”。而要如此,启发学生思维是第一要务。

王老师出示了四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法国人拍摄的电影《小王子》,这部电影中最让人抓心的情节,是小王子长成了王子先生,长成了他当初最不希望成为的大人;第二则材料是今年的热点新闻,安徽怀远县一小学副班长受贿几万元;第三则材料与歌手朴树有关,是别人评价说他身上有一股孩子般干净的味道,他永远活在童年;第四则材料是一则短视频,讲的是成年人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不得不说,王老师非常擅长开发助读材料。

这四则材料的选择可谓煞费苦心,把学生推到一个“两难的境地”,让他们去思考、去辨别,让他们欲出不能、欲罢不休。王老师接着问:“《小王子》中说成人的世界多么多么丑陋,孩子的世界多么多么美好,从老师刚才给你的材料当中,你看出这两个世界是截然分裂的吗?”当有学生回答“我看出从孩子变成大人是有过程的,所有的成年人曾经都是孩子”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正是借助鲜活的助读材料,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得到了有效发展。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王老师本课采用的“三阶挑战”教学设计,呈螺旋上升状,促使学生不断突破最近发展区,到达下一发展区,再突破,再到达。她的课堂,让人看到了学生的无限潜能。她的课堂,也总因学生思辨性的回答达到令人惊喜不断的高度。

整本书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整本书阅读教学也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了空前挑战,但不能因为课“难上”就不努力。我们既要学习名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也要学习他们捧起书“真读”“深读”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君.青春语文: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8).

[2]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王君.听王君讲经典名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詹火滥.名著导读的“导”[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8).

(刘必锋,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通榆中学副校长,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初中语文兼职研训员,盐城市中考语文命题专家,盐城市十大阅读推广人。)

猜你喜欢
王君小王子
小王子
小王子
捏活人
呆萌小王子
呆萌小王子
呆萌小王子
海洋火锅
外星球来的小王子
芦芽又短
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