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负”课堂 减负学习

2019-09-10 07:22吴晓霞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先学后教

吴晓霞

【摘要】常识技能课程地位“边缘”化,根深蒂固的“主副课”情结需拔除,在作为所谓“副课”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索,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负”增效。教师可以从自学、自我、自信、自律四个层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负”。“教”是为了“不教”,“增负”是“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增”是用智慧寻找“减”的捷径,达成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先学后教 分层分组 增负 无人监考

“不留作业”“不考试”“取消百分制”……教育部下发《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里,这些晃眼的词语,让为小学生“减负”成为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很多人错误地解读了这些规定。于是出现了减了学校的“副”,增了学生的“负”,增了社会辅导机构的“富”,增了家长的“付”的怪现象。现实的“骨感”替代了理想的“丰满”。常识技能课程往往处于“边缘”地位,形同鸡肋,常被学生戏称为“放松课”,学生、家长重“主课”,轻“副课”的现象已司空见惯。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足学生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根深蒂固的“主副课”情结如何拔除,如何在学习中淡化“主副课”,让“副课”得到其应有的“尊严”?不仅仅是国家、学校应该注意的问题,更是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小学信息技术课该怎么上?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摸索、时刻反思、及时调整,渐渐地有了新思路,并做了大胆尝试,也摸索出了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负”增效。

一、先学后教的“错误增负”课堂

刚开始,笔者是面面俱到地讲解,不厌其烦地演示,总担心学生不能理解、操作失误。然而学生似乎并不领情,回敬笔者的是心不在焉听课,应付了事的练习。至于学生掌握情況笔者却一无所知,这该如何是好呢?

冥思中,笔者想到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为何不让学生自行探索呢?于是笔者开始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先明确学习任务并提出相关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思考,这样放手让他们充分自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学生借助学习平台、网上搜索、书籍资料、尝试操作,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讲解。这即是所谓的“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过问题。如书上的有些操作内容没有详细的例子,不易看懂。学生的自学错误率特别高,回答问题也是漏洞百出。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也许这就是课堂“错误”的魅力所在。笔者利用“任务卡”化繁为简,让学生在错误后幡然醒悟。在课堂上,笔者也故意“忘记”关键的步骤、操作,在易错点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储备自己的“错误小金库”,在课堂上颇具匠心、小题大做,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让错误在课堂中展现出它真实的魅力。这些“错误”总惹得个别学生边回答边笑话笔者的“健忘”,但笔者分明看出他们成功时的得意。当笔者发现学生可以制造问题,并会解决问题时,感到十分欣慰。这样的课堂与一般的课堂相比,学生的课堂参与时间大大增加,课堂学习看似在“增负”,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在慢慢复苏。

本学期刚开学,笔者就告知六年级学生要做“毕业设计”——用LOGO语言编程绘制“美丽的校园”。之前学生们从未尝试过如此长时间、大跨度的操作任务,纷纷摇头。笔者一放手、二鼓励、三点拨,小设计师们拿出自己的规划设计,并在“设计图纸”上签名,而后历经布局调整、初稿制定、步长规划、细节调整、分步任务以及最终的调用组合,当一幅幅形态各异的“美丽校园”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学生的自豪溢于言表,笔者也由衷感受到了那份自豪与满足。

学生有步骤的学习,教师有计划的放手,有节制的“增负”,这样信息技术课堂的良性循环就可逐渐形成。

二、小组合作的“分层增负”课堂

现在我们学校学生人均一台电脑的需求一时很难解决,这就导致课堂上学生展示面窄、发言率低。有限的空间留给学生学习、探索、展示的机会都极其有限,但学生需要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个平台在哪里呢?多次的磨合后笔者找到了这样的平台,把同一时间单一个体的利用变为多元个体的小组学习,对学生进行分层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每个学期笔者都对学生“把脉确诊”,综合其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基础程度等各方面情况将全班学生划分为A、B、C、D、E、F、G七个不同层次,并搭配成活动小组。

笔者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了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学习任务也从原来的三层任务细化至七层。每次任务完成,小组长都会记录统计。经过一个学期的操作,学生完成率从46%提升至92%,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分层学习让每个学生都保有尊严与信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

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组分层有一个优势,就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小组中展示、互动。笔者在小组内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小组中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展示自己、修炼自己。

为了让小组制更加的“名副其实”,笔者进行了科学的安排。按实际情况笔者设立了四个奖项:(1)“团队合作奖”(评判标准:小组完成任务的速度与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在小组任务卡上记录标志:“■”)。(2)“智慧创意奖”(评判标准:任务创意的新颖程度,在小组任务卡上记录标志:“▲”)。奖励实行分配到每组,而“奖品”是派一位代表“独享”一台电脑,这样既解决了计算机分配的难题,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3)“今日进步奖”(评判标准:与自己比较,其他同学的进步程度;小组任务卡上记录标志:“■”)。(4)“特别贡献奖”(评判标准:找到比老师更加简单的方法,或者挑出课堂上的“小错误”;小组任务卡上记录标志:“★”)。“今日进步奖”与“特别贡献奖”是有奖励时间限制的,受到奖励的学生可以玩5分钟学习平台上的智慧小游戏,使得每堂课上学生兴趣浓、参与度高。笔者的“队长轮换制”,更让那些羞于表现的学生都可以在小组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

有计划、有目的“增负”,“增”是用智慧寻找“减”的捷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是为了不教,“增负”是“润物细无声”的艺术。

三、能者为师的“收徒增负”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为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在课堂中尝试指导优秀学生作为小老师,带动全体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势,合理利用这些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于是笔者根据实际,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小助手、大助教。

就年级而言,三四年级的学生,大多都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问题时,学生们是你未唱罢他已登台,看似踊跃,但提出的问题都大同小异,没有新意。外露、冲动、积极、毫无顾忌,不论对否都想尝试,课堂气氛活跃无比,但实质效果甚微。故笔者选组内完成任务最快、最准确的学生当小老师,表现力强的学生担任发言人,沉着冷静的学生担任总指挥并作最终总结性发言,让他们人人参与,各尽所能。五六年级学生,其课堂表现有一定的分寸和顾忌,不太会轻易地胡乱操作,会细心观察后再练习。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学生低年级时表现欲较强烈,而37%的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表现欲则逐渐减弱。尤其是女生随着年龄增加渐渐羞涩起来,有43%的女学生低年级时表现欲较强,29%的女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表现欲开始慢慢减弱。小组内的小老师已无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笔者就采用“全班大挪移”“我们来当小老师”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从性格上来看,外向型的学生,在课中常常表现为活泼好动,大胆积极,其表现欲就显得外露、主动、强烈,容易被察觉,他们往往愿意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老师进行探讨。对于这样的学生,笔者会安排他们担任“指导小老师”,让他们的热情感染到每个学生。内向型的学生,其表现欲就显得隐蔽,他们经常是课上的“乖学生”,安静、专注,有时整堂课都不举一次手,不说一个字,仿佛“旁观者”,这样的学生容易被老师忽略,但笔者反而会让他们担任“技术讲解员”,让他们从“无语”的操作中逐渐能够完整、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可让外向型学生学会合作,乐于指导;也能使内向型学生大胆参与,勇于展示。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欲,特别是在家人或知识技能比自己弱的人面前,就会显得自信,表现得更好,甚至“超常发挥”。所以笔者鼓励学生招收“小徒弟”,“小徒弟”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其他同学等。如六年级的徐钰雯就曾指导三年级学生获得“电脑科技幻想画”二等奖。如此“增负”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当有家长找到笔者说:孩子觉得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想向课外拓展延伸。笔者被如此主动的“增负”热情打动了,而这样的“增负”情节比比皆是,信息技术在课外依然充满活力。

四、比较测试的“无人增负”课堂

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一直是所有信息老师的心病。怎么及时准确地为学生们“把脉”,对课程进行调整呢?

信息技术课并没有最终考试,平常的任务小测试也有别于常规考试,不横向比他人,只纵向比自己,通过测试,学生可以判断自己进步与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进行各项操作测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属账号,测试的等级是根据上次测试的成绩自动配置,如打字测试,学生可以选择二三个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测试题目,打字的时间、速度、正确率学生自己当场就可以查询。几分钟简单的测试,既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六年级快毕业时,当笔者拿学生的毕业作品与他们第一次的任务记录进行对比时,学生都会心地笑了,因为那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每次的课前小测试外,每五周我们都会有一次十五分钟的自我检测,但总会有学生趁老师不备做些“小动作”,而我则将计就计,采用无人监考的办法来考验他们。这于学生是挑战,于我则是新体验。起初,没有约束的时候有些学生还真会有“蠢蠢欲动”的念头,就连“精英”们也有那种想对答案的冲动,究其原因是分数、排名在作怪。所以笔者采取了三个措施:⑴取消分数制,以“进步”累积为评判标准,如果作弊,下次“进步点”反而会下降;⑵选择考试形式,学生可以申请有人监考或无人监考;⑶签订诚信公约:公约上明示,知识技能掌握不好,没有处罚;如果作弊,诚信度将下降,会有处罚。学生在班级的诚信公约上签名,这样他们就有一种自身压力和强烈的班级荣誉感,思想上自然“增负”不少。学生全部选择在诚信公约上签名,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例违约事件发生。无人监考,蕴含着教育学中最根本、最起码,然而很久以来恰恰被不少人遗忘了的思想——那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程度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对知识的尊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无人监考是这种尊重的升华。学生的思想看似“增负”了,但他们的人格都成长了。

笔者认为只有尊重、自主、自信、开放的课堂才是“增负”的课堂,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学习。智慧的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增负”,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拥有“蓦然回首”的欣喜发现,“柳暗花明”的意外收获,“心有灵犀”的和谐共鸣,从而奏出一曲和谐的课堂主旋律。

【參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林华民.做一流的教学能手:特级教师林华民的108个教学主张[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让课堂更灵动
小学语文教学技巧略谈
“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积极运用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