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财政资金审计浅析

2019-09-10 07:22张书慧
中国内部审计 2019年4期
关键词:财政资金审计精准扶贫

张书慧

[摘要]本文基于河北省在精准扶贫资金领域存在资金使用针对性差、监管不到位、使用信息不透明等问题,提出采取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利用大数据进行审计、对查出的问题持续追踪以及在精准扶贫资金相关的“攻防”两端发力等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积极应对。

[关键词]精准扶贫    财政资金    审计

党本文系河北省会计学会2018年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的财政资金审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得到河北省会计领军人才项目资助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和全社

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6年,河北省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为脱贫重点,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实施精准攻坚,取得了很大成绩。全省共减少贫困人口104.17万人,超出年初计划4.2万人,启动15.2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6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8805元,同比增长10.5%,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平均6.2个百分点,为此当年全省共投入扶贫资金58.5亿元,较上年翻了一番。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无论是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社会兜底扶贫,还是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然而扶贫资金有使用分散、地域分布广、分配使用人口复杂、使用周期不稳定等特点,使得审计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扶贫资金使用不当会侵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最终使完全脱贫的目标难以实现,扶贫资金审计依然是审计工作的重点领域。

一、精准扶贫与扶贫资金相关概念

(一)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和“准”,“精”要落到实处,关键在信息的把握,政府扶贫干部要精确了解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如生活情况、子女情况、收入情况等,熟知群众贫困原因、脱贫意愿以及具体到群众本人家庭脱贫的办法,要建档立卡,及时追踪;“准”是财政资金使用要准,钱的使用往往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使用,在哪使用,结果如何,是否进行了有效监督,这些都是“准”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扶贫资金体制机制的原因,扶贫不“精”,扶贫对象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导致效果不佳;扶贫不“准”,使用不当,监督不力,导致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有的甚至滋生腐败。

(二)扶贫资金

扶贫资金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扶贫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老区发展资金、少数民族资金和项目管理费。2016年,河北省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扶贫资金继续稳步增长,为推进农村扶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

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关系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贫困群众能否如期实现脱贫,是党中央确定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国的扶贫攻坚战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扶贫任务十分艰巨。扶贫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在使用中是否绩效低下,需要审计及时追踪和跟进。因此,扶贫不仅要“精”和“准”,更要审计得力,使有限的国家财政资金用在扶贫的刀刃上。

二、河北省精准扶贫资金现状分析

(一)精准扶贫资金使用对象针对性差

扶贫资金使用要精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现实中,资金使用对象往往在选择时发生矛盾。由于扶贫资金数额有限,如果只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扶贫,分散使用资金,无法带动当地产业升级,返贫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不仅难以管理,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容易被人冒领,或者应用在别的地方,无法形成脱贫的合力,扶贫资金易成“天女散花”“撒芝麻盐”的形式;如果集中使用资金,把有限资金使用在扶贫的道路、桥梁基础设施上,资金又显得捉襟见肘,力度不够,难以实现精准的效果。同时,在贫困地区,难以实行招投标,不是走形式,就是临时假借资质,由农户成立临时施工队,套取国家资金。在实际扶贫过程中,两种形式经常存在。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使扶贫资金更好地实现“精”和“准”,是当前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二)精准扶贫识别不精准、过程监管不到位

扶贫资金的使用,小额资金要建档立卡,通过贫困户直接使用,解决自身脱贫问题;大额资金要通过村委会或者相关机构,走审批程序,严格进行前期论证,最后付诸实施。在实践中,两种监管往往都存在一定的缺失或者不到位问题。从形式上看,文件、证明材料一应俱全,表面上看没有任何问题,但实质上识别是否精准,需要多方鉴别;监管是否到位,需要第三方认证、客观材料做支撑。审计署2017年第6号审计结果公告显示,仅2016年,全国就剔除识别不精准者900多万人,补录新识别贫困人口800多万人,问题极其严重。因此,精准识别不仅要看眼前,更要深入核对,与组织人事、财政、工商、税收、房产、车管、社保、残联等部门共享数据,动态调整,适时监控,把工作做细做实才行。

扶贫资金量大且分散,项目审批后,启动时点不统一,监控很难做到实时追踪。各级审计机关的扶贫资金审计,大多以事后财务数据检查为主,对扶贫企业的施工资质、扶贫主体、资金的具体使用分配等环节了解不细,审计对象相对单一,很难使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有效监控。在扶贫过程中,扶贫干部由于对当地实际调查不深入、考虑不周全,导致扶贫项目资金长期整合不到位;或前期工作做得不细,致使大量资金闲置。对于工程项目,拖延工期后,又仓促上马,快速施工,质量难以保证,验收时候又托关系、找路子,最终成为豆腐渣工程,浪费了本就弥足珍贵的扶贫资金。

(三)精准扶贫资金使用信息不透明

精准扶贫资金花的每一笔钱,都应该让扶贫对象清清楚楚,一方面便于群众对扶贫资金的监督;另一方面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然而现有的资金使用信息公告数量少,有的地区扶贫资金审计项目从未公布过相应审计结果公告,只有被纪委发现问题,公开之后,广大群众才知道身边也存在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由于扶贫群众文化水平较低,信息技术手段落后,有的甚至不识字,如何更为详细地知晓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实际困难重重。在一些贫困地区,公告牌可能只是一块黑板,广播可能只是一只喇叭,口头传达可能只是村干部的一句话,通过这些渠道了解扶贫资金,本身就存在着信息失真,信息不透明致使结果不准确,加之审计只以结果中的相关审批、财务票据、某些人的评价为依据,实际得出结论的科学性就会很差,导致长期扶贫不见成效。而贫困群众依旧贫困,精准扶贫没有落到实处,信息不透明甚至导致骗取套取、违规使用、借机牟利等现象出现。因此,建立阳光运行平台,让扶贫资金透明使用才能防止违规问题的出现。

(四)精准扶贫资金审计成本高、难度大

扶贫资金审计成本高、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分散。精准扶贫资金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资金量大面广,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复杂而艰巨。二是扶贫资金审计需要到现场去。扶贫资金实际使用地点主要发生在偏远山区,河北省扶贫的主战场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这三个地区有的本就不宜居住,去这些地方审计不仅交通不便,而且审计成本高。三是审计牵扯项目复杂。对一个项目进行绩效审计,对所附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核实,不仅要跑很多部门,而且要到现场调查了解情况,有时要找相关人员了解情况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出真实结论。

三、河北省精准扶贫资金审计对策

(一)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精准扶贫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在扶贫领域实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对扶贫成效的考核是政府绩效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扶贫资金审计本身就是对政府自身资金使用的一种监督,自己使用资金,自己进行监督,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而且政府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在现实中又存在诸多的困难。比如,扶贫资金使用比较分散,审计成本高;扶贫资金审计本身是一种绩效审计,扶贫资金使用是否精准,短时间内难以判断等。第三方评估作为政府资金审计主体之外的评估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扶贫资金审计的不足,提高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首先,可以保证扶贫资金的审计覆盖面,减轻扶贫资金审计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其次,在审计方式方法上,应更加独立和专业,在实践中,第三方评估机构主要由高校的专家学者、商业运作的专业管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公众代表组成,能较为客观准确地提出评估意见,显著提高公信力;最后,专业评估能从源头上跟踪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对资金的使用绩效、过程、对象和结果进行有效监督,保证资金使用的精准度。目前,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引入仍然处在尝试阶段,而使第三方评估机构在扶贫资金审计方面模式固化、常态化和持续化,助力脱贫攻坚,可以协助“扶贫资金”审计发挥更大作用。

(二)应用大数据审计

精准扶贫旨在“扶真贫,真扶贫”。由于在扶贫实践中,扶贫双方信息不对称、不健全,动态调整、不断变化等诸多原因导致信息失真。大数据是基层扶贫领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依托,是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的依据。建立大数据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进行跟踪管理,同时对扶贫对象信息进行动态调整,可以有效解决扶贫资金的精准问题。精准扶贫审计强调的是扶贫资金使用的结果,而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扶贫资金的精准使用过程,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监督和管控。在扶贫资金审计实践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对于扶贫资金的深层次使用,无法及时获得准确信息,如扶贫资金使用主体的人员背景、扶贫资金使用的现场记录、扶贫资金的跟踪监督、相关责任人的监管等。在大数据审计平台上及时更新相关数据、视频、图片等资料,为后续开展扶贫资金审计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审计证据,也为得出科学审计结论提供了良好依据。目前,大数据审计是众多审计领域中即将广泛应用的审计模式,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实际,在信息保存、传递、加工整理等环节,可以发挥强大优势。借力大数据审计,助力扶贫资金监管,能有效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和合理性。

(三)持续追踪查出的问题

审计署2017年和2018年对河北省部分县市抽查审计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使用、资金绩效和管理规范三个方面,具体包括借机牟利、骗取套取资金,扶贫资金长期闲置、损失浪费、相关财务管理核算不规范等情况。发现的问题在实践中反复出现,充分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扶贫资金审计查出的问题,没有持续追踪,导致问题再次出现;二是扶贫资金审计查出的问题,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宣传不到位,处分不到位。精准扶贫资金审计查出的问题尽管多样,但对后续整改情况进行持续追踪是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出现的重要举措。精准扶贫资金的审计目标是保证扶贫资金使用的效果,堵住扶贫资金使用中的漏洞,使我國扶贫工作在实践中顺利推进,而对扶贫资金审计查出问题持续追踪,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挽回资金损失,而且能给滥用扶贫资金的相关责任人以警示。

(四)从“攻防”两端发力

精准扶贫审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防止精准扶贫资金出问题,要从“攻防”两端发力:一方是资金提供方,作为资金的直接投放者和监管者。在基层,扶贫干部实际上左右着扶贫资金的精准投放。应加强对扶贫干部的法制观念教育,提高其反腐倡廉意识,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报纸等媒介,对相关干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传达党中央打击精准扶贫领域腐败的决心和思想,同时对扶贫资金审计中发现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使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谨慎、干净地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另一方是资金接收方,以贫困群众作为精准扶贫资金使用的主体。要培养贫困群众的维权意识,畅通举报渠道,开通举报箱,公示举报电话,深入了解贫困群众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对当地政府官员的考核,对积极参与监督举报的群众给予鼓励和奖励。

(作者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邮政编码:050091,电子邮箱:85177346@qq.com)

猜你喜欢
财政资金审计精准扶贫
地方财政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重庆新增财政资金撬动研发投入
浅议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完善措施
浅谈工程结算审计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关于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探讨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