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县气候智慧型农业生产技术初探

2019-09-10 07:22王本梧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品种筛选秸秆还田病虫害防治

王本梧

摘要 从品种筛选、秸秆还田、耕作技术、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收储等方面探讨了气候智慧型农业生产技术,以期增强粮食主产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在我国建立气候智慧型农业生产体系。

关键词 气候智慧型农业;品种筛选;秸秆还田;耕作技术;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收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4-098-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4.040

Abstract The climate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variety selection, straw returning, tillage technology, support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pest control and storag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to climate change and establish a climate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Key words   Climate intelligent agriculture;Variety selection;Straw returning;Tillage technology; Support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Pest control ;Storage

我国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但在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水肥资源投入量大、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土壤固碳能力下降等现实问题。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和粮食安全的日趋重视,农田土壤减排固碳技术研究得到了空前关注。因此,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在我国粮食主产区研究并推广节能减排与土壤固碳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產力,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是保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针对我国稻麦轮作区氮肥投入量高、秸秆还田率低、农田CH4与N2O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土壤固碳能力下降等问题,以推进粮食生产节能减排与固碳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从品种筛选、秸秆还田、耕作技术、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收储等方面阐述了气候智慧型农业生产的关键农艺措施,以期为我国建立气候智慧型作物生产体系,增强粮食主产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供成功经验和示范。

1 品种选择

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2008的规定。选用经过国家或者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倒的小麦和水稻品种。种子的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85%,小麦种子含水量≤15%,籼稻种子含水量≤13%,粳稻种子含水量≤14.5%。

2 秸秆全量还田

2.1 小麦秸秆还田

小麦成熟后采用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获,所选机具的作业质量应符合NY/T 995-2006的规定。留茬高度20~30 cm,脱粒后的秸秆全量粉碎均匀撒于田面,秸秆长度5~10 cm,漏切率小于1.5%,秸秆粉碎质量应符合NY/T500-2015的规定。

2.2 水稻秸秆还田

水稻成熟后及时排水晾田,待土壤硬板时采用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获,所选机具的作业质量应符合NY/T 498-2002的规定。留茬高度10~20 cm,脱粒后的秸秆全量粉碎均匀撒于田面,秸秆粉碎质量应符合NY/T500-2015的规定。

3 耕整土地

3.1 小麦

采用旋耕机进行正旋作业,之后施肥、反旋、播种、开沟、镇压一体化作业,耕作深度为10~12 cm,田间每间隔3 m开畦沟,沟深20 cm;开边沟,深度为35 cm;视田块长度开腰沟。

3.2 水稻

水稻实行年际轮耕方式,翻耕1年,旋耕2年。小麦收获后整地,进行翻耕作业,作业深度为20~25 cm,之后旋耕平地、上水,水层高度2~3 cm,打浆、沉实。

4  播种育秧

4.1 小麦播种

采用小麦条播机进行施肥、反旋、播种、镇压一体化作业,工作幅宽为2.3 m,播种行数为12行,播种数量为150~225 kg/hm2。所选机具作业质量应符合NY/T 1229-2006的规定。

4.2 水稻育苗移栽

4.2.1 种子处理 种子经晾晒(晴朗天气1~2 d),去除杂质和空瘪粒,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0%吡虫啉浸种,每5 kg稻种分别使用多菌灵20 g、吡虫啉10 g,对水6~7 kg进行处理。

4.2.2 育苗 采用穴盘育秧,按照湿润育秧苗床要求进行秧床选择、培肥、苗床准备及管理。根据品种特性和种植密度,常规稻播种量一般为90~110 g/盘,杂交稻为70~90 g/盘。5月底至6月初播种。

4.2.3 机械栽插 采用插秧机进行机插,秧龄15~25 d,6月中下旬移栽。所选机具作业质量应符合NY/T 989-2006的规定。水稻栽插深度控制在2~3 cm,机插规格采用行、株距为25 cm×12 cm,播种密度约为33万穴/hm2,每穴约5~6苗,基本苗总量为165万~195万/hm2。

5 肥料管理

5.1 小麦

总施肥量为纯氮(N)180~240 kg/hm2,磷(P2O5)60~90 kg/hm2,钾(K2O)75~105 kg/hm2。基追比为5∶5~7∶3。5.2 水稻

总施肥量为纯氮(N)240~300 kg/hm2,磷(P2O5)90~120 kg/hm2,钾(K2O)120~150 kg/hm2,其中基蘖肥∶穗肥=6.5∶3.5。

6 水分管理

6.1 小麦

若播种时土壤水分可满足出苗要求,不需要灌水,否则应灌水以保证出苗;冬前需灌水越冬。

6.2 水稻

插秧完成后保持淺水层,待返青后采用浅水勤灌方式,水层保持在2~3 cm,以便于增加土壤含氧量,减少有害气体富集,促进分蘖早发快发;至高峰苗期根据群体大小适时提前(或推迟)晒田,以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抽穗扬花期保持田间浅水层,灌浆期进行干湿交替灌溉。

7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7.1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

观察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症状出现时间,及时喷洒药剂。阔叶杂草选用苯磺隆进行防除;禾本科杂草,冬前选用麦极或炔草酯,冬后用麦极进行喷雾防治。适期施用乐斯本、多菌灵、戊唑醇、氰烯菌酯SC和醚菌酯。

小麦苗期纹枯病和麦蚜虫防治,可采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或20%井冈霉素600 g/hm2,对水750 kg,也可采用蚜虱净375 ml/hm2或大功臣300 g/hm2,或吡虫啉300 g/hm2,对水600~750 kg,顺麦垄喷雾进行防治。抽穗期可采用20%三唑酮乳油750~1 125 ml/hm2喷雾防治白粉病、锈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1 500 g/hm2喷雾防治叶枯病和颖枯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防治赤霉病。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的规定。

7.2 水稻病虫草害防治

秧田期,注意防治二化螟、稻蓟马。可采用10%吡虫啉300 g/hm2,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300 g/hm2,或8 000 IU/mg 苏云金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 750~4 500 g/hm2进行防治。

分蘖到拔节期,注意防治二化螟、大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可采用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300 g/hm2防治稻飞虱、稻蓟马;8 000 IU/mg 苏云金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 750~4 500 g/hm2或20%氯虫苯甲酰胺150 ml/hm2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同时采用25%丙环唑乳油450~600 ml/hm2,或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90~120 g/hm2防治纹枯病和稻瘟病。

孕穗到抽穗期,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苞虫、二化螟、稻曲病、稻瘟病。采用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300 g/hm2防治稻飞虱;8 000 IU/mg 苏云金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 750~4 500 g/hm2或20%氯虫苯甲酰胺150 ml/hm2防治大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采用25%丙环唑乳油450~600 ml/hm2,或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90~120 g/hm2,或43%戊唑醇悬浮剂150~225 ml/hm2等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

8 适时收获

8.1 小麦收获

于蜡熟末期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秸秆粉碎全量还田。

8.2 水稻收获

当每穗谷粒颖壳95%以上变黄或95%以上谷粒小穗轴及副护颖变黄,米粒变硬呈透明状时,进行收获。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收获后及时晾晒、收储。

参考文献

[1] 王超,胡婉玲,王红玲,等.气候智慧型农业土壤管理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7):132-135.

[2] 胡婉玲,任然,王红玲,等.气候智慧型农业在中国的实践、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0):141-145.

[3] 王一杰,管大海,王全辉, 等.气候智慧型农业在我国的实践探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0):43-50.

[4] 张卫建.气候智慧型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新方向[J].中国农村科技,2014(4):14.

责任编辑:李杨

猜你喜欢
品种筛选秸秆还田病虫害防治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烤烟品种贵烟1号贵烟2号在贵州省天柱县的推广应用示范
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江淮地区适宜机插杂交中籼稻品种及其产量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