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意”结合,读出诗韵

2019-09-10 07:22曹白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古诗词

曹白丹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我国古代的许多优秀诗歌语言凝练,意境唯美。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自古以来,人们都是通过诵读来赏析和品味诗歌,反复地诵读,可以体会诗歌独特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延续至今,在当今古诗教学中,诵读的作用亦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因此笔者认为初中古代诗歌可从“音”和“意”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诵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诗歌教学;音意结合

诵读是对古代诗歌语言和内容的最直接感知,是进入诗歌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必经之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诵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诵读能力亦非常重视。然而,现实中的初中古代诗歌诵读教学效果却颇不理想。学生普遍缺乏诵读诗歌的兴趣,诵读时缺乏情感,千篇一“读”,甚至读错字音。古语道:“書读百遍,其义自见。”加强古代诗歌诵读教学,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名人典故,积累古代诗歌名篇。因此,加强初中古代诗歌诵读教学十分重要。根据数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初中古代诗歌诵读教学可从“音”和“意”两个方面着手。

一、音

古代诗歌是从先秦到近代用文言写成的诗歌,包括诗词曲等,具有音律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句式整齐的特点,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诵读时应读准字音,划好节拍,标出韵脚、平仄等,处理好重音、轻音、拖长音、停顿等,朗诵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诗韵。

1.字音

诵读古代诗歌,读准字音是基础。在古代诗歌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查好字音,读准字音。其中,不仅要注意生字、难字、易读错的字、通假字等,还要对方言音予以纠正。此外,古代诗歌中有些特定的文言文语音与当今的普通话发音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异读字问题,这是诗歌诵读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学生遇到这些特殊发音进行诵读时则需要老师结合具体语境对此加以强调说明并及时纠正。譬如“萧关逢候骑”(《使至塞上》)的“骑”读jì;例如《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中的“可汗”一词,它是我国北方部族首领的特定称呼,根据当地的风俗必须读为“kè hán”,而不能读成“kěhàn”,再有《塞下曲》中的“单于夜遁逃”中“单于”应读“chán yú”亦是如此。

此外,广东学生的母语是粤语,容易混淆s和x,p和b等,针对这些发音特点,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纠正,避免学生读错音、写错字。

2.节奏

节奏是指诗句中的顿数,即语音在排列顺序上的间隔规律。四言体诗歌大多是二二节拍,诵读时两字一停顿,如《观沧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不涌起”。五言诗的节拍一般为:“二二一”,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或“二一二”,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七言诗的节拍一般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诵读时要根据诗歌内容灵活处理,以陆游的《游山西村》为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在进行诵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诗歌停顿的一般规律进行分类归纳总结,让学生先有个基本了解。尽管有这些规律,但在诵读时还要充分考虑诗句的内容,做到兼顾音节和意义。另外要注意,古代诗歌的常规停顿不要刻意地体现,这会损害诗歌本身的意境和流畅性,应做到“声断情不断”。

3.押韵

押韵是指古诗中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故诗中的押韵不仅使诗歌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音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律诗、绝句中一般只有一韵,找出韵脚比较容易。而在乐府诗或宋词中,则可能出现两韵。转韵往往意味着诗词层次、情感上的变化。一般来说,a、an、ang、eng、ong韵要读出宏亮,ui、yi、u、ye、ing须读得细弱,ao、ou、ai、uo应读得柔和。

4.平仄

古代诗歌里平仄的搭配是一定的。“平”专指平声字,声调高扬而漫长;仄,专指上、去声字,声调或高低起伏,或发音短促,犹如山路的险窄不平。以平为扬,以仄为抑,高低升降,互为映衬调节,使节奏均匀多变,音韵铿锵,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古韵的平指阴平、阳平,仄包括上、去、入三声。由于古韵较难,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笔者将平仄简单化为现代汉语四声来讲解,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平仄仄仄平 仄平仄平仄)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仄平仄平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

此外,起强调作用或突出情感的字应读重音,虚词轻读。

二、意

1.解意

古代诗歌内容包罗万象:有表达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情感的;也有抒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等闲情志趣的;或有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抒怀慨叹的。故而,在诗歌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通过诵读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了解诗歌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情等基本信息。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边诵读,边引导学生解意:“我”第一次离开故乡,远道而来渡过“荆门外”,来到“楚国游”览;青山随着低平的原野逐渐消失,江水在原野中奔流;月亮映在江面,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结成了海市蜃楼;可“我”仍然怜爱“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行舟”远行。如此一解释,学生便能明白此“送别”并非送别友人、亲人,而是告别故乡之意。

2.起境

诵读古代诗歌时,创设与古代诗歌相近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诗歌内容相称的配乐,让学生沉浸在配乐所营造的氛围中,有感情地吟诵诗歌。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崔颢的《黄鹤楼》等诗就有对应的配乐歌曲。二是播放与诗歌意义相近的歌曲,教师要精心挑选与诗歌意境契合的歌曲,由歌入境,因境生情。如由李商隐《无题》改编的《别亦难》、由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改编的《新鸳鸯蝴蝶梦》等都与原诗意境相似,极具韵味。播放歌曲时,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听完后都对诗歌产生了兴趣,诵读时也能把握好诗歌的情感基调。三是可用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问题来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笔者先设问:“同学们,如果你们身处古代,通讯不便,因事与亲人朋友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议论纷纷,“依依不舍”“思念”“悲伤” 等词语脱口而出,这就迅速抓住了这首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3.入画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代诗歌含蓄隽永、意象优美,诵读古代诗歌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去体会诗歌中的画面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教师可指导学生边诵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生成画面,让他们自主完成对诗歌內容的再构建和对美的个性化理解。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让学生反复朗读,将简单的文字意象变为鲜活的景物,唤起他们的想象,在吟诵诗歌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的画面,给人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是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旅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画面便呈现出来,同学们沉浸在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中,也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体会到了那种漂泊天涯的旅人肝肠寸断的愁思。

4.传情

古人曰:“诗言志,诗言情。”古代诗歌的抒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长,或深邃绵长,或凄楚哀婉,或空旷悠扬。诵读时要善于抓住情感关键词,把握好诗歌的情感基调,还要调动身心,讲究语气、表情和诗歌的搭配,甚至可以手舞足蹈,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如杜甫《春望》:“国破”“花溅泪”“鸟惊心”“烽火”“白头”等情感关键词,奠定了这首诗悲凉凄苦的情感基调,因此在朗诵时要读得伤感沉郁。

三、结束语

在诵读古代诗歌时,“音”和“意”并不是完全分离开来,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诵读时要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南宋诗人周密曾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古代诗歌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走进诗歌,感受诗人,领略诗歌内质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诵读的轻重徐急,抑扬顿挫,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够更好地感受诗人寄抒诗中的情感,更好地形成吟诵的语感,更好地感知诗歌语言之凝练美妙。因此,教师要重视古代诗歌诵读教学,并且要持之以恒,把指导、训练和考核落实到古代诗歌教学环节当中,使声情并茂的琅琅书声传遍校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卫福.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J].学周刊,2016(12).

[3]李慧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研内蒙古师范究[D].内蒙古大学,2014(6).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诵读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