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临床儿科人才培养模式和重要性

2019-09-10 15:28王艺静高上上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4期
关键词:儿科医生儿科医学生

王艺静 徐 岚 高上上

【中图分类号】R8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84-01

儿童“看病难”、“住院难”历来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为了缓解老龄化社会进程、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我国在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并在2015年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全面二孩”的新时期[1]。由此,单从医疗资源方面来说,出生率的增高给临床儿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小儿科”实际上应为“大儿科”,因为儿科病种几乎涵盖临床所有专科。儿科又被称为“哑科”,患儿因年龄小,既不能清楚、客观地描述自身感受和症状,也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检查,所以,对儿科医生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具备较其他专科医生更广的知识面以及更精湛的诊疗技术外,还要有更高的人文素养,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因此,儿科医生培养要求更严、周期更长[2]。又由于儿童各个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疾病具有特殊性,病情变化快,医疗风险较高,且家属对医疗结果期望值也较高,常常有医患纠纷的发生,这让很多医学生对此专业望而却步。长此以往,儿科人才紧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由此,社会迫切需要培养更多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儿科人才,以提高国内儿童综合医疗水平,减轻儿童医院的超运作负荷。

本文以苏州大学医学部儿科专业教育模式为例,分析并总结了本科临床儿科教育方式的意义与创新之处,以帮助探索一条规范化并可以推广的本科阶段儿科医学教育之路。

1    全面的医学教育

1.1 招生情况

笔者统计了2015年-2017年儿科专业的招生情况,从录取人数、分数线和生源等几个方面与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对比(表1)。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7年,儿科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其录取线比临床专业低1-3分;在2015年第一年恢复单独招生时,学生来源全部为江苏省内,其余年份地域也以江苏省内为主,占比均超过50%。2018年学校还实行了儿科“5+3”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此招生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基础、地域及培养规模等多方面因素,不因为儿科人才紧缺而加大培养力度和规模,而是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来匹配人才供需,既使高校不愁毕业生无法消化,也使相关医院能获得稳定的儿科人才补给[3]。增设的“5+3”一体化儿科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复习考研与毕业实习和工作的冲突,能提高本科毕业实习的质量,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等综合能力,同时,也可实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无缝对接,更符合临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4]。

1.2 培养计划与目标的设置(表2):

2    培养计划与目标的设置

一至三年级的基础课程完全与临床专业一致,而从四年级开始,儿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临床其他专科的知识,如眼科学、口腔学、耳鼻喉科学、精神病学、妇产科学等,还增加了儿科专业特色课程,如儿童保健学、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等(表2)。选修课方面,不仅有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学习的要求,还需要选修专业选修课及其他专业的全校公选课,如古代儒家学说的现代阐述、英语美文鉴赏等。从医学类专科到社科人文,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医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也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为未来的执业生涯打好坚实的基础[5],改善了以往“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

3    创新培养方式

3.1 双语教学的应用

英语于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运用好英语,才能与国际接轨,及时汲取到最新的医学知识、科技发展、科研动态,学习到更先进的医疗模式。因此,在临床课程中穿插了双语教学课程的安排,培养了学生们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英文的意识,有助于阅读专业英文文献,为今后的发展道路做铺垫。

3.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在《小儿内科学》见习课程中,开展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和CBL(Case Based Learning, CBL)等多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们通过分析临床案例,在这个过程中自主讨论、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使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从中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动力、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培养了对医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更加可贵的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辨证和创新性思维能力都在其中得到明显提高[6]。且在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病例时,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将基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

(2)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广泛运用了虚拟实验技术。虚拟实验可以打破空間、时间的局限,利用较少的实验空间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利用虚拟实验,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没有很好掌握的实验反复操作,熟练实验技能。虚拟实验也可以为真实实验做课前准备。学生在做真实实验前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对实验先有一定的了解,减少真实操作中的错误率,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3 课外科研活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双一流”建设大潮的来临,各院校都日趋重视医学创新人才培养[7]。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有良好的科研能力。老师一直在强调科研于医学生的重要性,课程中不仅有科研方法相关的课程,如医学文献检索、科研创新实践等课程,学生也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科研活动,如莙政学者、课外科研、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了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增强了科研操作能力,培养了自己的科研思维,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医学专业人才,并提高国际竞争力。

3.4 “导师制”的设置

在三年级下学期,按照双方互选的原则,医院给学生分配了临床医生作为导师。导师们从临床教学、科研实践和生活等多方面与学生密切交流,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临床,以解决对未来从业选择的困惑,并且关心学生的生活,热心帮助生活贫困的学生。所选择的临床导师具有专业的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医德高尚,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以身作则,可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模范。此外,在定期与导师交流、联系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与人交流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4    丰富的课余生活

学校广泛开展儿童医院特色志愿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2015年儿科专业的学生自主创办了“泰迪计划”特色志愿活动,并发展成为“苏州大学关爱儿童公益协会”,致力于帮助患病的、家庭困难的孩子。协会主要成员及干事由儿科班学生担任,常如端午、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各种各样的文艺汇演、爱心义卖、爱心募捐等多种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培养了学生人文关怀素养和社会交流能力。

同时学院定期开展“师生共建大会”,并鼓励各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邀请优秀的学长学姐分享保研、考研经历。同时设置奖学金,奖励学年表现优秀的学生。这些方式为学生营造出和谐友爱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增强了学生心中的归属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懂得了无私奉献、回馈社会的道理,同时提升了儿科学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儿科医生与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够减少儿科医生的人才流失[8]。

大学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懂得良好的学习的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并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儿科教育也是如此,不能为了解决当下“儿科医生荒”的问题,不顾其他而一味的去培养能够看诊的医生。由于二孩政策的开放、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增高,社会对于儿科医生的要求与标准应该是更高的。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就像是在春天的泥土里播种,在学生心中种下医学知识的种子,种下人文关怀的种子,种下科研实践的种子,这些种子充满能量与热情,只等在未来更高级别的教育或是临床、科研实践中被阳光雨露浇灌,而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为国内儿科事业发展成为广袤的森林而做下铺垫。

参考文献

[1]吕俊兴.政策调整下儿科医生的数量预测及分析[J].2017,10(1):34-40

[2]李同欢.有效引导医学生选择儿科就业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1):5-6

[3]苏剑一.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是人才供给侧改革[J].中国卫生人才.2016,:12-13

[4]肖海,朱思泉.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6,2(4):567-571

[5]钱渊.恢复儿科本科招生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现状[J].代表建言.2016:53

[6]潘曌曌.多种教学方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18,14(6):86-87

[7]王云.医學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19-20

[8]王宣化.基于职业认同的儿科学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3(11):1469-1472

猜你喜欢
儿科医生儿科医学生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92岁的儿科医生免费为病人看病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儿科医生“荒”在哪?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