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最后的人事安排:不让大权旁落“四人帮”

2019-09-10 07:22陈晋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张春桥李先念老干部

陈晋

毛泽东倚重老同志,把他们摆在党政军的什么位置,对全局的稳定会起到什么影响,对工作的展开能发挥什么作用,毛泽东时常掂量,胸中大体有数。他生前最后的人事安排,没有让大权、实权旁落“四人帮”,才有了他身后发生的根本性的重大变化。

党的“九大”前后,思考如何评价、保护和使用老干部

“文革”开展起来后,一大批老干部因跟不上“形势”靠边站,或被视为“走资派”猛然间受到了批判和批斗。

1967年初,开始出现“打倒一切”、“全面夺权”的错误思潮,老干部挨整的情况引起毛泽东的警觉,他开始思考如何评价、保护和使用老干部的问题。到1969年初筹备召开党的“九大”时,毛泽东设想,对老干部斗也斗了,批也批了,接下来应该是用起来,到新的实践中去改正的问题了。

于是,毛泽东有关老干部的谈话在党的“九大”前夕越发频繁起来。1969年2月19日,毛泽东特意召集中央“文革”碰头会成员和陈毅、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开会。

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忽然问道:“还有一件事,今年的计划,五年计划还有两年,你们在搞吗?”在座的李富春回答:“现在正在搞。”毕竟,抓革命是为了促生产,“文革”运动可以交给江青、张春桥这些人去搞,但经济、军事、外交战略这些大事、實事,是离不开老同志的。

调整和稳定中央领导层的结构

从1973年8月党的“十大”到1975年1月的四届人大,在中央领导层逐步形成四拨人:以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以李德生、华国锋、纪登奎、吴德为代表的“中生代”领导干部,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则为“文革”路线的代表,还有陈永贵、吴桂贤、倪志福这些工农代表。

这种安排反映出毛泽东晚年用人上的基本思路:照顾了各个方面、各种倾向,有利于结构平衡,而且是老中青结合。但这个结构看起来合理,实则脆弱而充满变数,因为以老一代革命家为代表的党内健康力量和“四人帮”之间的矛盾,根本上很难调和。

果然,到1974年,以老干部为代表的党内健康力量和“四人帮”的斗争公开化,使毛泽东不得不对这两拨人在使用上再次面临艰难选择。

“难”在哪里呢?难在人事安排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慎重;难在需要把领导层人员的特点分析清楚,还要表明态度,有些话就需要说得透底直率一些。于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四人帮”这个概念,对他们表示强烈不满。

在老同志方面,毛泽东坚持朱德拟任委员长,副委员长中董必武、宋庆龄排在前面;尽管周恩来已经病重,毛泽东毫不犹豫坚持:“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这个职务非周莫属;他还讲,“国务院的工作要能办事的”,周恩来生病期间,“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去顶”。

此番安排表明,在毛泽东心中,当党和国家面临纷繁复杂的艰难局面时,还是要靠“能办事”且久经考验的老干部才撑得起来。

毛主席费尽心思的最后安排

当然,毛泽东当时对人事布局的考虑也有前提。这就是,可以纠正“文革”中的具体错误,但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文革”路线和这场运动。

1975年秋冬,毛泽东再次面临选择。当他觉得邓小平主持的整顿,逐步触及到是否维护“文革”路线这条底线时,想让邓小平主持作一个关于“文革”七分成绩、三分错误的决议,结果被拒绝,这就有了邓小平的第三“落”。

邓小平下去了,谁来接呢?毛泽东仍然没有把权力交给“四人帮”,而是交给了“中生代”中务实稳重的华国锋,并由叶剑英、李先念和一批“中生代”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辅助。这个最后安排,毛泽东用了一番心思,而且很坚决。

他深知,在“四人帮”中,张春桥虽然才干强一些,但得不到老干部和大部分“中生代”的支持,而且他又和江青绑在一起,江青有野心,积怨甚多,以后会闹事。

1976年2月,毛泽东先是任命华国锋为代总理,“四人帮”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代总理会见外国人不好登报,意即希望重新考虑一个正式总理。毛泽东说好办,把“代”字去掉,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两个小时后,又让人打电话说,在副主席前加“第一”。

这个最后安排,表明毛泽东对党的领导体制和国家的稳定大局,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和清醒认识。正因为党政军的大权、实权没有旁落“四人帮”,这才有了毛泽东身后发生的根本性的重大变化。老一辈革命家在关键时刻奏响黄钟大吕,实现了历史转折。

(摘自《党的文献》)

猜你喜欢
张春桥李先念老干部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许世友为陈永贵打抱不平
天柱县委离退局赴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取经
六枝特区离退局“志愿服务在行动”
1967—1968:张春桥在上海
李先念:贪污腐化是侮辱自己的人格
文人动武:萧军踢翻张春桥
图说李先念
1949年后的李先念
从乡村木匠到国家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