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寻绎

2019-09-10 20:08林尚沅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对策

林尚沅

【摘 要】心理适应,广义而言包括生理适应、狭义的心理适应以及社会适应。所谓生理适应,一般指感官对刺激物的反应;心理适应是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包括自我改变和环境改变。狭义的心理适应,是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对策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0-0249-02

大学新生,在本文中指全日制大学一年级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都是刚刚脱离父母的庇护,到新的城市、新的集体,独立开始崭新的学习生活[1]。大学新生在对大学生活充满渴望和向往的同时,也面临着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作为刚刚远离家乡,来到外地读书的大学新生的一员,笔者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与伙伴交流中深刻体会到,大学新生面临着诸多心理适应方面的困难和考验,较为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阐述一下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现象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一、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现象举隅及成因分析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不能自觉学习、不会与人相处、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没有正确消费观念等方面。

(一)缺乏平衡学习与娱乐的能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突然脱离了高中的繁重学习任务,高中时期紧张有序、两点一线的学习规律被打破,一下子拥有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和不再被挤占的假期时间,他们很难实现学习与课余活动的平衡[2]。大学的学习本就比中学更加深入,再加上骤然失去老师父母的监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面自然会略有松懈,这就会导致专业学习时间不够或是学习效率低下而影响成绩。甚至还会出现有些学生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沉溺于网络游戏、休闲购物,导致学业荒废。

(二)缺乏对未来清晰的规划,导致学习目标的迷茫

许多学生高中时期的学习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在专业的选择上也可能会选择遵从父母而忽视自己的喜好,这使得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学业、职业都缺乏规划,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还有的学生高中时期学习是老师和家长“盯”出来的,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当拥有许多自主时间时又会茫然失措。可是随着社会发展,就业情况只会愈加激烈,所以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与一片迷茫的学习方向,使得他们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和迷茫。当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时,学生往往难以有热情地自主学习。

(三)缺乏沟通与包容能力,导致同学间不能和谐相处

对大部分没有长期在学校寄宿经历的学生来说,在短期内适应与许多人共处一个屋檐下的集体生活绝非易事。室友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认同,而这些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摩擦冲突从而影响感情。

当面对一个与自己有着不同成长经历的人时,沟通与包容能力都是必需的。可是一直在家庭中被呵护长大的大学新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可能会缺乏这样的能力,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加剧远离父母的孤独感。

(四)缺乏对父母的理解,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对刚结束中学生活,甚至还带有叛逆意味的大学新生来说,脱离父母的管束无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步入大学就应该独立,觉得父母的关心和叮嘱实在过于多余(当然,这也和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会正确和孩子交流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他们会减少(甚至拒绝)与父母的沟通。可事实上,作为刚结束中学生活的大一新生,大部分学生都还不具备独立的能力,既没有可以养活自己的经济收入,又缺乏对社会、对一些事情的成熟认识和正确判断的能力,处于“自以为什么都可以”,其实却“什么都不是很清晰”的阶段,离“独立”还有很大的距离。“屏蔽”与父母的交流,不仅会导致亲子关系疏远、父母伤心,也减少了自己接受最中肯建议的机会。

二、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现象改善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现象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娱乐的关系,保证学习时间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接踵而来,但是学生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尽量在不占用学习时间的情况下进行综合素质拓展的课余活动。从笔者的个人体会来看,专业课的时间必须要充分保障,特别是语言专业的学生,单词、短语、语法的记忆和应用需要更多的时间。不能一味为了处理人际关系、拓宽关系网而忽略掉最本质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做好人生规划,提高学习效率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当初是处于何原因,选择了此大学、此专业,学生都应该尽可能地尊重选择。从步入大学的那一天起,就应该对自己未来的学习、职业做一个可操作、可测量的规划。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学校的学生手册、了解学校的保研章程、走访高年级学长的学习心得、向老师请教等途径,制定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可以通过自己所学专业的学长的就业现状,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理想,对将来的择业作出规划。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当规划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自然也就足了,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三)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同学和睦相处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的同学,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差别会导致很多的文化碰撞,致使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很难相处。此时应以包容平和的心态与各地同学相处,抱有拓宽视野增进沟通的心理与各地同学交流,而不应该怀有对家乡文化的盲目自信去贬低、嘲讽来自其他地区的同学,致使同学关系紧张甚至交恶。也可以试着去了解同学生活城市的文化背景,不仅能促进同学和睦相处,也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见识。

(四)更多的与父母沟通,陪父母一起度过“心理不适期”

其实,对刚刚读大一的新生来说,心理不适应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父母。看着自己掌心里捧大的孩子一下子远走高飞,父母心里的失落、对孩子的担心是非常强烈的。父母永远是最乐于分享经验、经历给自己孩子的人,同时,他们本身也比大学生有更多的人生阅历。学生应该努力去体谅父母“唠叨”背后的爱和失落,将自己遇到的困难、困惑讲给已经有过相似经历的父母,寻求他们的帮助;将自己获得的成绩告诉父母,分享成功的喜悦。不管是分享生活中的乐趣,还是寻求帮助,不需要学习大道理,一点一滴中已受益匪浅。

(五)正确地评价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

如上文所言,心理不适应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不能对自己做出合理准确的评价,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对适应新环境没有好处。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我,及时地进行角色调整,为自己重新制定一个恰当的目标,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抱着原来的自我不放。此外,交际能力、文体能力、知识面甚至经济条件都会引起攀比、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这很正常,但不能成为常态。

当然,要想克服心理适应不良现象,最终还需要大学新生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健康人格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快自身角色的转变,当一些问题无法解决或是困扰无法排解时,还应该积极寻求外部支持,获得家庭、父母、朋友和老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马俊.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现象的再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2]曾本君,方芳.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现状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大学新生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籍大学新生适应期正能量教育探索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