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阳秧歌舞蹈形态特征分析

2019-09-10 04:43孙素涵
青年生活 2019年32期
关键词:形态特征

孙素涵

摘要:自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就先后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继儒、墨、兴起,诸子并作,在齐稷下百家争鸣中齐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题和核心交汇融合,形成一体,进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核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连为一条不断的长河。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丽,淘尽了英雄,也湮灭了平民,留下的只有散在的文化遗迹,这些文化遗迹在舞蹈上的呈现,就是山东各地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民间舞蹈。海阳秧歌就在泱泱齐鲁之地生根发芽,并逐渐流传开来,经过历史的洗礼,海阳秧歌在体态上呈现的样式就是“曲”、“稳”、“提”的特征。

关键词:齐鲁文化 ; 海阳秧歌 ; 形态特征

Abstract: Qilu sinc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two countries has become the cent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ollowing the rise of Confucianism, ink, and school, under the JiJi qilu culture in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with Confucian culture as the theme and core intersection fusion, form an organic whole, to become the backbone of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ntinuity, the will be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a constant, the river of time gone and does not return it away, all the heroes, also annihilate the civilians, leaving only scattered cultural relics, thes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dance, is different form and style of folk dance in shandong Haiyang yangko took root and germinated in the vast land of qilu, and gradually spread, after the baptism of history, the style of haiyang yangko in the posture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ble

Key words: qilu culture;  haiyang yangko; characteristics

海阳秧歌体态呈现出三种基本体态,分别是三道弯、含裹拧、提探旋,这三种体态一般情况不是固定的造型体态而是在流动中完成的,这也是海阳秧歌不同于其他民间舞蹈的体态特征。在运动中完成踏步体态,重要的是重心不断的移动,躯干部分的提探拧、提拧、正脸腆腮、斜眼、腰部的运动在民间有“麻花腰”之说。

一、三道弯

“三道弯”是指人体的头、腰、胯、膝以逆反向度呈S状的形态,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典型共性体态,是许多民族地区舞蹈共有的形体造型美特点,并不只是某一民族地区的独有。如:胶州秧歌、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傣族舞、藏族弦子、敦煌乐舞等等,体态上呈现的“三道弯”都广为人知。“三道弯”反映了自然曲线美的原则,也是人疏松休整的自然形态。

海阳秧歌多是在流动中的“三道弯”,它是以腰为轴,以肩和脚的反向拧动所形成的,在运动形态中造成的三道弯,即在扭动形态上,沿着弧形S型路线动作、通过身体的前倾、后仰、两侧弯曲,拧动肩部、腰部、臀部、膝部而形成的。腰是动作的发力点,强调腰部的拧、转、旋、提,以腰为核心的拧动清晰地呈现出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曲线美,即流动的“三道弯”体态。因为这种运动是腰在扭动时自然发散的动律,蕴含着深沉内在的柔性精神,加上海阳秧歌舞蹈运动节奏上的一惊一乍和运动路线的大幅度,所以就呈现出如大海波涛汹涌般的运动气势,形成波浪型动势之中的间歇性“曲线定型”,这在海阳秧歌舞蹈的男女角色中都有呈现。

在女性体态上呈现出的“三道弯”的特征尤为突出。上肢的缠、拧、旋、转、抻、探;气息上的提、沉、收、放;脚下步法的踏、点、碾、跳、追等,加之身體各部位的配合运行而形成的动态上的上下翻飞,前后缠绕,左右旋转,“三道弯”进而发展为圆形和螺旋形的运动线条。加上人物性格时而乖巧、逗俏,舞步时而用轻巧小步,时而用一步赶几步。这样舞步的节奏与人物内心节奏早就了海阳秧歌舞蹈的女性舞蹈动态上表现的脉脉含情,欲言又止,欲进又停,欲动先提,这与“三道弯”的体态韵律诗一脉相承的。

在男性体态上呈现出的“三道弯”的体态,最为突出的是“大夫”。从“大夫”的动态上看,膝部连续不断既松弛又有控制的蹲颤是其内在的动作核心。“甩子”的甩、抛、旋、绕;步法上的走、跑、磋、点;头部的俯、仰、腆、点;身体重心的前、后、左、右移动等,形成了整个身体大幅度的顺、逆、横、圆的不断变化,因此引发出多种流动中的“三道弯”体态。

二、含、裹、拧

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含、裹、拧的体态。从海阳秧歌的各种动作中可以看出,它是要求人体各部位动作,在同一时间里协同并列配合,形成舞蹈动作的整体感,就形成了“一动俱动”的运动规律。含、裹、拧的体态是由各部位节节相连,形成整体的动作链条和形态,分为静止与流动两种类型,但主要是在流动中得以体现。

如果我们把人体分为根、中、稍三节,就是人体以腿足为下部根结,身躯为中部轴心,手臂与头为上部稍节。各部位又可再分三节,下部腿、膝、足;中部胸、腰、胯;上部头、颈、腮;手臂有肩、肘、手,同时脚又可分为踝、掌、趾;手有腕、掌、指。含、裹、拧这一体态的运动过程,整体上表现的特征是根结起、中节跟、溶于稍节。它是以腰为中心枢纽,发力启动,带动肩、臂、头、臂、膝、足等部位,同时运用的力延伸到指、趾稍节。含、裹的运动在身体上的表现为卸胛回胸,卸胛是下降放宽肩胛骨的距离,肩胛骨向两侧横拉包裹的同时胸部须向下,将圆形胸廓向后靠并使之定形,形成阴面凹圆阳面凸圆的形状。这样获得力量与整体身体涨缩一致,就形成了含、裹的体态特点。

体态上的含、裹、拧,表现在動作上即为“韧性”。在气息上的特点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顺令沉着,要求柔中蓄刚,刚柔相济,精神内敛,形神合一。“以心行气”,其关键是指“心劲”,有了一定的“心动”动作上才能体现出“仁”与“韧”的特点。“以气运身”,其关键是指“呼吸”,呼吸的方法一般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种,海阳秧歌在呼吸上的特点多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的优点是容量大,从而能使流动的体态呈现出深沉、稳沉、平稳的效果。

三、提、探、旋

提、探、旋三者综合呈现的体态,动势鲜明,意蕴深刻。动势上表现为上欲动下自随,下欲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相连,前后左右相应而动,由此产生的意。意是指心之所思,情之所在。“心为主宰”、“意在动先”。意突出的作用就是使动作有情意贯穿从而产生动人的意蕴和感人的魅力。由提、探、抻的体态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大幅度地多种路线。如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等,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对拨拉长,同时双臂和躯体在开合之势上又行走圆形轨道,形成了纵波出提按之力,以横波出开合之势,纵横高低进退互用,其创造形象宛如龙游沧海,浪花滚翻,气势浩荡。

提、探、旋的体态特别强调感受身体的姿势和动态。人的一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一定的行为方式及身体姿态,同时一定的行为方式及身体姿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心理状态。运动过程中形成多种力量,力量的运用有奇趣横生之感,四肢终归一贯,运劲如抽丝。动时不要散了均整,不动时不要减低力量。肩撑、肘横、腰弯、头顶更多增强顶缩力,腰胯如轮,扭、挫、提、宣交叉互换,手臂的搂、缠、钻、翻、扬、拧之力。特点为高则扬其身,要有增长收敛之意,低则缩其身,要有钻提放纵之形,纵则放其势,勇往搜索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合分争力,即为提、探、抻的力行走向。

另外,完成这一体态还应注意力感和气息。自然地气息产生了力的走向,通过力的走向产生了线形。海阳秧歌要求是把呼吸和身体的拉长,都要同时做到一个极点,拉长的概念就是指身体的拉长,延伸到无法延伸的程度。从气息上来说,也是一种拉长,之所以海阳秧歌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结语

山东地处温带气候,这里四季变化分明,对于海阳秧歌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修饰、审美意识及道德观念。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要有海上的生活,又要有耕作,还要上山打柴。因此,人们离不开捕鱼、耕作、打柴。如:磨拐子,就是来自生活中人们推磨;跑驴在胶东地区非常的普遍,因为过去交通不便,毛驴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骑着毛驴回娘家,这是经常的事情,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货郎担,从前货郎走街串巷的做小买卖,带来些人们生活日用品,他走的地方多,信息量大,人们靠他来交流,知道一些外乡的事情;如王大娘和锢漏匠,传说王大娘是个不下雨的旱精,锢漏匠是土地爷变的,为了人们不受干旱,来到人间,把王大娘的缸打碎好下雨,消除干旱。人们多表现的都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东西。所以,海阳秧歌在体态气势上表现出一种稳沉沉的感觉,强调动态的端庄、稳沉,又不失豪放、爽快。

参考文献:

[1]论艺术风格[M]. 求真出版社 , 何西来, 2013

[2]山东海阳秧歌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 田露, 2012

[3]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源流分析[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潘志涛, 2010

[4]齐鲁乐语[M]. 齐鲁书社 , 张桂林, 2009

[5]舞蹈艺术概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 隆荫培, 2009

[6]艺术人类学新论[M]. 民族出版社 , 王建民, 2008

[7]人类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 科塔克, 2008

[8]文化人类学概论[M].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周大鸣, 2008

[9]一个人的民间视野[M].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刘晓春著, 2006

[10]中国民族民间舞论坛论文集[M].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中国民族民间研究中心编, 2006

猜你喜欢
形态特征
河北塞罕坝中国林蛙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调查与分析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戏曲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探析
合体型连衣裙中褶饰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