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人物形象艺术

2019-09-10 07:22邓安神
雨露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写作手法性格特征西游记

邓安神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塑造的人物形象很典型,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细腻。鉴赏《西游记》的人物形象艺术,我国历来就有大量的学者专家从某个方面进行分析,但是鉴赏得不够全面。笔者将从《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故事情节、社会背景三个方面赏析,这是我对《西游记》的一点真知灼见,希望能全面而客观领略到《西游记》独特的人物形象艺术。《西游记》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有他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在里面,当然也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特色值得我們去借鉴和欣赏。对《西游记》的研究远远不能够停止,很多《西游记》中的奥妙需要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去探索,去发现。

关键词:西游记;写作手法;性格特征

《西游记》由明代作家昊承恩所著,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西游记通过神话的艺术形式,诙谐的语言,在讽刺中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矛盾,向人们展示了绚丽多姿的神魔世界。在我看来,《西游记》最妙处是人物形象艺术,作者擅长于从不同的方面塑造人物形象,将动物习性、非凡魔性和人的思想性情三方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系列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神魔形象。《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刻画各有千秋,既写出了动物的灵性,同时也写出了人的七情六欲。作者正是通过妖魔鬼怪的人性化处理,将神话中的怪诞与现实中的真实相融合,从而完成了独特艺术形象的创造。鲁迅评价:“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这就是《西游记》独特的人物形象艺术的魅力。所以,我认为鉴赏《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应该从写作手法、故事情节、社会背景全面鉴赏。

一、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西游记》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一是通过奇幻的环境描写,对花果山、水帘洞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千峰排戟,万仞开屏……起伏峦头山脉好,父有高人隐姓名。”正是这样无拘无束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孙悟空热爱自由、不受拘束、勇于反抗的性格特点,也暗含孙悟空注定不平凡,是一个奇人。而唐僧从小被净土寺方丈收养,在清静佛教环境熏陶下长大,也导致他的性格善良,慈悲为怀,与孙悟空的性格截然相反。环境描写则刻画了孙悟空的叛逆,敢于和大势力作斗争,是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而唐僧是现实生活中的产物,虽真心向善,但常常不分是非,容易被假象迷惑。则二是运用讽刺手法,就比如说猪八戒既好吃懒做又贪财贪色。猪八戒总想着存钱回高老庄,看到年轻的漂亮女人,总会两眼放光,对人家喊姐姐,讽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着的欲望与弱点。唐僧温柔谦和,不受钱财的迷惑,本来是值得人赞扬的形象,但是他三赶孙悟空,念紧箍咒惩罚孙悟空甚至要与孙悟空断绝师徒关系,而孙悟空仍然对他忠心耿耿。但他不明事理,不分是非,烙守封建礼教,仅以他自己看到的表面现象来评判别人。作者以此讽刺现实生活中这样顽固不化,不懂变通的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作者也运用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从描写水帘洞花果山的美景以及孙悟空神通广大,都是作者通过想象进行虚写,然而孙悟空追求自由、敢于反抗以及唐僧取经路途上遇到的种种困难都是作者根据现实的实际来进行创作。将虚写的奇幻瑰丽美景与强烈批判的现实主义相结合,更将孙悟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孙悟空这一形象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他的描写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孙悟空进行直接地描绘,他的语言、动作以及肖像更深刻地揭示出他有些放纵不羁,热爱自由,反抗传统的封建观念的束缚人物形象。再从侧面描写来看,通过对孙悟空从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周围环境的描写以及水帘洞的曲径通幽之处,就可以看出孙悟空的不平凡,他注定成为一个传奇。

《西游记》写作手法最妙之处还在于其中的细节描写,文中通过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对孙悟空尖嘴猴腮,富于变化的外貌描写就可以看得出悟空的聪明狡猾;唐僧的温润如玉、一表人才,也可以看出他是典型的以慈悲为怀的佛家人物形象;猪八戒长得肥胖、像猪的模样也可以看出猪八戒是典型的好吃懒做、贪图美色人物形象;沙和尚长得憨厚穿着朴素也预示着沙和尚是一个任劳任怨、勤劳的人物形象。《西游记》的语言描写就在于擅长运用对话,从土地公对孙悟空的毕恭毕敬,嘴上喊着见过齐天大圣等等一系列馅媚的语言描写,就突出了土地公很畏惧孙悟空,生怕惹到孙悟空欺软怕硬的人物形象。换个角度来看,沙和尚遇到唐僧被妖魔鬼怪抓走,总会说那句“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从中品鉴沙和尚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己没有主见,遇事自乱阵脚,仅仅依靠别人,没有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游记》的讽刺艺术运用得最绝妙,到小儿国的时候,小儿国的国王真要抓100个小孩来做自己的药引子,这也讽刺当时明朝统治者对劳苦大众的压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想要为师傅惩恶扬善,可唐僧非但没有领情,反而还要赶他走,这也讽刺了明朝社会统治者不识好人不重用人才,让贪污腐败的奸诈小人为虎作怅。猪八戒在天庭上的时候,就被嫦娥的美色吸引,对她念念不忘,最后嫦娥到玉皇大帝处告状,天蓬元帅被贬下人间被化作了猪的模样。可是猪八戒被贬下人间之后,仍然不改自己贪图美色的本性,记不住自己的教训,仍然强取豪夺高老庄庄主的女儿,使得他被孙悟空收服。最后要离开高老庄,也仍然不忘对高老庄的老头说我还会再回高老庄,还会来娶你的女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吴承恩讽刺了有过错仍然不知悔改的人,仍然我行我素的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愿意为别人考虑的人物形象。从这也可以看出,当时妇女的地位低下,她们没有人权和基本的人格尊严,当时的妇女是一个只能被困在深闺,依附于男人的形象。

《西游记》八十一难,九九归真,真经早已不是那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经书,所谓的真经正如孙悟空的那句“灵山就在脚下”一样,它已经在师徒每人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中。师徒每走一步就是一页经书,真经就是这一路以来的修行。若非如此,如来为何不让观音或悟空或其他什么人直接把大乘佛法送往南赡部洲?真经即修行。所以真正的成功不是最终得到了什么,而是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获得了什么。

一部《西游记》,一部成长史。孙悟空从猴变成了人,又从人变成了佛。一路走来他告诉我们“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也许这是一个喜剧,因为人教会了悟空人情世故,教会了悟空忠孝仁义,他终于不是那么格格不人,他终于成了人。也许这是一个悲剧,因为悟空学会了人情世故,学会了忠孝仁义,他再也不是那么格格不人,他终于还是成了和我们一样的人。悲剧也好,喜剧也好,值得庆幸的是,终于还是没有什么可以消磨他的嫉恶如仇、抱打不平的本性——因为佛祖最终也只能给他一个“斗战胜佛”的封号。

还记得路阻观音禅院,悟空寻袈裟未果回到寺中,三藏劈头就问:“袈裟如何?”悟空却是先问众僧:“可曾有好茶饭与我师父吃?可曾有好草料喂马?”还记得有多少次悟空因唐僧遇难而痛哭不已,又有多少次为救唐僧而屈尊求人,又有多少次欲救唐僧而深受委屈有苦難言……这一切的承受起初或许还是因为紧箍咒,但久而久之早已成为了习惯。天不怕地不怕,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齐天大圣美猴王心中有了挂碍,棒下已不再无情,这也许就是他总遇到难以战胜的妖魔鬼怪的原因之一吧。(当然,作者是聪明的,孙悟空不是万能的,因为天地万物原本就是相生相克的,此乃其一;其二,可以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都不是对手,可见取经之路是何其难哉,同时也可窥见生性高傲急躁的悟空的改变与成长,要知道猴子原本是没有耐心的;其三,亦可看到作者对所谓神仙们的辛辣讽刺)是喜?是悲?

《西游记》传诵至今经历了无数的改编,借助了各种形式,如今日益兴盛的影视业更让它长演不衰。其实一味地厚古薄今并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原著也未必就是不刊之论。就说原著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的故事就远不及六小龄童版影视剧的改编更加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影视剧中玉帝故作高深不言明原委,至真相大白又羞于承认不敢当面认错,将统治者的外强中干和龌龊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悟空一而再再而三地奔波于天庭与郡衙之间,猴性与耐性之间显然是后者占了上风,孙悟空的形象也更加突出;而郡守推倒供桌的缘由补充为妻不贤子不孝强抢民女,仗势欺人,使得郡守的正面形象更加突出,同时更强化了对玉帝之流的辛辣讽刺。关于披香殿悟空八戒的“胡闹”行为更丰富了这对师兄弟的形象,与此同时趣味性也水到渠成地增强了;而大雄宝殿内玉帝对悟空八戒的不同态度,更昭显了玉帝的欺软怕硬嘴脸。作者辛辣讽刺和幽默诙谐的本意在这里表现到了极致。

窃以为对一些古典名著的再演绎并非是要照搬原著,毕竟人是越来越进步的,对于某些问题的表达我们可能会比古人表达得更清楚。因此只要是在原著内在精神的基础之上加以延伸、填充、挖掘都是可行的,这也是对这些古典财富批判地接受真正的传承。

关于不同版本的演绎我们应该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对待,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西游梦、红楼梦,只是有一部分人把心里的梦搬上了荧屏和大家分享而已,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指责敢于实现自己梦想的一群人呢?至于不同的演绎,那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之必然,其实这就像是就某一个课题去做论文,不同的只是论文是白纸黑字,而它们是影像音频,为什么不能宽容一点,允许他们也可以百家争鸣?原著八十八回有一偈“道不须臾离,可离非道也”,今再狗尾续貂一句“经典不可逾,可逾非经典也”,而所谓的经典只是为大多数人所习惯而已。

一部《西游记》,一部真经。原著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真是振聋发聩:“神师不慎即成怪狮,吾之为师者,当慎之又慎。”凝结取经团队的除了那份共同坚守的信念之外,还有一条最重要的法则,那就是爱。信念是坚守自己,爱则是维系团队,所以无论是管理一个班级还是领导一个团队,爱是永远的规则。

二、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西游记》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中,孙悟空知道弼马温的官职是最小的官职,于是毅然回到花果山,当齐天大圣。孙悟空管理蟠桃园,但是王母娘娘没邀请他,他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大闹天宫。这个强烈冲突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孙悟空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天权神威,不畏权贵,大无畏的人物形象。在四圣试禅心的故事情节中黎山老母、观音、普贤、文殊四位菩萨化身母女,试探师徒的禅心是否坚定,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随师傅,八戒却动了凡心。四圣用“撞天婚”戏弄八戒,最后八戒被四圣设计用珍珠篏汗衫捆住,吊在树上。这个故事情节既搞笑,又可以从中看出猪八戒意志不坚定,贪图美色的人物形象。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沙僧是一个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人物形象,在每个故事情节中沙僧总是挑着担牵着白龙马以及唐僧在被妖怪抓走之后也从未想过放弃取经的道路,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使沙僧忠心耿耿跟随唐僧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其实要说《西游记》里的人物形象有很多,除了唐僧师徒四人,其中的一些配角也很有特点。就比如说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没有成功,倒被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了的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二借芭蕉扇自己想了一个计策,利用自己的72变,变成了一只小虫钻到铁扇公主的茶里面,被铁扇公主喝下去,却不曾想铁扇公主是假装答应给他借芭蕉扇。孙悟空第三次借芭蕉扇与牛魔王打斗起来,最终成功的借到芭蕉扇,用芭蕉扇降雨给炽热的火焰山,让火焰山的人民得到了好处。从三借芭蕉扇这一故事情节也可以看出,孙悟空坚持不懈,遇到困难敢于迎难而上,同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助人为乐,他和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看到火焰山人民如此疾苦,宁愿放弃小我成就大我。同时也可以看到铁扇公主之所以不愿意借芭蕉扇的原因就是孙悟空与红孩儿交恶,导致红孩儿被送到观音菩萨身边当善财童子,使得她和红孩儿不能常常相见,这也表现了铁扇公主身为一个母亲对他孩子深沉的爱的人物形象。

三、社会背景塑造人物形象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当时身处明朝统治晚期,当时的社会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局势。《西游记》的人物形象也带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孙悟空打败一妖魔鬼怪的气概,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希望惩恶扬善的英雄人物形象。而那些天庭的统治者更是代表了现实社会统治者的压迫、打压劳苦大众的人物形象,揭露了社会弊病。猪八戒贪吃懒惰、嫉妒心强的人物形象,这就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心理的普遍反映。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明朝的统治者只顾自己的贪图享受,却不管百姓的死活,对百姓强取豪夺,残酷地压榨百姓,这也让作者吴承恩对明朝统治者心存不满以及同情普通的百姓大众。唐僧从东土大唐去往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妖魔鬼怪其实就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统治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就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西游记》最后的妖魔鬼怪都成功地被唐僧师徒四人消灭,这也反映了作者希望当时的社会能够向往正义,改变现在颓势的局面,普通的百姓大众能够生活得更加安乐。

总之,要全面的、从各个角度把握《西游记》的人物形象,从更深刻的角度去体会《西游记》的人物形象艺术,发现每一个人物独特的特点。《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形象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值得我们去研究。通过《西游记》的描写让我们掌握到人物形象艺术的精髓,也值得我们在文学创作上借鉴《西游记》的人物形象艺术,从而使我国的文学艺术创作能够发展一个新的阶段。有人评价说《西游记》是一本奇书,而我认为《西游记》它是一部集合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值得细细品读,传承文化经典。

参考文献:

[1]谢冰莹.从军日记[M].上海:春潮书局,1929.

[2]陈小玲.哀艳之中,具有讽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1).

[3]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杨自俭.语篇和语境一一《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2).

[6]薛颖然.目的论视野下的英汉字幕翻译[D].湖南工业大学,2018.

[7]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9]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唐玉娟,谭少青.译者措辞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11]张福清.《西游记》“殷勤”一词解释之我见[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2).

猜你喜欢
写作手法性格特征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从人际功能视角分析唐顿庄园男主人
理解真情 个性刻画
《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性格特征探讨
《黄雀记》写作手法及当代启示
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写作手法的分析
葫芦丝乐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