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逆向读写结合”

2019-09-10 07:22焦利莉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篇幅体悟景色

焦利莉

一、“ 斗胆”质疑课文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问题?”

教室里一下子静默了。可能是因为没想好,也可能是因为孩子们还没有缓过神来,压根儿在怀疑:课文,也会有“问题”吗?

这是我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接近尾声时的一幕。这篇课文,节选自杨红樱的小说《男生日记》。课文以一个爸爸的口吻向儿子推荐《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课文分别讲述了自己这本《鲁滨孙漂流记》的来历、书的主要内容、自己的阅读心得。这三部分各占约三分之一的篇幅。

很快,一个男生举手了:“关于书的‘来历’部分,不能写这么多。”

我继续问:“为什么我们写“好书推荐”,‘来历’部分不能写这么多?”经过一番议论,孩子们表示:“我们写‘好书推荐’,就应该以书的内容,以及你读后的感受感想等为主。至于书的来历,不应成为推荐重点,所以不能这么详写。”孩子们能领会到这点,我很欣慰。

但我不依不饶:“这么说,课文犯错误了?是因为作者是知名作家就可以这么写?”又一番议论后,有孩子发言:“课文没有问题,因为这篇课文,是长篇小说的‘节选’。”我忍不住连连点头微笑:“嗯!嗯!”

最后,我做了小结:“我们的习作,必须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结构合理。而这篇课文,是长篇小说的节选,是个片段,不是严格意义的‘篇’。所以,如果我们写‘好书推荐’的习作,可以模仿它的第二第三部分,但关于书的来历,则不能像这篇课文这样占这么长的篇幅,否则就会犯主次不分的错误。”

二、常态读写结合

说起读写结合,大家往往首先考虑引导学生从课文学到什么习作方法,习惯于引导学生“仿”课文。从第一学段开始,很多老师就充分利用课文为范文,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仿写课文中的句子、片段、篇章;仿句式,仿结构,仿手法;仿选材,仿立意,等等。比如,仿句式:学习郑振铎的《燕子》一文,我们会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学习以数量词连接语句的写法,抓住特点写动物外形。仿结构: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老师会引导学生仿课文“总分结构”写一个片段。初仿景色描写:学习《三顾茅庐》中的景色描写后,我们会引导学生模仿句式“来到……只见……”,写一处看到的景色。再仿景色描写:等到六年级时,一切景语皆情语,《理想的风筝》一课不止一处景色描写,抒发着作者的情感:“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色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我们会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手法,将情感带进景色描写中加以抒发,这些读写结合的教学法,无一例外,都是从“仿”、从“习得”的角度进行的,都是在做“加法”。

但是,读写结合,只能“做加法”吗?

三、何妨做做减法

其实,课文中有些不适合供学生“仿”的写法,恰恰可以拿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不适合“仿”的原因,体悟到习作中的“不能为”,这于学生的习作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是读写结合,这是做“减法”的读写结合,可称之为“逆向”读写结合。

就如《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在备课时,我想设计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也写一篇《好书推荐》。可是备着备着,我突然发觉,如果学生完全仿照課文,并不妥当。小学生的“习作”,和作家的“写作”,是不等同的,“片断”并不等同于“篇”。如果学生完全照搬课文,就会犯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的错误。而这,正是我当前习作教学要着重帮助学生改善的方面。

不如因势利导,好好利用课文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进而让他们自己体悟到:课文第一部分——书的“来历”,作为小说片段可以写这么长篇幅,但作为小学阶段“好书推荐”的“篇”,则应结构紧凑,主次分明,不可以这样写。这样,学生在进行仿写时,就不会因为完全模仿课文而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

类似的情形,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课文《船长》时,也有体现。

《船长》一文是雨果的小说,文中有一段人物对话描写,这段对话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体会了这段对话的意义,感悟这段对话描写的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学习对话描写方法。

然后,我问学生:“我们习作时,可以写这么长的对话描写吗?”孩子们充分思考、议论之后,最终得出结论:这段对话描写,有15行,200字,不算短。但是全文有1000字,相对于1000字的篇幅,15行200字,并不影响整体结构。而我们小学生的习作,一般只是500字左右的短小篇幅,如果穿插进这么长的对话,就会显得“尾大不掉”了。

总之,引导学生体悟到课文中的“不能为”,也是读写结合,是做减法的读写结合,是逆向思维的读写结合。我们进行语文教学,不能只习惯于引导学生从正面感知课文、学习课文,也应该敢于、善于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剖析课文,发现课文中的“不能为”,能让学生感悟到这样是“不可以的”,获得反面的经验,这也是收获,也能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帮助,也是极为有效、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

四、发展批判思维

做做“减法”,体悟到课文中的“不能为”,更是批判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只可以“模仿”,而也可以从课文中吸取反面的教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发现“不能为”之处,这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这不但教给了学生习作,更培养了学生阅读时的批判、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篇幅体悟景色
萌宠
咦,春天!
懂,才能得
每一个人的努力, 都不会被辜负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解题中的数学史
秋天de景色
哪儿景色好
寄小读者的信
“体悟教学”的教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