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萧萧昆明雨,闲话悠悠岁月情

2019-09-10 07:22邓井英闵慧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汪曾祺昆明老师

邓井英 闵慧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昆明的雨》。

本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体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的醇厚。文中寄托感情的载体有仙人掌、杨梅、缅桂花,还有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资源

1.自制多媒体课件。

2.音频:毛不易《故乡游》

杜聪《月夜》片段

轻音乐《雨的印记》片段

五、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采用谜语,情境导入——朗读漫溯,演绎美——研读漫溯,寻找美——美读漫溯,欣赏美——精读漫溯,品味美——归读漫溯,感悟美——延读漫溯,发现美。

在教学方法上,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之情。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先让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然后运用群读、个读、创意读、比读等阅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与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有感情的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通过写,训练本文的写作方法,达到对课文的巩固。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吗?今天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中国谜语大会》,这里有几个谜语,请选择你会的进行抢答,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好,现在开始!(幻灯片1:出示谜语)

(四条谜语串成课題:“昆明的雨”)

师:自古以来啊,雨承载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愫,而昆明的雨又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情愫?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跟随作者汪曾祺先生来欣赏《昆明的雨》。(幻灯片2:出示课题)

板书:昆明的雨。

(二)朗读漫溯——演绎美

1.群读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呀?这颗仙人掌和我们平常所看到的仙人掌有何不同?(幻灯片3:仙人掌图片)

生:倒挂着、会开花,这就是昆明的仙人掌。

师:汪老先生曾经给朋友宁坤画了一片倒挂着会开花的仙人掌,并提了这样几行字,咱们一起来齐读这段文字,好吗?(幻灯片4:配乐朗诵)

2.师生共读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昆明雨季有些什么景物呢?(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昆明雨季的事物啊,让人忍不住赞叹,昆明这个神奇的地方,让人忍不住要走上一遭。作者曾经在昆明留学,在昆明生活了七年,后来啊,能画能书能文能诗的作者为我们留下此文,文章语言朴实动情、淡而有味,老师想和咱们班的同学精诚合作,用我们的声音演绎这种美,你们读一段,我读一段,你们朗诵1、3段,我朗诵2、4段,好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以下方面。

(幻灯片5:出示朗读指导)

①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缓急适当。

②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情感。

(幻灯片6:出示2-4段)

师:作者对昆明的雨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预设:我想念昆明的雨。(三两学生谈情感)

师:想念就是怀念,不喜爱何来的想念呢?作者在开头就奠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喜爱之情。

师:作者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场雨,而昆明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呢?请在文中找出几个词语,来描绘一下昆明雨季的特征。(明亮、丰满、动情)

师:我们南方啊,每年三四月就是雨季,雨啊,连绵不断,一下就是十几二十天,天空都是阴沉沉的,真可谓阴暗潮湿。而作者却说昆明雨季是明亮的,这是为何呢?

预设: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师:何为丰满?丰满的意思是丰富,饱满。作者为何又说昆明雨季是丰满的呢?

预设: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师:是啊,雨季里的各种景物都给人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感觉,让人精神抖擞,神清气爽,如此明亮、丰满的雨季,怎能不使人感到动情呢?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三)研读漫溯——寻找美

师:然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善于发现的眼睛,不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许多自然风物。在雨的滋润下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1.默读

生:菌子。

师:菌子就是蘑菇,我们平常见到的蘑菇是什么样子的?吃起来味道如何呢?谁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三两学生分享)

师:作者熟悉它们,介绍起来如数家珍,用话家常般的语言讲述这几种菌子,我们看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味道如何?

预设:幻灯片7——

牛肝菌:滑、嫩、鲜、香

青头菌:浅绿色

鸡枞:味道香浓,无可方比

干巴菌:中吃不中看

鸡油菌:中看不中吃

师:作者笔下的菌子滋味美不美?

板书:滋味美。

师:作者在描写时抓住菌子的外貌、味道,给我们呈现了一道道美味佳肴,真是色香味俱全。虽不能大饱口福,但总算是大饱眼福啦!你们以为作者关于食物的介绍到此结束了吗?哎,可别急,还有饭后水果呢!

预设: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幻灯片8)(三两学生分享)

师: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生:缅桂花。

师:前段时间呢,我们校园里的桂花开放了,阵阵飘香。谁能给我们描绘一下校园里的桂花呢?(生描绘桂花)

师:那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缅桂花是不是和校园的桂花相似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9)

原来呀,缅桂花跟桂花实在没什么关系,它的别名叫作白兰花,但是作者又说了,她和白兰花也挨不上呀!

板书:景物美。

师:恩,在这里作者还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房东的故事,什么故事?

预设:每年缅桂花开时节,房东母女会摘了些给各家送去。

师:从这里,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和房东母女之间怎样的情感?

预设:我们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浓浓的人情味儿。

板书:人情美。

师:除了缅桂花,作者还给我们带来什么花儿?

生:木香花。

师:作者还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预设:在莲花池旁与友人一起小酌。

师:四十年后的他,根据当时的情景,作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生。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预设: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四幅画面,让我们看到了雨中孤单的莲花池,野店外碧绿的台痕,雨天与友人一起饮酒,还看到了湿漉漉的木香花压低了枝头。这种氛围实在太美了,以至于作者多年后念念不忘。

板书:氛围美。

(四)精读漫溯——品味美

师:好的文章,总是让人如痴如醉,汪曾祺曾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这篇文章他做到了,在平淡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昆明那浓浓的喜爱与怀念。接下来请大家从“画面欣赏”“字词品味”“手法运用”等角度自由诵读品味,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

1.自由诵读,合作交流

(1)可領读、合读、轮读、赛读并品析。

(2)可组内合作、也可组与组之间合作。

2.演读课文,交流分享

师:好的句子总是让人忍不住分享,接下来开始咱们的今天的分享与交流。

示例:我选择第()段的(),我的理由是()。

预设:

①我喜欢第17段的“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我的理由是: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卖杨梅女孩的娇美,表现了昆明雨季的柔美,以及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

②我喜欢17段的“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我的理由是:描写杨梅的个头、颜色、好听的名字,还用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描绘杨梅红得烫手的形态,令人垂涎欲滴。

③我喜欢17段的“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我的理由是: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作者对昆明的特有的情感。

④我喜欢第28段的“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我的理由是:“爬”“遮”等动词,把木香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香的茂盛,表达出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⑤我喜欢第10段的“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我的理由是:插入笑话,说明鸡枞随处可见,逗趣开怀,意蕴深长。

……

3.总结

师:文章看似很散,实则形散而神不散。文章语言看似朴实,实则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这便是汪曾祺先生淡而有味的语言。

(五)深读漫溯——感悟美

师:最后,作者再次发出什么感慨?作者想念的仅仅是昆明的雨吗?(生自由地畅谈)

预设:不是,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果子、花儿以及同学一起饮酒赏景的故事,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一切景语皆情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之情,对昆明人情和昆明生活的想念之情。

师:平凡之景、凡人小事,共同彰显的是作者热爱昆明热爱生活的大情怀。这种写法叫作“以小见大”。

(六)拓展漫溯——发现美

1.推荐书目

汪老的语言总是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顾盼生姿,如果你对他的文字还回味无穷,老师给你们推荐以下书目:(幻灯片18)

《人间滋味》《人间有戏》《人间草木》。

2.小练笔(幻灯片19)

平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美好记忆。

(七)课堂收束

师:昆明,被誉为作者的第二故乡,与其说作者怀念昆明,不如说作者怀念故乡。同学们,有朝一日,你会发现,无论你离家有多远,无论你的地位有多高,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你最难割舍的总是故乡情怀,最难忘的总是故乡山水,最想吃的总是故乡饭菜,最想听到的总是乡音乡韵。今天这堂课已经接近尾声,老师送给你们一首歌《故乡游》,衷心地希望大家心怀故乡,坚持追梦!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评课

听完课后,语文组老师们集体评课。我先介绍了设计思路,谈了课后反思,老师们有感而发,各抒己见,热烈评议,《昆明的雨》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呈现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

帅老师: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环环相扣,教学目标明确,指导过程有放有收,体现了自读课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扶学导学为辅的理念,真正体现了自读课的“化教为学,以导促学”。

教学的开始,老师先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目标、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目标有重点,有法可循。然后又提了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昆明有些什么风物呢?可以说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的安排能够引领学生统揽全局,让他们站得高,这样为后面的各环节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也引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语言品析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也是这篇文章的亮点,在这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以自主理解为主,合作探究为辅,采取自学、对学、小组合作的形式,以读作为基础,有个人读,集体读,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这一环节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的学生更忙了,个个舞动笔墨圈圈画画,老师只是在学生中间来回穿梭指导,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实现了自读课教学的“化教为学,以导促学”的模式。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我展示学习成果,从而巩固和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学习的氛围更浓、学习兴趣更高,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多了,教师说话少了,只在点拨、引导处着力,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点拨,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贯穿教学的始终,把课文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能够把教读课所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扩展到自读课上,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和单元提示,抓住散文的特点和本课语言的味道,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用“授人以渔”来总结,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學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点建议:我认为教学中的“圈点批注”与“语言品析”合成一个问题会更好;朗读的环节齐读变为个人读,效果应该好些。

以上是个人粗浅的看法,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邓老师:

这堂课在课堂的重点环节大胆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品味赏析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一种放手,也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都努力去改变的一点。因为我们作为老师,不是演员,不需要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相反,我们需要调动学生,让学生成为演员,展示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次课堂上,是采用了圈点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对文中的景、物、人、事进行丰富的想象,批注在书上,与同桌交流分享创作成果。这样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次上课教的是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学生,我们不知道课堂上会有怎样的表现,会不会冷场?学生会不会写得和我预想的不一样?会不会没有学生配合我讨论?诸如此类,会让备课老师非常头疼。但是老师克服重重阻碍,依然选择了课堂生成式的圈点批注法,这样就真正地让学生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学文章,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哪怕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也要坚定地等着学生,让他们来演绎自己的课堂。同时老师在圈点批注时给出例子和方法,这就让教师在无形中引导着学生往前走,不至于让学生迷失了前方的路。

在品读课文后,老师巧妙地将现实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谈一谈我们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学会发现生活的美好。这个设计就与我们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符合,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联系生活,感悟生活,感受生活的美,陶冶情操。

《昆明的雨》将雨写得“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结合我们生活中的经验,雨带给我们思索,帮助我们思考,让我们能在晴日更轻快地前行。老师这节课带给我的思索是什么呢?我觉得这节课还可以做一个有关字词教学的提升。我也是八年级的语文老师,这篇课文刚刚学完不久,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还比较深刻。在开头部分可以设计一个字词提升活动,让学生用字词来谈一谈对这篇文章的整体印象,这就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了些。这是我这节课的小小思索。

余老师:

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但文章直接写雨的笔墨很少。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体悟到文章的美点,写了雨中昆明的景、物、人,文章看似无雨,其实一直有雨,雨不在,却又无处不在:雨在美食中,雨在人事中,雨在场景中。通过朗读和品味作者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的文字,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鲜活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了汪曾祺笔下静穆幽远、充满生活气息的昆明雨景。

在《昆明的雨》中,汪曾祺用一种非常闲适的语调来诗意地描述生命中的那份恬淡和舒卷自如。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闵慧老师指导学生分小组学习,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找出文章中最喜欢的语句设计朗读,并通过品析文字,感受文中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可谓精彩纷呈。小组分享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文本,质疑解难。学生们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同时体会到了汪曾祺除了怀念昆明的雨,更是怀念在昆明那段难忘的岁月,那种自由惬意的生活。闵慧老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顺势总结:“文章就是这样在平淡中现深情,于细微处显逸趣,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下课铃声响了,《昆明的雨》停了,但是同学们关于汪曾祺作品的研读还将继续:课下阅读汪曾祺的作品《人间草木》《人间有戏》《人间滋味》,同学们将继续享受先生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温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一篇文章的阅读延伸到一类文章的阅读,老师在汪曾祺系列散文阅读中践行了大语文阅读观!

胡老师:

本课教学设计有梯度,有匠心,教师引领学生在文字的万水千山里寻得了一方宁静,学生感悟到了一个有温度灵魂的作者。今天的课堂,展现了老师领着学生努力找出隐含在文字背后情感的过程。汪曾祺的文字,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汪曾祺散文的特点,由老师带着学生品读,以读促悟。同时,老师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汪曾祺的文章,体现了教师对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视和培养。

语文组老师进行了总结:

面对新教材新课文,老师认真钻研文本,相互沟通,这样的拼搏精神值得肯定,也希望老师能一直坚持下去。引用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的话语:“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语文课一定要有味道和情调。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景美、人美和情美,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而不是急功近利,刻意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他学科的老师们也在听课中不停感叹:原来,语文课这么美……

九、教学反思

下在心底的一场昆明雨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一文的教学结束了,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似有万千思绪,临下笔却又觉笔触无端凝住。

这堂课,我上得投入振奋又回味无穷,我感动于学生热烈的讨论、情感充沛的朗读和精彩不断的表达,也感动于这种师生共生共进的课堂氛围,让我和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完成了一次愉快而充实的文学之旅、生命之旅。不知是我感染了学生,还是学生带动了我,我们就是这样相互搀扶着,一直抵达了作者的心灵深处,触摸到作者最真实的心跳,也听到了我们自己灵魂深处的生命吟唱——心怀故乡,珍爱生活!

在我的教学预设中,我把课文定位为“品读—感悟”,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思考、感悟、表达的空间,并在与学生的共同研读中完成两项学习任务:反复品读,赏析文章淡而有味的语句;理解课文主旨,深化情感。从教学效果来看,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这种有广度、有深度的挖掘是我未曾预料到的。这种意外,当然是学生带给我的,从他们闪烁的明亮的眸子里,我看到的是读书的快乐、对学习的渴求和智慧的成长。回顾本节教学的成功之处,我认为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践行了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鼓励他们在问题的导引下层层深入文本,各抒己见,自由畅谈。这一点在“精读:品味美”环节体现得最为充分:请大家从“画面欣赏”“字词品味”“手法运用”等角度自由诵读品味,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学生无论是对“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这妙趣横生的场景的模拟,还是对“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的解读,无论是对诗歌的感悟还是对菌子的品味和想象,均有来自学生的连珠妙语。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会体现得很充分。要知道,给学生一份信任,学生一定还你以惊喜。

二是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凸显了对文章的“品读”。读中品悟,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兴味盎然,课堂高潮迭起。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这节课,我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品味作者淡而有味语言中蕴含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默读、师生的情感朗读都是贯穿始终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情态的阅读,让学生充分感知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暖暖的而又带有喜爱怀念的情愫。

在品味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找出最有味道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句中的感情;品一品,品出语言的味道,接着小组交流后班级展示。这一块我重点让学生赏读两个句子:

(1)写到雨后的各种菌子时,“这种东西也能吃?!”和“这种东西这么好吃?!”,第一个句子鄙弃怀疑,第二个句子感叹赞美满足,两个句子前后对比着读,语气的变化中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云南菌子的喜爱之情,进而表達对昆明雨的想念。这个句子的朗读一结束,老师同学无不点头称赞,教室里充满着快活的空气,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参与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这段对卖杨梅的小女孩的吆喝声的文字,我特意让班里一个声音娇娇的女生读给大家,让她的声音来演绎昆明雨中空气的柔和。这娇娇的声音一出,也瞬间让课堂达到高潮。

语文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初中阶段,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的素读是能力的培养与检验,在此基础上字斟句酌更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这节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做到了这一点。

三是延读,扩大了课堂容量,提升阅读和写作素养。我的心里有一个很深的情结,那就是希望学生课堂上每学一篇文章,就对这个作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开始对该作者作品的阅读。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每学习一篇课文,我总是尽可能地准备各种资料,为课堂的学习和日后开始阅读而做足够的准备。我推荐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人间滋味》《人间有戏》,这是近年来各个出版社对汪曾祺之前作品的整合。课外阅读推荐,让学生的阅读有方向,也是对本课学习的一个有益延伸。这就打通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用课内所学解决课外问题,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语文读写素养的目标也得以落实。

四是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学功能。因此,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在于多而在于巧。教学中,我用课件展现出了教学的主要流程,出示了重点问题,再加上精美的图片和美妙的音乐,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加上与黑板板书的配合使用,使教学相得益彰。

当然,我也清醒地看到这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主要立足于文本的解读,拓展迁移有所缺失,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实”而缺乏“新”意,只是推荐了书目,但并未涉及作者其他作品的具体内容,这使得本节课教学显得不够完整。再如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不够优美和流畅。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转折时显得不自然,这将是我今后要下功夫去磨练的基本素养。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要“顾全大局”,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不但要适当地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让他们读得尽兴,读出文章的意韵,让学生多一份参与的积极性,多一些课堂上被关注的机会,多一些训练的次数,多一些单独指导的时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激情。

语文,其本质是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命力、激活师生语文生活,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一种生命如新的青春状态。作为一名语文人,把自己的生命从容不迫地融进课堂、融进学生的生命,让学生的生命获得生长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而永远青春勃发。我会一直在路上,感受阳光雨露,带领学生走入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和文字的美好,感悟生命。

愿我们能侧耳细听、俯身微察,创造课堂中更多的美好,来点染我们的生命。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学科带头人专项重点课题“语文教学中生命语文的实践研究”(编号:18ZXZD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邓井英)江西省奉新县教育局教研室;(闵慧)江西省奉新县会埠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汪曾祺昆明老师
Task 11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2016中国昆明泛亚石博览会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爱逃课的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