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县乡土茶文化景观研究

2019-09-10 19:47薛冰洁尚琴琴杨金娜张玉钧
中国城市林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土

薛冰洁 尚琴琴 杨金娜 张玉钧

摘要:当今城市化建设背景下乡土风貌急速缺失,文化景观逐渐趋同,文章对湖南省安化县典型黑茶文化景观进行分析研究,试图识别乡土文化基因,延续传统文化记忆,保护乡土文化景观,唤醒人们对于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为今后的城乡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茶马古道,文化景观,乡土,安化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9.03.00l Vernacular Tea Cultural Landscape in Anhua County, Hunan Province Xue Bingjie Shang Qinqin Yang Jinna Zhang Yujun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vernacular landscapes are rapidly losing and culturallandscapes gradually converg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ypical black tea cultural landscape in Anhua County, HunanProvince, with the attempt to identity the local cultural genes, continu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memory and protect thelocal cultural landscape, which may awaken people's sens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to vernacular culture. andprovide references and ideas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 tea-horse ancient road, cultural landscape, vernacular, Anhua

多土文化景观是人类在自然基础上进行活动形成的文化产物,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联系,展现了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历史[1]。而在当今盲目追求现代化、城镇化的背景下,人们忽视了地域历史发展脉络和乡土文化特征,乡土文化资源被大量侵占,承载了人类文化和情感的地域历史文脉遭到破坏,最终导致了地方性、传统性和民俗性的乡土特色风貌急速缺失,文化景观逐渐趋同,出现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2]。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融人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更加明确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识别乡土文化基因、延续传统文化记忆和保护乡土文化景观已成为乡土景观特色构建与保护的重要任务,有助于实现“记得住乡愁”的长远目标,唤醒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找到解决文化失语与文化失忆的办法。本文从湖南省安化县典型黑茶乡土文化景观出发,对其茶文化景观特色进行提炼,挖掘其乡土物质文化和精神内涵,为今后的城乡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路。

1乡土文化景观相关研究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最早在欧美国家用于文化地理学的研究[3].索尔指出文化景观是人类在原始自然基础上进行活动形成的文化产物,反映了自然环境与人类价值相互叠加作用的结果[4],通过景观中的现有事物可以理解形成景观的文化[5]。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阐明其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属性,侧重于对地域景观、历史空间、文化场所等多种范畴进行研究认知,文化景观逐渐成为当前和未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向[3]。2011年随着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登上《世界遗产名录》,作為中国缺口项目的文化景观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6],各个领域开始重视对文化景观的探索与研究。

乡土(Vernacular)来源于拉丁语“verna”,乡土文化景观通过乡土区域背景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耦合作用,产生了区域内具有独特性的乡土文化内涵和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形式,是记录乡土地域内的人类活动历史与传承乡土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7],涉及景观生态学、景观形态学、人文地理学、农业遗产等多个学科领域。

乡土文化景观所蕴含的生存智慧,以及具有深刻意蕴的独特形式,是地域性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8],对于传统乡土文化的延续与再生有着重要的作用[9-10]。本文对湖南省安化县以黑茶文化景观为典型的乡土文化景观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地域文化认知和乡土景观保护提供思路。

2“山涯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

湖南省安化县自古以来因黑茶而闻名天下,素有“茶乡”的美誉。安化黑茶具有总产大、单产高、茶质佳的特点。安化黑茶的生产制造起源于晚唐五代,至明清时期,安化茶业空前兴旺[11],在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运输、销售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多样性和复合性的独特乡土茶文化景观。

安化县山地面积大,全县山地面积占81.9%[12]。茶园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拔高度250-800m的山坡地带,其中坡度30°以下的山坡占74%,排水较好,适宜茶树生长发育。安化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的复杂变化导致气候呈立体垂直分布,其中形成许多适于茶树生长的气候带。全县河流总长度2241.83km.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8%。[12],溪河网络遍布全县,为茶树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茶园土壤应以酸性和弱酸性为主,而安化县土质良好,酸碱度适宜,pH值5.5-7.1,耕作层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有机质,其理化性质绝大部分适宜栽植茶树。

3随形就势,质朴天然的茶文化景观

3.1基质——依山就势的茶园营建

唐宋时期,县境内成片茶园较少。元明时期,茶树由乡间野生逐渐转向人工栽培种植。元代,安化山林私有,山乡遍种茶树(《安化县志·物产》:“深山穷谷,无不种茶。居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茶园的迅速发展出现在清代以后,成片成丛式茶园开始分布于县域各地。民国以前,县境茶园主要分布于江南、小淹、东坪、黄沙坪、唐家观、马路口等23处地方[12]。截止2015年安化茶园面积达1.87万hm2。现存有高马二溪皇家茶园、四保贡茶产地芙蓉山茶园、云台山茶园等5处高山古茶园。

安化县大致分布呈“八山半水半分田,外加道路和庄园”,茶园营建顺应自然地形的基础,形成“山山皆秀丽,峰峰出妙茶”的农业生产景观。安化县地区的茶园景观依据分布可大致分为高山茶园与丘陵茶园。高山地带茶田营建顺应山水走势,茶树沿等高线平行排列种植,更加突出高差的错落变化,呈现出强烈的立体层次感。除茶园自身形成的错落有致的景观外,因其地势处于制高点,也成为了一处较佳的观景场所。低海拔丘陵处的茶田常以周围山体为背景,构成半内向空间,竖直方向高耸的山体与水平方向延展的茶田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引导将视线聚焦于眼前整齐排列的茶园景观。采茶时节,茶农们辛勤的身影为静态的茶园景观注入了动态的生活气息,使之成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活態景观。

3.2肌理——贯通南北的茶马古道

历史上安化黑茶以其产量和品质而闻名全国,明末清初时吸引了大批晋陕甘茶商在安化兴办茶庄茶行茶号[11]。由于安化县地形复杂多变,交通极为不便,茶农利用马、骆驼在运输未经加工的原料黑毛茶至茶行茶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地区茶马古道截然不同的“船舱马背”式的茶马古道(图1)。

安化茶马古道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间串联的历史文化遗迹主要包括:寺庙(钟灵寺,始建于乾隆四年;陶氏宗祠;石龙庵);古桥(包括风雨廊桥:永锡桥,建于清光绪四年;思贤桥,建于清咸丰四年;石桥拱桥:缘奇桥,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爵公桥,建于清乾隆三十年);茶亭(永济茶亭、百步茶亭、濂溪界茶亭、鹞子尖茶亭、座子坳茶亭、歇凉亭、中峰亭、木溪茶亭、麻霞岭茶亭(明万历年间建)等);茶碑(川岩茶叶禁碑等);古街道(洞市老街);古村落(高城村等);古码头(江南镇古渡口等)等。

受环境条件所限,茶马古道营建随形就势,因地制宜,具有自由随宜、贴近自然的特征,不仅具有商业运输等实用功能,还具备了串联景观节点的作用,成为自然山水景观与城镇聚落等人工硬质景观之间的软化与过渡衔接。同时,随着竖向设计的错综变化,视点视线相应变化产生移步换景的景观体验。茶马古道不仅是生态与文化相复合的景观廊道,更是安化人民勇于向艰险自然环境挑战并且取得成功的坚毅乐观品质的见证。

3.3节点——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设施

3.3.1茶亭

茶亭顾名思义是向过往行人提供茶饮小憩的带有公益性质的构筑物。通常设置在山顶、桥头、渡口、要道、岔路等重要空间节点处,或是考虑到人流量大,满足过往行人需要,或是考虑在人迹罕至的山间野路处,往往对遮荫解渴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有“有坳必有亭、有界必有亭”的说法[13]。明清时期,安化茶亭一度多达200多座,相应地催生了安化的茶亭文化(图2)。

安化茶亭建筑形式多为砖木结构,道路从茶亭正中圆拱形大门中穿过,两端山墙翘角飞檐,长方形亭堂内置宽木板歇凳。有的茶亭还配有守亭住房,设神龛、神像供祭祀用。亭外部立有碑记,记载建亭年月、捐款人姓名以及守亭公约等乡规民约。

茶亭在命名上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有歌颂仁义品德的“奉义茶亭”“甘露茶亭”“饮香茶亭”;抒发个人情怀的“又一亭”“歇凉茶亭”“漾佳茶亭”;记载前人功绩的“寒婆坳茶亭”;记叙风光景色的“白茅亭”“白竹亭”“杉树亭”“指梅亭”;也有简单的作为地域命名或方位指示的“牛嘴坳茶亭”“百步茶亭”“濂溪界茶亭”。茶亭文化还体现在茶亭对联的意境含蕴上,亭联往往依亭名作成藏头诗,或弘扬传统文化(小淹镇奉义茶亭联“奉命岂敢忘,建小亭数椽,献予先慈偿夙愿;义心尽所表,烹清泉几盏,聊为过客洗尘劳”),或赞美眼前瑰丽景色(江南镇濂溪界茶亭联“濂水清涟,茶煎竹里;溪山排闼,亭峙山间”),或表达对造亭奉茶人的感激(江南镇百步桥茶亭联“百折岂辞劳,攘往熙来,快到此间停马足;步行多感慨,汗流口渴,何须他处问龙芽”),这些亭联无不体现出茶亭文化的勃勃生机。

安化茶亭形制古朴天然,不事雕琢,选址处往往风景优美,“賸有佳景十分,亭成不日;洗去渴尘万斛,茶可生风”可见茶亭不仅仅为行人提供茶饮歇脚,还成为了观景胜地与标志性建筑。其朴实无华的造型与周边景色风光融为一体,为自然景观点缀了文化气息。

3.3.2风雨廊桥

为方便茶叶运输、增强各村落之间的交通联系,历朝历代人民在修建桥梁道路方面颇为用心,风雨廊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多为民间集资建造。一般垒坚石为墩,架巨木为梁,并在桥上建廊亭[14]。明清时期,安化拥有风雨廊桥240余座。随着交通和经济的发展,茶马古道的使用功能逐渐淡化,风雨廊桥也逐渐走向衰败与倾塌,现今所存仅约20余座(图3),分布于17个乡镇(表1)。

安化风雨廊桥主要有2个特点。1)质朴白然,造型优美。风雨廊桥多数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梁架:桥长从10-80m不等,在立面上呈现横向舒展的线条,并且在桥头增建翘角飞檐的亭式或牌楼式桥门,使廊桥整体达到协调与均衡。廊屋与木栏的节奏变化以及增加的川枋结构桥亭,打破了长距离廊桥带来的单调乏味。乡土材料的使用和建造形式上浓郁的地方特色,使之与周边山水自然环境和乡间村屋聚落有机融合。2)功能多样。除了保障最基本的交通通行功能外,风雨廊桥也是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桥头多建有桥亭,常年为茶农、茶商和过往行人提供免费茶饮,也是颁布乡规民约、进行村落文化宣传的公共文化空间。

安化风雨廊桥设计精巧,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安化人民品格与技艺的智慧结晶,作为茶文化景观的缩影,具有永恒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4结语

安化的茶文化景观以芙蓉山、九龙池、辰山(三山)雪峰湖、资江(二水)为生态本底,承载了数百年来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历史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景观特征与文化特征。安化黑茶文化景观与安化县从寂寂无闻到繁荣兴盛再至逐渐没落的历史进程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彼此互为演进动因和发展线索,其保护与传承具有经济、文化、历史、生态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

本文挖掘安化县典型黑茶文化景观在形成、发展中的建设经验,在此过程中对乡土文化景观的建设智慧有更加充分的认识,这有助于反思当今城乡规划建设理念中的弊病和误区,从而为文化遗产保护、衰败景观更新修复、乡土特色保留发扬提供一个相对科学可行的空间发展模式,对于城乡建设和规划决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箐.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风景园林,2016(8):27-37.

[2]王云才,石忆邵,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1):18-24,51.

[3]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5(2):90-94.

[4]SAUER C.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J] .UniversitV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1925,2(2):19-54.

[5]毕雪婷,韩锋.文化景观价值的解读方式研究[J].风景园林,2017(7):100-107.

[6]韩锋.探索前行中的文化景观[J].中国园林,2012,28(5):5-9.

[7]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6):90-96.

[8]李畅.从乡居到乡愁: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中国乡土景观的认知概述[J].中国园林,2016,32(9):29-32.

[9]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28(12):105-108.

[10]张琳,邱灿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5):35-39.

[11]伍湘安.安化黑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2]湖南省安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化县志1986-2000[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13]劉清荣茶摊、茶庵、茶亭及其文化内涵与价值[J].农业考古,2006(5):152-159.

[14]蒋烨.安化廊桥的美学价值[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74-75,86.

收稿日期:2018-04-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园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17BGLl22)

第一作者:薛冰洁(1990-),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旅游规划与设计。E-mail:358712001@qq.com

通信作者:张玉钧(196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E-mail:yjzhang622@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乡土
Songs from the Past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