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9-09-10 23:29杨影刘壮
大东方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杨影 刘壮

摘 要: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思想意识的进步,国家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在重视提高人才基本的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应用型专业学科由此产生。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不仅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的音乐技能,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在会唱歌跳舞的同时去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来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类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类人才。因此研究其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关键词: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引言

音乐表演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多领域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多元价值也早为大众所认识。作为音乐事业的核心,音乐表演人才不仅仅是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构成,更是直接推动音乐事业发展的动力所在。而当前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仍存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校企合作不通畅、技能培养不突出、同质化较为严重等问题。本文拟结合产教融合背景,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五方面着手,对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新的研究。

1 研究现状

1.1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模块的设计缺乏鲜明特色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于艺术类专业院校,是为各专业艺术团体提供高质量的技能演员,这就使得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侧重于对学生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在高校扩招以前,招生人数相对较少,虽然技能单一、就业面狭窄,但基本能保持供需的相对平衡,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进入艺术团体或相关单位的难度不大。紧随高校扩招的步伐,不少综合性地方院校也纷纷设立了音乐表演专业,培养输出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毕业人数大幅增加。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音乐表演类专业人才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但依然赶不上人才供给的速度,供需之间出现结构性矛盾。除此之外,社会对音乐表演类人才的能力素养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政府的宣传部门、群众艺术馆、歌舞团等就业单位不但要求音乐表演类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综合素养以胜任更多岗位职责的要求。

1.2教师业务能力相对单一

当前,新设音乐表演专业的地方综合类院校教师招聘的主要集中在艺术类专业院校,具备较高的表演技能。受制于艺术类专业院校音乐表演人才本身培养方案的限定,这类教师的业务能力相对单一,比如声乐类教师只会演唱,器乐类教师只会演奏,而且更专注于自己主修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授课时,限于自身综合素养的缺陷,往往只教授自己最擅长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出来的音乐表演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强而综合素养相对薄弱。

2 优化措施

2.1课程结构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

课程结构改革是培养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基本的途径之一。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与其他普通的音乐表演人才相比较而言,他们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表演技巧。与学生相比,他们具有更加丰富的知识面和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从课程结构改革入手,在巩固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设置和安排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关注社会生产的需要和人民大众的需求。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宏观上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自己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主要课程包括基本乐理、声乐、形体训练以及中外音乐史等,这些是学生今后就业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指学生不仅要学习基本的乐器课程以及舞蹈声乐课程,还需要学习播音主持、作词作曲、剪辑、编导、指挥、伴奏等课程来全方位提高自己。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掌握基本的台上基本技巧和功能的同时具备强硬的后台技术能力。

2.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基本的“弹跳说唱編导写”等能力,并且能够将它们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工作能力。因此,必须相应地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首先要注重校企结合,多给学生一些实际的表演机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相关竞赛;多为学生创造一些文艺晚会、迎新晚会等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这个平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训机会,扩大学生的交际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音乐表演是复合型的学习科目,老师一味地讲解并不能取得明显效果,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学表演的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学习。

2.3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肯定,因此,必须采取公平公正合理的能够让学生信服和接受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拒绝仅仅只靠最后的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教学评价方式,开发终极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要关注学生的出勤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思维的活跃度,理论知识的内化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要理性评价与感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性格特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加以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要因材施教,以统一的标准为基础,以公平性为基本原则,带有人文情怀地去要求和评价学生,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释放学生的天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中,与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差异。在实际中,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层次、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就业方向等进行准确的定位,并结合当前教学模式及音乐表演人才的发展需求,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从而促进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复合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实现音乐表演专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燕妮.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5):141-142.

[2]李俊生.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以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7(02):75-77.

[3]程建平.高专音乐表演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02):22-24.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大学)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