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及其现实意义

2019-09-10 07:22柳保吉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7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现实意义

摘 要:当前,学术界从当代实践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问题正在热切的讨论,对个体生命和命运的关切已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但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恰恰就把“现实的个人”视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可见,重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探析其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极为必要。

关键词:唯物史观;现实的个人;现实意义

唯物史观是人们公认的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其内核和基石。然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论其历史观同以往哲学之区别时,并不是强调对客观规律的承认或不承认,而是强调了关于历史的前提问题,这值得深思。

一、重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是在对以往思想家,如黑格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关于“人”的理解的基础上批判形成的,他针对性的提出了原子式或精神性、市民与公民相统一、还有作为类的或人的个人概念形式,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梯度。有人以唯物史观的入口处作为切入点,对现实的个人作了论述,认为“个人概念”的演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维度,是马克思长时间探索的重要结果。也有人认为现实的个人具有人本维度属性,其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始终,人本维度与历史维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展开了论述。这都深刻体现出“现实的个人”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的科学内涵

“现实的个人”观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系统阐发的。书中写到:“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P516-519)这就表明,马克思阐述的“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参与社会实践的,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1](P525)它们是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步发展的个人或群体。这些经典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丰富的内涵。

(一)“现实的个人”是生活于自然界中的自然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519)与其他生物一样,人作为个体生命的诞生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就像婴儿虽然刚出生就进入了社会,但它首先遇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社会联系,而是血缘的、自然的联系一样。在它们的幼年时期,对于个体而言的以家庭为主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及其与身边环境的联系,都在最初表现出了明显的自然特性。所以,从根本上讲,人是从属于自然界并具有一切生物的特征,“现实的个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人。

(二)“现实的个人”是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与一定的社会关系密切依存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1](P532)在社会大家庭里,人们不断参与社会生产、交换和消费,参与社会共同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不断加强,社会关系网逐渐扩大,人的社会属性更加显现,与社会的交融进一步增强,也促使人们朝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三)“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历史环境中的个人。

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土壤,也要受客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表现在自然基础和历史基础上,这两方面通俗理解就是人们的生存条件,或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地,人的生产活动只能在这种已有的条件下开始,历史也只有在这具体的条件中被创造,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其真实性,人也会变成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因此,要从历史中汲取改造世界和人类自身的力量,把以实现自己目的的进程转变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创造属于“人的历史”。

(四)“现实的个人”是参与实践活动的个人。

实践是人的特性,也是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P519)可以发现,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着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只有人才能够通过自身实践活动从大自然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人的实践活动使社会世界和自然世界密切联系,自然也慢慢有了人的色彩,成为人化自然,进而实现两个世界的统一。

“现实的个人”观全面反映了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这一概念使得马克思与自己以往的哲学分道扬镳,走向了透彻地理解“人类历史”“社会”“历史规律”的唯物史观。

三、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对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理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与自然存在着矛盾,甚至违背自然规律,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这也威胁到了人的生存。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P559)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阐发了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引。新时代,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中国梦”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中国化的生动阐释。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堅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坚定实践,充分显示了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心。在新中国成立70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主要矛盾,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实现“中国梦”积聚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柳保吉,1993. 3.1,男,甘肃庄浪,汉族,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现实意义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