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探讨

2019-09-12 09:41赵鑫鑫王宇鸽
关键词:硝苯地平缬沙坦肾病

赵鑫鑫,王宇鸽

(吉林省长春市空军航空大学门诊部药房,吉林 长春 130000)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是引发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因素,其同时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肌重塑等心血管并发症,而高血压是导致糖尿病加重及引发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原因,所以针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降压效果、糖代谢、肾功能以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等诸多因素[1]。这就导致临床单独用药的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出于上述原因,我院从2017年开始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先针对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的疗效进行如下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门诊接诊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缬沙坦)与联合用药组(联合使用硝苯地平与缬沙坦),各21例。其中,联合用药组男15例,女6例,年龄48~58岁,平均年龄(55.7±5.3)岁;对照组男14例,女7例,年龄47~59岁,平均年龄(55.5±5.4)岁。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根据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肾病防治要求进行基础治疗,同时进行饮食控制。对照组单用缬沙坦进行治疗,每次口服80 mg,每日1次。联合用药组缬沙坦用药与对照组完全相同,同时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每次口服300 mg,每日1次。针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压指标、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钾(K+)、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血压情况

为期3个月的治疗后,对照组与联合用药组的收缩压分别为(138.2±12.3)mmHg、(122.1±11.2)mmHg,(t=3.618,P<0.01);对照组与联合用药组的收缩压分别为(87.5±7.3)mmHg、(72.3±6.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7,P<0.01)。

2.2 两组肾功能指标情况

为期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BUN、SCr 、K+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24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两组尿素氮、血肌酐、血钾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尿素氮、血肌酐、血钾指标对比(±s)

组别 n BUN(mmol/L) SCr(umol/L) K+(mmol/L) UAER(ug/min)对照组 56 5.7±0.2 71.3±18.5 4.2±0.4 121.5±16.3观察组 56 5.6±0.4 68.2±24.3 4.3±0.3 104.8±18.1 t 1.016 0.809 1.438 4.379 P>0.05 >0.05 >0.05 <0.01

3 讨 论

综合参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肾病症状的临床特征,考虑单独用药临床疗效不佳的问题,本研究选择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硝苯地平作为临床广泛使用的钙通道阻滞剂,对于钙离子本身的转运功能具有良好的抑制功能,同时能够促使血管外周阻力有效降低,促进肾脏血流量的显著增长。作为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缬沙坦能够有效结合血管紧张素Ⅱ中的ATI受体,以此来针对血管紧张素Ⅱ的血管收缩、升压进行有效的抑制,针对高血压症状、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能够发挥延缓的功能[2]。与此同时,由于缬沙坦在人体中的用药,仅需要通过肾脏进行3成的药量进行排泄,无疑能够有效减少药物对肾脏造成的不良刺激。对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通过两药联用,能够有效发挥两种药物的协同功能,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联合用药组血压指标、UAER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且不会导致患者肾脏负担加剧,对疾病的延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硝苯地平缬沙坦肾病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妊高症患者治疗中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的应用研究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积极面对肾病,康复丰富人生
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的临床效果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