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康复运动的安全性及疗效

2019-09-12 09:41
关键词:心梗心衰康复

徐 梅

(烟台市福山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烟台 265500)

CHF是指因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引起的持续性心衰,延缓和防止心肌重构发展,挽救患者生命是治疗HF的重要目标。而对于稳定性CHF患者来说,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康复运动治疗法在近几年CHF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本次研究以110例稳定性CHF为例,观察康复运动的安全性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稳定性CHF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35±8.24)岁;研究组男28例,女27例,平均年龄(68.14±10.33)岁。本次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认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心衰临床诊断治疗指南,给予贝那普利、西拉普利等ACEI类药物,氯噻嗪、氯噻酮等利尿剂,比索洛儿、卡维地洛等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强心药物治疗[2]。研究组联合实施康复运动疗法,针对心衰程度不同实施针对性的训练。心衰II级者每日进行步行训练,按照500米每次,2次/d;同时指导爬楼梯活动,每日上一层两段楼梯,每日2次,也可以骑自行车的方式替代,每日骑行10 min,进行2次。针对心衰III级者可协助其床边站立,并在室内慢走;也可在走廊缓慢不行,每日100米,每日运动两次,情况好转的可更换为爬楼梯运动,每次一层一段楼梯[3]。持续锻炼2个月。

1.3 观察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情况进行评价,以SF-36评分为康复疗效评价;同时,随访半年,统计两组患者猝死、心梗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SF-36评分对比

研究组SF-36评分比对照组更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SF-36评分对比(±s,分)

表1 SF-36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5) 54.21±6.63 68.42±11.33对照组(n=55) 55.82±7.21 60.62±8.45 t 1.2038 4.2141 P 0.2314 0.0001

2.2 安全性对比

随访半年,研究组猝死率、心梗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安全性对比[n(%)]

3 讨 论

CHF患者主要表现为运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体液潴留引起的腹部或腿部水肿问题,轻则轻度影响活动,重则需要严格限制活动,保证绝对卧床休息。对于情况较为稳定者,治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提高活动能力,从而逐渐恢复至病前状态。康复运动疗法的退出,对于改善CHF患者机体活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SF-36评分比对照组更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研究组猝死率、心梗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康复运动疗法,的确有益于提高稳定性CHF患者治疗效果,预防猝死、心梗等心血管风险事件的发生,帮助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稳定期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康复运动,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心梗心衰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有些咽痛是心梗信号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心梗猛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