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液指标变化以及脑白质疏松发生情况研究

2019-09-12 01:04刘欣欣王亚博王晓雪许宏侠张峰菊
西南军医 2019年5期
关键词:白质动力学血流

刘欣欣,王亚博,王晓雪,许宏侠,张峰菊

对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性评估,除了确定血压水平以外,还要判断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因,靶器官损害和其他相关临床情况,这样不仅有利于准确判断病情,而且有利于确定治疗方案[1]。本文主要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UA、血清CK、Cys-C、APN水平较常人的变化及其脑白质疏松发生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2例血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39例为男性,33例为女性,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0.3±8.2)岁,体重指数17~27kg/m2,平均体重指数(24.7±4.8)kg/m2;研究组中37例为男性,32例为女性,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68.9±7.6)岁,体重指数18~29kg/m2,平均体重指数(25.5±6.1)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统计学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1.2 纳入标准:(1)研究组患者经临床综合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2];(2)所有入选人员年龄均在65岁及以上;(3)知情本次研究内容、同意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2)存在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3)存在精神障碍或不能自主表达者;(4)具有脑血管病史;(5)存在颅内感染者;(6)具有糖尿病病史或正在服用降糖药物或入院基本检查诊断为糖尿病者;(7)存在可能引起脑白质发生病变的其他原因,如脑炎、特异性脑白质病变、结节病等白质变性疾病。

1.4 采用指标及检测方法

1.4.1 脑血流动力学:由同组专业人员应用彩超仪对受试人员颅内动脉经颞窗进行探查,记录大脑中动脉的Vm(平均血流速度)、Vs(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d(舒张末血流速度)以及PI(搏动指数)。

1.4.2 脑白质疏松(LA):由同组医师应用GE磁共振仪对两组人员进行MRI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定量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判断LA的严重程度,结果分为无LA、轻度LA、中度LA、重度LA。

1.4.3 血清指标:清晨抽取受试人员空腹静脉血,测定血UA(尿酸)以及血清CK(肌酸激酶)、Cys-C(胱抑素C)、APN(脂联素)。

2 结 果

2.1 脑血流动力学: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Vm、Vs、Vd以及PI明显升高,两组之间比较,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LA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脑白质疏松:两组LA发生情况以及病情之间比较,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血清指标:研究组患者血UA、血清CK和Cys-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水平比较,±s

3 讨 论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压不仅破坏颅内及全身血管内膜,引起血管的重构和增生,而且会造成血管阻力加大、血管反应性降低[3]。机体的这些变化可能会对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一定的恶化作用,最终导致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脑白质疏松症发生、机体炎症反应增加等[4]。因此,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脑白质疏松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和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5]。

3.1 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长期的高血压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从而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引发脑卒中的发生。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6]。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群相比,高血压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Vm、Vs、Vd以及PI明显升高。长期增高的血流速度对血管壁的持续冲刷会导致血管内皮增厚,血管重构,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颅内血管的功能性改变转变为器质性狭窄变化[7-8]。既往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其病程在20年以上时,由于小血管玻璃样变性与坏死,反而会导致脑血流速度减慢,造成脑血流灌注不足,从而导致脑室周围及皮质下供血相对薄弱区域发生缺血性脱髓鞘改变,而影像学表现即为LA[9]。

3.2 高血压患者LA改变LA是一种弥漫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传导纤维脱髓鞘疾病,以慢性进行性痴呆、思维迟滞、认知能力降低等为典型临床表现,而且在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老年人中,也可能发现LA,因此,其被认为是脑损害的一个早期标志。长期的高血压除了对脑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还会引发LA病变[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LA发生情况以及病情均较对照组严重,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原因可能是长期的高血压病变,会引起颅内小动脉病变,特别是白质区的深穿支动脉壁增厚、透明变性、粥样硬化、管腔狭窄,从而引起白质区的血供发生改变,造成缺氧、酸中毒或脑室周围水肿,使脑白质发生弥漫性或局限性地脱髓鞘和星形细胞变性,引发小血管周围间隙增大,造成脑实质多发性腔隙形成和广泛性白质疏松[11-12]。

3.3 高血压患者血UA、血清CK、Cys-C、APN水平变化 在正常人体代谢产物中,UA的含量很少,但是高血压会对微血管产生一定的损伤,长期的微血管病变会造成组织缺氧,从而使乳酸水平明显升高,从而直接降低肾脏对于尿酸的清除率,尿酸底物(嘌呤、次黄嘌呤等)浓度增加[13]。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会明显升高,而本次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另外,有研究提示,高血压患者存在一定的肾损伤,其排泄尿酸能力降低,血尿酸水平升高,而这种情况又导致肾小管内尿酸盐形成而造成肾损害,因此,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4]。

CK是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转运、肌肉收缩和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在临床研究中,也将其活性作为骨骼肌疾病和心肌疾病的诊断。CK通过形成ATP为心血管收缩、动脉血管重构以及升压反应等机体运动提供能量[15]。研究显示,血清CK水平与血压独立相关,可以同时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高血压患者具有高活性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清CK水平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有研究显示[16],高血压患者血清CK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且随着高血压级别的增加,其血清CK水平也显著增高。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脑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更高、病情更加严重;且血UA、血清CK和Cys-C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APN水平明显降低,监测这些指标对于判断患者病情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本文尚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纳入病例不足,不能对不同病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猜你喜欢
白质动力学血流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
段血流胶囊治疗上环后月经过多的疗效观察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