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系统论视角下

2019-09-13 07:42胡晓敏王雅星
时代人物 2019年25期
关键词:系统论培养目标产教

□文|胡晓敏 王雅星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2019年4月3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对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可见,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已经引起政府极大的重视,所以对于产教融合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我国学者对于产教融合的研究集中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转型和学徒制等方面,大多停留在类型研究、与市场适应性研究等方面并提出改进策略。基于此,本文从系统论角度论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现存的问题,相应提出改进措施。

将系统论引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过程的总和,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产教融合是为了培养适合产业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产业和教育内部各要素互相配合协同合作的一种互利共赢的培养模式。所谓深度合作,即“学校可以生产,企业可以教学”,真正达到学校和企业高度融合。

系统论。系统论是贝塔朗菲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最初应用于生物界,后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中。学术界普遍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皆为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子要素一旦组成一个整体系统,其所具有的功能就不能简单理解为子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往往表现出每个子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其次,当各个子要素之间主要表现为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抵消时,可取得更大的收益,即“1+1>2”的效果。因此,在一个整体系统中,使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协同,可放大系统功能,促进系统结构优化,进而达到效果最优化。

将系统论引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更好的培养理实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和产业深入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人过程的总和。显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既然是一个系统,就符合系统论的特点和性质,所以可以将系统论作为论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干预少,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我国现存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提供一个学习场所和学习机会,企业提供一个实习和锻炼机会,这种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和产业并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其次,产教融合也没有引起政府足够多的重视。

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制定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一,制定培养目标一般是高职院校根据政府政策和企业的需求自行制定,企业只提供用人标准,这直接导致如果没有岗前培训学生毕业后是无法直接进入企业工作,那么产教融合的意义就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其二,通过查阅文献,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现有的培养目标过于重视技能技术的学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明显不足。这可能在短期内有助于学生的就业,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培养目标明显不利于学生可持续的发展。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方式已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课程内容滞后性。高职院校根据政策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自行进行课程的设置,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市场进行调查,所以课程设置并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调整,直接导致学生择业难就业难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能跟工作内容衔接,同时不利于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第二,课程比例失衡。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高职院校为了促进学生的就业,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实践知识的学习,减少或者甚至忽略了理论知识的传授。

教学评价不完备。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采用量化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被评价者的行为态度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在教学评价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评价方式单一。高职院校现有的评价方式中,教师仍然是评价学生的唯一主体,企业、行业、学生自身很少作为评价主体;第二,在现有的评价中,终结性评价仍占据主导地位,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还是处在一个劣势地位;第三,评价一般也只涉及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占据很少的比例。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

以“整体性原则”为指导,促进产教融合。根据系统论中整体性原理的观点,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要相互协同,互相合作,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效果,不能是简单的相加,或者是流于表面。所以在产教融合中,要想达到“1+1>2”的效果,就必须做到在政府主导下,教育和产业深度合作。政府层面目前为止也做出了很多措施来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中去。在企业层面,应立足于长远,将自身的先进技术、行业前景等信息与高职院校进行双向的交流。学校层面,在政策和企业的支持下,与企业共享科研成果,积极感应市场的变化,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加强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以便学生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学校共同的努力,深度的融合,才能形成更为有效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整体性原则”为指导,明确培养目标。正如上文提到的,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抵消的时候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即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这一原理同样也可以来指导培养目标的确定。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的确定绝不是单单靠学校就可以决定的,学校有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所以就需要企业也参与到培养目标的确定中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先进的技术、对于行业的相关愿景等与学校进行积极的交流,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学生的学情等情况综合性的制定培养目标。其次,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很不可取的,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原则,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应该齐头并进,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就业不畅,重实践轻理论同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开放性原则”为指导,完善课程体系。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具有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根据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来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第一,在课程建设中,要结合多方力量,构建课程动态化调整。第二,用开放的眼光选择教学内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变化,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迭变化,所以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不仅要注重专业的实践的知识,还要将一些基础的、通用的知识纳入其中。同时更应该提升不同专业之间知识的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整合,打破工作场景和教学场景的界限,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真正做到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

以“信息反馈原理”为指导,优化教育评价。反馈即把系统的(部分)输出又反过来作用于系统的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再输入产生影响,进而对系统的整个功能产生影响,并影响系统进一步的输出。在我们实际的教学情景中,反馈也是同等重要的。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才能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的功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结合教育评价的一些问题和信息反馈原理,笔者提出以下优化措施:第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只把教师作为评价者显然是不合适的,学习者本人、企业、专家、老师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对象和评价者,使得评价对象及时获得反馈,从而改进学习和工作的方向。以此同时,评价的功能应侧重于激励和导向功能,所以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要多样,在形成性评价上要引起足够多的重视。第二,评价形式数字化。反馈原理指出,要想取得有效的反馈,必须保证反馈方法的有效性。基于大数据的背景下,数字化的评价方式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加客观、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调整方案。

本文基于系统论探讨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目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本文抓住系统论思想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共通的地方,将系统论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有限,在对策分析上不够具体,致使文章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猜你喜欢
系统论培养目标产教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新兴权利保护中利益合法性判定的动态系统论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