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童心,温暖童年
——走进儿童剧《三个和尚》

2019-09-17 02:58
新世纪剧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儿童剧老和尚和尚

刘 雪

儿童剧《三个和尚》剧照

每当我们看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孩子时,内心总会涌出一丝美好,嘴角不自觉地向上翘。看着他们纯净的眼睛、天真无邪的笑脸,身为父母的我们对孩子充满了无限的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理念,让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不惜重金去培养,这其中也包括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带孩子看一场儿童剧,成为许多家长的首选。如何让儿童剧点亮孩子的童心,温暖孩子的童年,儿童戏剧工作者一直为之努力和不断探索着。在中国第十二届艺术节的演出剧,儿童剧《三个和尚》给观众带来一份惊喜,这是一部可以点亮童心、富于创新、深入人心的高品质作品。

一、立足中华民族之魂

《三个和尚》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出演的一部肢体动漫剧,是“20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年”系列儿童剧中的一部。该剧堪称继承与创新完美结合。在题材选择上,该剧立足中华民族之魂,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谚语,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又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可以说该故事是许多家长童年的记忆。

2000年之前出生的大多数人都听过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曲,大意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你说这是为什么?”显然,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做人不能自私、不能懒惰,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三个和尚一样,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等着享用别人的劳动成果,结果连水都没得喝了。故事的寓意很好,可是离当今孩子的生活距离较远,很多孩子甚至不懂“和尚”这一词的含义。为了更适合当今儿童观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主创团队不断地探索创新,选择了运用肢体语言代替台词语言作为叙事方式。因为肢体语言是不分年龄、不分民族、不分国籍的,只要演员演技精湛,观众就会看得懂。可是原本短小精湛的故事,完全用肢体语言来讲述,并且要演出80分钟的时长,这对主创团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秉持一贯的追求“一切为了孩子”,经过多次研讨,最终实现了完美的舞台呈现。舞台上的故事除了三个小和尚外,还有一个沉稳、慈祥的老和尚,扩充后的故事情节更细腻、有趣。演出过程中,剧场里回荡着观众的笑声,如果向观众席放眼望去,你会发现在孩子们捧腹大笑时,一些家长也抚掌大笑,可见该剧不仅点亮了孩子的童心,还让家长卸下了包袱。该剧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庙里油灯翻倒,燃成一场大火,众和尚齐救火的情节。此时,观众终于看到三个和尚的醒悟与转变,同时展现出只有团结、互助才能战胜困难,更好的生活,让孩子们懂得“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

二、打造鲜活、灵动的经典形象

《三个和尚》中,仅有4个角色,分别是老和尚、小和尚、胖和尚及瘦和尚。令观众惊叹的是,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人物鲜活、演技精湛,每个形象的塑造都恰到好处,堪称经典。

首先,本剧塑造了活泼可爱、顽皮好动、古灵精怪的“小和尚”形象,除表现原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的内容外,还有两大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该人物形象与其他人物产生冲突。小和尚与师父、师弟间的斗智斗勇,让剧情更生动、有趣,也让矛盾逐渐升级。剧中,刚上山见到师父的小和尚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喜欢恶作剧。小和尚总会突然去敲老和尚的木鱼,拽老和尚的长胡子,甚至去敲老和尚的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宽容的老和尚教他道理以及生活技能。老和尚教小和尚挑水的过程中,小和尚终于明白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真正去做时,并不像我们用眼睛看到的那样简单。成长后的小和尚每天帮师父打水,和师父念经。而小和尚与师弟相处时斗智斗勇,谁都不想吃亏。例如,他与胖和尚抬水时,会为水桶在扁担的哪个位置而争论不休,这一情节让台下小朋友的笑声不断。其实,这正是生活中孩子间偶尔的相处模式。

在整个演出中小和尚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调节气氛,换而言之就是滑稽、搞笑的担当者,是观众的开心果。大家都会认同小和尚聪明,可是聪明的人偶尔也会犯糊涂。正如胖和尚遇到打水的小和尚时,会偷偷将水桶里的水喝掉,可小和尚却浑然不知,于是出现了小和尚连轴打水,胖和尚不停喝水的情节。类似这样的情节很多,观众也非常喜欢这个优缺点共存的小和尚的形象塑造。值得强调的是,演小和尚的是全剧中唯一一位女演员,她将小和尚的性格用肢体塑造得准确而生动。有时她的一个脸部表情、一声叹气都会引起台下观众的笑声。当然,观众在看剧时笑的次数越多,笑声越大与和尚们一起救火时揪心的心情就会形成强烈反差,观众观剧后更懂得包容、团结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该剧深入人心的主题目标。

剧中“胖和尚”和“瘦和尚”的形象塑造形成对比反差。胖和尚身体强壮,有力气,喜欢功夫而且贪吃贪喝。瘦和尚既瘦又高,非常斯文,特别喜欢学习。在生活中,本应互相远离的两路人却来到了同一座庙中,加上调皮的小和尚,这里热闹起来。最为典型的事件是,当小和尚和胖和尚发现认真读书的瘦和尚时,居然想出偷走经书捉弄瘦和尚的馊主意,爱书痴迷的瘦和尚岂能罢休,于是舞台上上演了追书的闹剧,台下的观众看得很过瘾,但伤心的瘦和尚与其他两个和尚矛盾升级时,老和尚的到来才化解了矛盾。

胖和尚本该多挑些水为师兄弟分担,但他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不愿多干活。本来身材瘦弱、只会读书的瘦和尚,让他去挑水更是犯难。虽然和尚的人数逐渐增多,可挑水的事情却成了难题,因为大家各有心思,互相攀比,都不愿成全他人。于是,剧情出现了最激化的矛盾冲突,三个和尚谁都不愿意去挑水。每个人都很渴,每个人都在等,直到进入梦乡。老和尚心疼徒弟,悄悄送来了一桶水。三个徒弟逐一发现水,并悄悄喝水的这一情节中,演员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灵动的眼神,逼真的喝水声,充分展现了三个和尚对水的渴望。在轻松的氛围里向观众展现了三个和尚坐享其成的丑陋一面,孩子们不禁脱口而出,“他们也太好笑了,太懒了!”紧接着,恶果出现。庙里的油灯被风吹倒了,三人此时终于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可是为时已晚。出演胖和尚的演员本身是有戏曲功底的,在演出中,观众一饱眼福,看到了翻跟头、打拳等高难度动作表演,这也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有发扬和传承的意义。出演瘦和尚的演员本身颜值高,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特别有亲和力,有观众缘,拉近了与孩子间的距离。

“老和尚”这一形象,是主创团队后加入的。虽然剧名叫《三个和尚》,但老和尚这一形象在剧中至关重要,可以说这一形象的加入,在剧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也是多个事件的转折点,更是三个徒弟性格转变的关键。当小和尚对老和尚无理时,老和尚并没有发怒而是假装无事,耐心教导。当小和尚不小心掉进井里时,他第一时间将小和尚救了上来。师父如此恩情,即便是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收敛。而他对另外两个徒弟也尽显关爱,当三个和尚在梦中时,老和尚悄悄进来给他们送水。徒弟们做噩梦、说梦话,他像母亲一样在旁边轻轻安抚徒弟。可是老和尚的性格太善良、温和,看到徒弟们无人挑水后没有严加管教,导致庙中着火,没有水去扑救。即便徒弟们醒悟了齐心去救火,却造成了无可挽救的后果。可以说这一形象的成功加入,让剧情更连贯,而且在高潮处时,观众更能感同身受,体会到团结、宽容的重要性。让原本短小的寓言故事更深刻,达到深入人心的作用。

三、勇于探索与创新

《三个和尚》有着不同以往的呈现方式,主创团队极具探索、创新精神,将该剧打造成独具创意的肢体动漫剧。肢体剧除前面已经讲述过的用肢体语言呈现故事的好处外,对演员的各方面素质要求更高。整台演出都需要演员用肢体动作讲述故事,所以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精准到位,而且动作幅度还要夸张,这是非常考验演员表演功力及体力的事情。演出中的大部分时间只有一两个主要演员在台上表演,其余的演员坐在侧台一角休息,这充分说明了团队对舞台中央演员演技的充分信任,也说明演员表演时的辛苦,需要不断休息来保持体力。演出中,演员们确实做到了让观众的注意力随着舞台中央演员的变化而改变。为此,演员额头上的汗珠聚集成小溪,源源不断地往脸颊旁流淌,但他们的眼睛仍然闪着光。有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让该剧更具特色,得到观众的喜爱,点亮孩子的童心,在排练的过程中,演员们的汗水浸湿多套衣服。

“动漫”,即动画、漫画的合称,指动画与漫画的合集。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集合了漫画、电影、数字媒体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表现形式。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的艺术形式。而动漫已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见孩子对动漫的喜爱程度。将动漫引进到舞台剧中,在舞台形式上有创新、更丰富,在故事情节中更形象、有趣味,延长了孩子对事物关注度的时间。在该剧中,主要是用多媒体来呈现动漫的效果。舞台上,虽然道具简单,但灵活多变。剧情中,小和尚走了很远的路来到山上的庙中。如果只是在舞台上走过场,显然枯燥无味。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屏风上展现出3D立体效果的风吹过的树林,跳跃的青蛙等有趣的场景与小和尚互动,就有意境效果,孩子也爱看。

特别是在风将蜡烛吹翻这一情节的展现上,多媒体的运用起到了重中之重的作用。舞台上呈现出3D的立体效果,逼真地展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观众的心跳也随着风越来越大而越跳越快,最终观众不希望的事情发生了,蜡烛倒了并引燃了寺庙,火越来越大,所有台下的观众在刹那间都紧张起来,进入了剧情之中。

该剧的亮点不仅止于此,在剧中你还会欣赏到活泼有意境的舞蹈表演、有力量的武术表演甚至戏曲中的表演方式,让观众一饱眼福,尽兴而归。不仅是笑得尽兴,同时观剧之后还有反思。

正因为该剧各个环节的用心并不断地打磨,该剧才能在5年的演出中,不仅受到中国的观众欢迎,点亮了中国观众的童心、温暖了童年,还将足迹留在了16个国家,24个城市,点亮了国外观众的童心,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肢体动漫剧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儿童剧老和尚和尚
儿童剧发展之我见
现代儿童剧发展的研究
小和尚打水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小和尚
不比谁大谁小
不比谁大谁小
发展与反思—儿童剧的发展路径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老和尚的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