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尖上的智慧

2019-09-17 08:23孙轶珍
新课程·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孙轶珍

摘 要: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探究式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操作性学习是探究式的重要手段,它已渐渐取代了老师的单纯讲解和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在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深入人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性学习;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操作性学习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探究学习的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许多一线老师对其内涵和实施方法理解不到位,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有效开展操作性学习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注意操作习惯的规范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儿童的操作习惯尤为重要。第一次课堂操作往往是“一团糟”。因为许多老师不敢对孩子放手太多,导致孩子的数学思维和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培养,也错过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机。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一项机械而枯燥的任务,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仅仅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浮在表面上,没有真正深入学习。这势必影响后续学习,它可能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过分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许多教师不敢“说话”,也不便干预和纠正学生的任何错误操作,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矫枉过正的问题。教育工作者无数次解读了“什么是主体”,但往往忽视了教师主导的重要性,如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生学会倾听、实践和思考,学生才可以实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就可以顺利开展。

1.具体要求

小学生的分析和类比能力较差。根据这一心理特点,老师要注意其行为规范的培养,绝不要太笼统,使孩子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略有不同,具体如下:

(1)上课前要认真准备好相关的学习工具,特别是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数学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检查学生的学习工具。

(2)要求学生将学具放在固定的位置,按要求取放,在作业活动开始时,不要“触摸学习工具”,警告儿童不要将其当作玩具使用,也不要出现“玩学习用具”现象,导致听不到老师的要求,而浪费宝贵的时间。

(3)在听老师或学生解释之前,教导学生必须停止操作,认真听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观察和思考。

(4)在日常教学中,要随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逐步渗透到这些实践操作习惯中。这种操作习惯虽然不能立即形成,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循循善诱,逐步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不能着急。

2.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行为规范化和习惯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操作性学习注重实践和过程,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类型,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具有生成内容的评价意识。操作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实践和过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表现,如对学生行为、语言、情感态度等的详细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操作性学习形式多样,相应地,操作性学习的评价主体也应多样化。例如,在分组操作中,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学生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由家庭成员在家里对学生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化。有时学生的行为和情感态度难以量化。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学生的汇报来评价他们。不仅显示了学生的收获,而且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配合一定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观察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学生的行为细节。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1.操作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选择最佳时机

比如四年级《角度测量》教材的操作学习教学过程如下:

在这个案例中,操作环节是分别出现在新的教学环节之前、之中和之后,学生经历了“试操作—示范交流—再操作”的模式,完全符合皮亚杰提出的个人发展的四个条件(成熟、经验、环境、平衡)。在这里,老师设置的问题就是“环境”,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初步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时学习者往往会有一些疑问;然后,教师利用这个机会,运用示范操作,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演示过程,纠正学生先前演示的错误,学生会对错误印象深刻,并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再次操作时,大部分学生掌握测量方法,操作技能得到巩固。这是学生(主体)与问题(環境)相互作用达到“同化”与“适应”的平衡,学生的认知就“成熟”。一旦教学环节简化或顺序颠倒,将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在实施操作性学习时,必须根据所教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抓住最合适的操作时机,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操作性的目的。在操作活动中取得最佳效果。操作环节只有在正确的时间中实现,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它们将会画蛇添足,在寻找操作机会时,应注意两点:

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实施操作环节。其次,有必要确定什么时候操作更合适。它可以在新授课之前实施,是为新授课做铺垫。它也可以在新的教学环节中实施,通过探索和得出的结论有助于理解知识。另外,为了巩固和深化新的教学环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新思维。

2.注重创造有效的环境,追求“教育就是生活”

杜威曾经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这要求学校既要与社会相结合,又要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出发,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此外,学习动机的强度取决于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和形式感兴趣。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首先结合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

(1)情境要贴近生活

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创设情境,应贴近学生日常熟悉的现实生活问题,构建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使抽象内容具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学源于现实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自2001年第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目标逐渐趋向于融入现实生活,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已成为当今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学习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首先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提出面向生活的问题,学生独立回答,完成列式,然后利用学具的操作来理解算术,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鼓励学生讨论自己的运算方法,最后指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这里的生活环境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表面似乎与计算和操作无关。在正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会选择省略这一环节,事实上,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计算的使用和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创设成功的生活情境,后面的操作学习才有意义,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注意情境的针对性

教师应根据本课的内容、教学目的和难点,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如果教学情境不是根据上述几点而创设的,自然会产生大量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学习主题也不会突出,这是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游离重点,不能很快进入本课的主题,从而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很难培养起来。

3.调动多感官参与操作活动,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操作具有“手脑兼用”的特点,这完全符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有效的操作行为要求学生配合大脑思维,以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进而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就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而言,许多问题在于学习者可以通过手、脑、口等感官的调动,参与、合作,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往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更深刻。

例如,在二年级“初步了解锐角和钝角”的教学中,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和观察锐角模型和三角尺,建立直观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说出锐角和钝角是什么样的,他们会说“锐角尖,刺手”,通过触摸形成知觉;一些学生观察到“钝角像扇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不同角度的表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从学生的视觉、触觉、语言等方面建立了丰富的表现形式,这比传统的单一观察数字或教师的解释更有效。

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往往是老师拿着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数清它们有多少面,如何找到每个面的面积,让学生观察和展开图形,这种演示由老师一人操作,学生从远处观察的设置,学生只使用视觉和听觉来协调他们的思维,很枯燥,学生的学习动机无法充分调动,最后,相当多的学生还是不理解表面积的定义,更不用说表面积公式是如何生成的,而只是机械地记下了表面积的定义和公式。而如果改变为操作式,要求学生完成长方体纸盒的展开,通过触摸和观察扩展图形,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触觉感知,在学生的意识中自然形成长方体的表面积感觉,通过分组观测、测量、计算和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初步得出了表面積公式。

总之,在课堂操作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更容易通过多感官参与操作活动。在认知和经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将更加到位,课堂效率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彭李.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与数学思维发展[J]教育科学,2017(3).

[2]余江.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探讨[J].新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32).

[3]周小明.多渠道入手,让孩子动起来: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2016(24):14-15.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