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解释学视角下德育主体间的平等对话

2019-09-17 06:46张艳丽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平等对话德育教育

张艳丽

【摘 要】哲学解释学视角下,德育主体间关系也就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可以根据这个问题来进行引导的平等对话,也可以根据以情动人来进行平等对话。在哲学解释学视角下,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理解与沟通,注意理念也迎合了时代的潮流,能够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德育基于主体世界对这个世界进行丰富和充实,在这个世界里,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彼此理解对方的观念。传统的德育教育只是让学生对多多知识进行记忆,并没有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因此,想要更好的摆脱德育教育当前的困境,就应该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心灵上的传输。

【关键词】哲学解释学;德育教育;平等对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97-01

前言

自从国外近代启蒙运动开始,近代的德育教育主要是以主观客观对立的主体开始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也对师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阻碍,不利于师生之间关系朝着健康发展,也没有迎合当前多元化社会的要求。在对德育教育进行提升和变革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僵化教育模式,哲学解释学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思路和观念,来对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构建,哲学解释学主要强调对话在两者之间产生的重要意义。其次,哲学解释学还将理解看成是两个主体之间平等对话的重要基础。因此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改变,为了更好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就应该提升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和理解沟通的有效性。

一、哲学解释学概述

解释学不是解释的科学而是基于人的本质特性来对科学进行解释,人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自我反思与自我理解的意識,但这决不能当作自我的主观臆断。需要交流的双方在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模式,这种互相理解的模式,也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模式。假设某一个人说大众对某事的理解,意思绝不是一个人完全同意其他人的观点。当前主要强调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也绝对不是将所有差异性全部消除,而是允许差异性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是这样,不能让对方一定站在自己的观点来看待事情,而是自己要不断变换角度发现,事件背后的不同差异,并对其给予理解与认识。在人们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问题的本身,也超越了一定的领域达成一种更高的境界,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

二、哲学解释学在主体对话间的应用要求

对话和沟通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有效性,教育领域也早就将对话教学在课堂中进行应用。有专家认为,任何一种交流行为,一定要具备三种要求才能更好的实现两种主体之间理解和沟通的可能性。其一,在德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陈述一定要符合实际,必须以一个真实性的问题来进行陈述和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教师为了更好的夸大真善美,弱化了生活中一些消极阴暗面,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社会。就像是5+2小于0的说法,这种说法反映了学生在校园内5天里接收到的美好现实描述与学生放假两天时看到的现实生活完全相反,因此,在学生看到相反现象的时候就会在心里将5天内学校教授的道德教育进行抵消,这种叫道德教育也可以称作是学校的失败教育。所以学校一定要让学生正确的接受社会的现实,适时的将社会负面事件暴露在学生眼前,并结合这些负面事件,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正确的德育引导,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不会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初期产生迷茫的状态[1]。

其二,师生之间的陈述必须符合社会的共同点,和社会应有的道德标准,必须是现实性的主题也可以让师生共同进行理解。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必须提升自身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要学会对自己语言表述进行相应的精炼,让对方能够更加有效的理解自身的意思。提升两者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和积极性,这也是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原则。其三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真诚的原则,将自己的内心向学生进行袒露,表达出自身对一些道德问题的真实感受。还可以围绕对方说话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探讨,不能只基于自身角度来泛泛而谈,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假如有一方对自身观点有任何隐瞒,就会导致对方也不会完全将自身想法和看法向对方袒露,也就降低了德育主体间平等对话的效果。实际上哲学解释学,真正主张的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精神中的存在,师生之间想要达成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形成平等。更好的进行理解,将自身的情感投入进去,这种对话才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情感这也能使整个对话充满活力,为对话注入了灵魂。在当前这一过程中,对话主体需要将自身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描述,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德育教学过程中去。使得主体双方可以使得主体对话的差异性达到统一,进一步进行精神世界的拓展。哲学解释学对理解的认识意味着相对循环,永不消失,理解主要是以一种预期形式,理解也是发展的变化的。在德育过程中,提升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有效性,这不仅需要教师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师生主体间双方的共同努力[2]。

结语

综上所述,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来看,道德主要是一个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不仅仅是教育一方进行独白,也需要倾听者进行理解。在进行德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将不再是主客关系,而是互相理解与互相沟通的关系。来进行对于教育过程中,德育教师需要支持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身的问题,提出质疑的声音,不要一直用标准答案去进行沟通与交流,避免造成双方地位的不平等,需要用这个问题来进行对话的起始,提升对话过程中的活力,增进双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命华.论哲学解释学视角下德育主体间的平等对话[J].教育探索,2014(10):119-120.

[2]农永光.以理解为基础的德育方法论——哲学解释学对我国学校德育方法变革的启示初探[J].神州,2013(8):70-71.

猜你喜欢
平等对话德育教育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论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