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利益观演进

2019-09-18 05:41郎帅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共产党

郎帅

摘要: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利益的认知具有引领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受冷战、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重点关注国家“生存层面”的利益,奠定了党的国家利益认知基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主题与中国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开始向国家“发展层面”的利益转向,将党对国家利益的认知逐步推向深入;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重视“发展层面”的利益,将党对国家利益的认知进一步丰富;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新方位,将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有机融为一体,兼顾二者的平衡,在国家利益的认知上更为理性成熟、科学系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家利益观;安全利益;发展利益;习近平

中图分类号:A8;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9)04-0035-05

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是一个被执政党、国务活动家和学者反复提及的、描述民族国家外交政策目标的概念。中国学者阎学通将之定义为“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1]。它是国家内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国家利益观体现了相关主体对待国家利益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是领导一切的,其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时代主题的变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利益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渐进性地转变”,在判断依据、主要内涵、层次排序、维护手段等方面,均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利益观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有着厚重的“人民情怀”,这构成了他思考国家利益问题的起点。他从一开始就将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合二为一。1949年,其时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毛泽东在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草的宣言中宣称,新政协“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会坚定地“保卫人民的利益”。他把维护人民的利益、新政权的安全、国家的独立作为了“第一要务”。这与他一直以来所阐释的国家外交方针一脉相承。他表示,“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毛泽东时期,我国的主权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受到了美苏冷战与意识形态斗争的显著影响。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面,威胁着社会主义的生存,二者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不可调和,除非资本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改变,否则“战争就不可避免,不是相互之间的战争,就是人民起来革命”[3]。战争与革命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和平与发展则相对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4]新中国自成立之初即面对着美国等国的封锁、包围和孤立,要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堵遏制中求生存。中苏关系早期的友好与之后的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从团结走向分裂,也反映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紧密关系。中苏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加之苏联不尊重中国的国家主权,使得中苏反目并彼此为敌,进而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等面对的国际形势十分险恶复杂,所以他把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安全作为了核心关注点。这既反映在我国内政外交的原则和行动上,也反映在我国的国防战略上。共和国建立初期,毛泽东认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确保国家的主权独立、安全与领土完整极具紧迫性和现实性。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我国的武装力量被要求:“保卫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保卫中国人民的革命成果和一切合法权益。”[5]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了中国政府同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基本条件,即必须“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6]。1953年,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之后的对外交往中发扬光大,推广为普遍的国际关系准则。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關系,其中包括1972年的中美缓和、关系正常化。除此之外,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我国也进行了有理有力有利有节的斗争。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结盟与抗美援朝运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等,均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不惜运用武装力量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坚定决心。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利益观

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利益的认知更加深入,既体现了继承性的一面,也体现了创新性的一面。在邓小平等人看来,国家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等利益始终居于不可动摇的地位。特别是1989年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制裁中国。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强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7]不论何时,中国共产党人决不允许中国的国家利益受到任何侵犯。1989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与当时担任泰国总理的差猜·春哈旺(Chatichai Choonhavan)进行谈话时明确表示:“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8]同年10月3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时重申了国际关系中“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的重要性,并坦言“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9]。在外交上,中国坚定地反对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这包括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也包括台湾问题等。

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利益的这种认识也体现在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处理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受到冷战的广泛影响,意识形态一度成为左右社会主义国家目标与对外政策制定的常量。最典型表现就是中国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无私援助。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中国要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牺牲自身的某些正当权益。邓小平认为,中国希望为国际社会作贡献,但是要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所以,他实事求是地调整了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把党和国家的有限资源和精力集中投入到了中国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中。他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对此,《邓小平时代》一书的作者、美国学者傅高义(Ezra F. Vogel)评价道,邓小平深深意识到了中国落后的现实,立志要改变中国的面貌,“为国家找到一条富强之路”[10]。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反复强调,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11]

邓小平正确把握了当今时代的脉搏,更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的问题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任务,这促成了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结构中的地位大幅提升。他意识到了“国家利益的次序特性”,并根据实际所需明确了当前阶段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达成了高度共识,经济建设成为了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会议同时作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指出,现代化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12]中国已落后世界太多年,要把发展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再快一些。在国内外多种场合邓小平多次表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13]邓小平把经济建设既当作目标,也当作手段,视之为改变中国面貌、国际地位的良方。按照邓小平所规划的经济发展蓝图,中国将分阶段依次实现三个目标:1981至1990年第一个十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要翻一番,人民解决温饱;1991至2000年第二个十年,GNP要再翻一番,人民奔小康;到21世纪中叶的时候,人均GN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政府致力于经济建设,着眼于实施一个连续的经济改革方案;大力推进“引进来”战略,与世界经济“接轨”,融入到现代世界经济之中;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扩大对外开放。总体来看,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不但维护了核心利益中最重要的国家主权和安全,而且始终紧抓经济建设这一最根本和长远的利益,还兼顾了国家的荣誉和尊严。[14]

三、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利益观

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和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极大改变。美苏冷战的结束使得新中国拥有了一个较之前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强调,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现在,这些国家利益诉求已经基本得到了满足。冷战结束、追求和平力量的增加极大缓解了中国的安全压力。尽管还存在台湾问题、与邻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以及边界划定等问题,但是它们都处于一种可管可控的状态,不至于从根本上恶化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势。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5]中国倡导推行一种综合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的“新安全观”,致力于建设一个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发展利益受到了更多、更持续的关注。

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置身于一个全球化、大发展的时代。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在各个领域拓宽、加深并加速了不同社会之间的联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各国通过双边、三边或者多边机制在经济上联为一体,世界贸易组织(WTO)则以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等举措加强了这一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涌下,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利益不再是一国孤立的需要和单方面的追求”,“经济全球化已造成一种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谁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去发展自己的经济”[16]。胡锦涛也持有此类观点,他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表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使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17]。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分子,已经高度的“全球化”了,它的国家利益已经与世界各国的利益融为一体了。因此,中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坚持把本国的利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相结合,推动互利共赢。

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重视维护国家发展层面的利益。他们继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表现出对邓小平的领导路线的尊崇”[18]。江泽民将国家利益视为一个整体,认为它是一个由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构成的综合体系。在这其中,经济发展毫无疑问地被置于了极为优先的位置。在江泽民看来,对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发展都是“头等大事”。他指出,经济越来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最首要的关键要素”[19]。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继续把发展置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秉持一种“利益和谐”的观念。这包括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他推崇国家内部各个主体、各个区域、各个领域综合、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外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相融合、相和谐的发展。胡锦涛不止一次强调,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导向与聚焦带来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伴随着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进程的加速,199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位列世界第十,2000年位列第六,2005年位列第五,2006年位列第四,2008年位列第三,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

四、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利益观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既是这一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它的显著影响。一方面,中国进一步崛起为一个新兴世界大国,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建设上,正在不断取得新进展。习近平在阐释“中国梦”的内涵时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2017年“7·26”重要讲话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作出了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论断,表明了中国不断发展强大的现实,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时代强音。事实上,早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他就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并在据此逻辑行事。另一方面,中国崛起过程中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已有问题持续发酵,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不断涌现。突出表现是,朝鲜半岛核阴云久不消散,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此起彼伏,中印边界争端悬而未决,霸权国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始终存在,各种力量正在围绕中国进行分化组合。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等利益再次面临挑战。与此同时,中国面對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在日益凸显。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经济低迷、气候变暖引发的环境问题、国际恐怖主义肆虐带来的人员伤亡,以及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逆全球化”现象,既对世界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也损害到了中国巨大的海外利益。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在变化的形势中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2011年9月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中国首次对“国家核心利益”作出了正式界定,它包括国家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统一,宪法所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等。[21]习近平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场合,就“国家核心利益”表明态度。2014年3月,他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22];同年11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他再次清晰表明了这一点;2016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他明确表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23];2017年9月,习近平在同来访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进行会晤时强调,中新两国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24];在同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发展关系时,他一再希望美方要“切实尊重”中方核心利益;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申明,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5]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利益的认知进一步走向理性成熟、科学系统,并将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有机融为一体,兼顾了二者的平衡。这体现在:第一,视国家的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为整体,二者同属“国家核心利益”的范畴。习近平将之统一称为“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中国而言,它既要维护好主权和安全利益,也要维护好发展利益。在国家利益结构中,这二者均居于显著位置,都是党和国家要追求的核心目标。习近平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认知与前人或是突出安全利益、或是突出发展利益的认知有所不同。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尤为强调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二者的平衡,不可偏废。第二,认为国家主权、安全利益的稳固是发展利益实现的前提,是“頭等大事”。中国学者潘超伟在研究习近平的国家利益观时发现,习近平认定“国家主权安全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不可逾越的红线”[26]。因为,主权和安全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是落实其他国家利益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那么它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第三,习近平的“安全观”是一种“大安全观”,是将安全与发展融为一体的安全观,是兼顾内外的安全观。习近平要求,“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因为唯有“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才能紧跟时代脚步,有所作为。他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安全等各类安全议题和发展议题为一体,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第四,习近平坚信,发展是安全的最有力支撑。在2014年亚信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对安全与发展二者的关系作出了精辟阐述,他指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27]中国既谋求自身的安全,也谋求共同的安全;既致力于自身的发展,也致力于地区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结语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利益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分散到系统、从不平衡到平衡、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一个新兴世界大国并在据此逻辑行事,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兼顾了内外两个方向,结合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日益科学和系统。它既重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环境等层面的利益,也重视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和谐,关注中国贡献、中国责任、中国担当;既关注中国自身的安全与发展,也关注外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并能依据时代变化、国内外形势发展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10.

[2] 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5.

[3] 毛泽东.同卡翁达、布迈丁谈话内容的通报[M]//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79-380.

[4] 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15.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J].江西政报,1949(3):17.

[6]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

[7] 邓小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8.

[8] 邓小平.社会主义的中国谁也动摇不了[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8.

[9] 邓小平.结束严峻的中美关系要由美国采取主动[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0.

[10]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30.

[11]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2).

[12] 吴建功,恭长华.邓小平国家利益观与中国国际战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8(5):55-57.

[13]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14] 李优坤.中国领导人国家利益观的演进[J].中国战略报告,2017(1):182-198.

[15] 秦正为.论江泽民的国家利益观[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4):18-22.

[16] 江泽民.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外交工作[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1.

[17]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9-16(1).

[18] 戈特弗里特-卡尔·金德曼.中国与东亚崛起 1840~2000(插图本)[M].张莹,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86.

[19] 江泽民.对亚太经济合作的原则建议[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4.

[20]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1-30(1).

[21] 中国的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1-09-07(14).

[22] 习近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14-03-12(1).

[2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6(4):3-10.

[24]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J].世界知识,2017(19):6.

[2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

[26] 潘超伟.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国家利益观[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47-52.

[27] 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4-5-22(2).

责任编辑:陈可阔

Abstract: The view of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the guiding characteristics. Mao Zedongs view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Cold War, ideology and class struggle, and he focused on the interest of the countrys "survival dimension". Deng Xiaoping had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of the times and the reality of China, and he started a shift to the interest of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level".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conformed to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focused on the interests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They further enriched the partys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interest. In the new era, Xi Jinping correctly grasped the historical new posi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e integrates the security interests with the development interests 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His national interest view turns to be more rational, mature and scientific.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view of national interest; security interest; development interest; Xi Jinping

猜你喜欢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