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开封“蒸功夫”

2019-09-18 06:17荆方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尝鲜家庭主妇榆树

荆方

蒸槐花(张焱琳/摄)

在河南之外,“蒸菜”这俩字代表的是蒸腊肉、粉蒸排骨、小笼牛肉、蒸鱼等荤菜。我从小吃到大的开封蒸菜,却是一种“瓜菜代”式的食物。瓜菜代是个古老的名词,特指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用蔬菜或者野菜跟粮食掺杂在一起,做出一些滿足(糊弄)胃口的食物。我小时候吃的第一口蒸菜,是蒸榆钱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春天,总会有一些手挎藤篮的小贩们,带着满满一筐嫩绿的榆钱儿,走街串巷地兜售给各家各户,几分钱能买一大堆。家庭主妇们打着“尝鲜儿”的旗号,都会买一些来吃。

“尝鲜儿”不过是掩饰拮据的借口罢了。所以那时候榆钱儿的吃法也只有一种:拌上白面或者玉米面,上笼蒸。蒸熟后,用蒜臼砸几瓣新蒜,把带着盐的蒜泥浇到蒸菜上,再滴几滴香油,拌匀,就是全家的午餐。

蒸菜价廉,却并不好做,洗干净的榆钱儿沥干水分,撒上干面粉,得让面粉刚好薄薄地裹住榆钱儿,这个步骤很难把握,榆钱儿上的水多了,面粉就团成大疙瘩,水少了,沾不住面粉。蒸好的榆钱儿应该是粉中透绿、散散的、颗颗独立。这类材料简单而廉价的美食,工艺要求往往都不简单。那时候的家庭主妇,个个都是烹饪高手,能把野菜做成可口的美味。

小时候常吃的蒸菜,除了蒸榆钱儿就是蒸槐花,后者也是从路边的树上摘的。就像许多古城一样,开封槐树很多。那时候家里有适龄男孩的,根本不用购买榆钱儿和槐花,季节临近,男孩子们早就看好了房前屋后的几棵榆树和槐树,一旦榆钱儿和槐花长出来,立刻爬上去采摘。

槐花比榆钱儿晚点,大概是初夏开花,雪白的槐花累累赘赘地从嫩绿的树叶间露出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路边的洋槐树上,经常能看见稳稳坐着一个胸前挎书包的男孩子,他一手抓住开满花簇的枝干,另一只手将一大簇槐花一撸、一按,槐花就被送进胸前的书包里。不一会,书包就鼓起来,全家的午餐、自己的零食,都有了着落。

新鲜的槐花清甜芬芳,有着脆嫩的口感,在那个没有零食、也没有零花钱的时代,甜甜的槐花就是唾手可得的美味。

槐树和榆树是中国的古老树种,它们好活、好长,而且全身是宝,饥荒年代还是百姓的口粮库,所以自古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恩物。杜甫的诗《槐叶冷淘》,用极尽赞美的语气,详细描述了一款槐树叶做的面食,配料十分简单,口味却相当不错,杜甫甚至想把它推荐给唐玄宗。

随着生活好转,蒸菜从开封的餐桌上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等它又出现时,被冠以健康食品的名号,出现在餐厅的菜单上。

现在餐馆里的蒸菜叫特色蒸菜,蒸胡萝卜丝、蒸芹菜叶、蒸茄丝等每样一小撮,被摆在精致的梅花形盘子里,组成好看的拼盘,口感也不错。

猜你喜欢
尝鲜家庭主妇榆树
榆树苗木繁育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中秋之后
勘探老工人胡老六
伤口抹盐时轻些吧
第一批80后主妇已成魔
心底的榆林
博物馆“尝鲜”网店
尝鲜色 做派对最酷的妞
“漂洋过海为尝鲜篇”
表情符号玩上瘾 时尚爱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