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娟
【摘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而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 核心素养 “实践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技术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素养最好载体。
“实践创新”素养中对劳动意识的描述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而《综合实践活动纲要》中对劳动与技术的描述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可以看出,核心素养中的描述更具体、更易操作,它们解决的问题和目标是一致的,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会更有效。
“实践创新”素养中对问题解决的描述:“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技术运用的描述:“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如果我们具备了这些素养,在我们任何一项活动中,我们遇到问题时,就会积极地去思考,想对策,有序实施。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他们创造性地提问。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實践创新”素养的最好抓手。
以往“手工”专业所要求学生做的作品,都是在同一个主题下的内容。比如,大家都做“靠背垫”或“布贴画”或“布玩”等,在小范围内寻求变化,这样做,使得有些对这类布艺品不感兴趣的同学会产生被动学习的倾向,他们往往会有一种“随便做一个算了,反正也不是我所喜欢的类型”的想法,以此应付学习,这样既不利于教师授课,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学习研究之后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既然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那么,在活动内容上,应该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不应该让他们的思维受束缚。自主确定主题,巩固兴趣。在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之后,鼓励他们自主地设计制作作品的类型,而不是由老师来圈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保持兴趣的持久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将主动性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活跃,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综合实践活动课同样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只要把握好这种课型的教学任务、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班情和学情灵活应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与道德、情感、思想等形成之间,有一条强有力的纽带。”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实践中不仅了解了劳动程序、操作方法,掌握了现代生产劳动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体会到了劳动的幸福和快乐,锻炼了意志品质,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所有这些综合性的劳动素养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而生活在现阶段的中国青少年大都远离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劳动,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基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仅仅成为无法体会的书本上的一句空话。意志品质的锻炼,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生活意义追寻找到最佳契合点,促进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并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各种关系,增强价值体认,树立爱国情怀,将对社会的整体认识、国家的责任和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树立责任担当精神,深化对社会规则、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理解;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其社会责任感。我们应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学生的亲身参与、服务他人,会促进学生建立自我认同与归属感,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愿望和动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维度,建构立体化、进阶式与螺旋上升的整体目标体系。学段目标则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线,整体遵循纵向贯通、横向统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如问题解决维度目标的建构,从问题来源与主题生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问题研究结果呈现,体现了不同学段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递进式发展。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具有整体性,彼此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相互融合与促进,通过内在的统合与联系,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多样化活动,对增强学生的价值体认,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学生主动服务他人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养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学校应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整体把握学校课程结构,加强课程整体规划。首先,学校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统一起来,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其次,在课程目标规划方面要强调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凸显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再次,倡导通过课程整合,将各专题活动的内容连接起来,从而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