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新策略探析

2019-09-19 03:41赵海鹰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课堂教师

赵海鹰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索引号000014349/2015-00112),提出了“互联网+”十一项重点行动计划,在其第六项重点行动“互联网+”益民服务计划中,针对教育领域提出了“应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以极快的速度改变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对教育领域带来的冲击,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思考。

一、“互联网+”视域下的思考

(一)智能手机对课堂教学的挑战

“低头族”,相信许多一线教师都在课堂上遇见了他们,为此感到头疼和沮丧。“低头族”是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而诞生的。近年来,手机里的APP应用及优质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价格越来越便宜,wifi等网络连接方式也越来越方便。于是,许多课堂上的大学生们都纷纷成为“低头族”“手指控”,在课堂上忙着刷屏、无心听讲。

一些高校为了杜绝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如在教室安装手机信号屏蔽器、扣减平时成绩,甚至在教室设置手机袋“缴枪不杀”等。

尽管如此,学生们依然有办法应对种种措施,智能手机和网络依然是传统课堂和教师的最大挑战。尤其是随着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接入方式的研发,比如新一代的网络接入技术“Li-Fi”正在研制之中,未来可以通过光来传输数据,只要有灯光的地方就可以上网。(1)百度百科:《可见光无线通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AF%E8%A7%81%E5%85%89%E6%97%A0%E7%BA%BF%E9%80%9A%E4%BF%A1.到那时网络无处不在、一切都已智能化,我们还能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和上网吗?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手机终将“公开”进入课堂,教师应该做好准备主动“迎接”它进入,还是等它“破门而入”?有没有什么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手机这个“第三者”在课堂上与大家和平共处,甚至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工具?

(二)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仅仅是“新瓶装旧酒”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最初整合,就是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引入课堂,当今各高校均不乏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包括中控系统、电脑、投影仪、投影白幕、扩音设备与播放器等。通过这些设备,教师可以方便地将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新媒体运用在课堂上,给教师的教学手段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呈现方式,也丰富了学生的多维感受。

在高校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解决了许多传统课堂教具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计算机打谱软件使教师的“板书”更规范;播放听辨材料音响的方式节省了教师在弹奏钢琴与黑板板书之间“周旋”的时间;利用数字化音源技术解决了仅用钢琴弹奏听辨谱例的局限性问题等。但其并没有改变以班级集体授课和强调共性化教学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甚至强化了传统模式。比如,原有教学内容只是通过电脑和多媒体技术整合到了一块竖起的投影白幕上——以白幕替代黑板而已。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的共性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强调个性化培养的因材施教式教育服务模式,是最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理想化培养模式。教育心理学范畴的“适应性教学”(adaptive instruction)观点也主张,改变教学的形式以适合个体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要为之设计和开发不同形式的教学。(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81页。

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可以预测,在未来的我国,对学生的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培养将越来越普遍,这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之一。(3)“人民网”教育频道:《中国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浅析》2018年2月1日。

教育信息化的误区在于只强调了将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引入课堂,却忽视了互联网的作用,忽视了网络时代的知识与学习已发生质变这一事实。“信息技术的核心是网络,网络的核心特征是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离开了这个核心,所有的教育、教学变革都无异于缘木求鱼。”(4)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远程教育杂志》2015年第4期,第15页。在网络智能化高度普及的今天,高校视唱练耳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思维,以“互联网+”课堂的思路作为切入点,以“个性化人才培养”为导向,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三)网络视频教学方式与视唱练耳学科特点的不适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了教育实践中,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催生的包括“慕课(MOOC)”“微课(Microlecture)”“翻转课堂(Flipping the Classroom)”“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等。2012年左右,慕课开始登录中国,到2015年,在我国形成了一些较具规模的网络教学平台,如网易旗下的中国大学慕课、果壳网旗下的慕课学院以及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等。但这些平台的教学资源大多是在理工科领域,其次是英语、文学等文史学科。音乐领域的案例很少,而且侧重于音乐理论方向,如艺术概论、音乐欣赏等,具体到视唱练耳学科的资源更是凤毛麟角。(5)张恩豪:《视唱练耳翻转课堂可行性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23—27页。究其原因,这与视唱练耳学科自身所固有的学科特点分不开。因为无论是慕课、微课还是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它们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线上教学视频来学习知识。而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不可分割性是视唱练耳的学科特点,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但视唱练耳技能的习得则需要面对面的言传身教、需要多次反复的实操训练、需要“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指导来获得。

“任务分析教学论”指出:人的学习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也不同,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规律来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4页。

因此,单纯通过观看网络视频的教学方式来学习视唱练耳无异于纸上谈兵。然而,互联网的开放、高效、资源丰富、实时共享与互联互通等优势对于建立现代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该如何利用好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多元化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带入现实课堂,使“互联网+”背景下的视唱练耳教学效果得到最优化实现,这是21世纪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新策略探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角度创新教学方式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互联网+”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新鲜、实用”原则,课堂上积极选用“新”的互动手段,利用“新”的音乐音源,注意教学内容与真实音乐世界的联系,注重“实用性”。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音响、视频、MIDI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音乐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传统机械的枯燥教学方式转变为智慧化的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谱例1的和弦连接听辨时,教师可以在网络音乐APP应用中搜索“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Johann Pachelbel”(约翰·帕赫贝尔《卡农》改编版)的音频,通过对同一和弦序进不同织体配置方式在音响上的反复对比,再结合作品原谱、原音频的比较分析,使枯燥抽象的单纯接受性听觉记忆变为运用在实际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音响感知。

谱例1 和弦连接

又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做音乐听觉综合分析练习时,可以选用“问卷星”“调研邦”等在线平台,以选择题等形式设计听辨分析问题,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在线上作答(见图1—2)。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音乐听觉分析练习一般是通过教师提问,并随机抽取学生回答的方式,这样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一部分怀有“未必会提问到自己”侥幸心理的同学常借此得以逃避思考和作答,学生参与度不高,知识掌握率不全。而利用“问卷星”等在线问卷平台,可以实时查看答卷率和每份答卷的详情,并且自动根据全班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使得学生的参与度达到百分之百,教师也能更精准地针对答卷弱项进行下一步教学,既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又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将提交问卷的“考勤”与平时成绩挂钩,“低头族”们也没有更多的闲暇去低头了。

图1

(二)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中的练耳资源

视唱练耳学习对于音乐专业生基本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着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转变,随着各高校对“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课程设置理念的普遍认同,视唱练耳课程的必修课时也相应削减了。视唱练耳的学习与其他纯理论性课程不同:它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强调的是技术性的训练,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量的积累才能获得音乐能力的质的提高。课时的减少就等于减少了学生练习的量,这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形成和提高非常不利。因此,教师有必要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一系列练耳资源,引导学生在课下做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补充练习,以实现对课堂技能学习的强化和巩固。

目前网络上的练耳软件主要有Auralia,Listen,PracticaMusica,MacGAMUT,Earobics,EarMaster Professional,EarMaster School,Music Lab Melody,Personal Ear Trainer(PET)等,这些软件都是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一系列针对音乐中各要素的听辨练习,包括音阶、音程、和弦、节奏、旋律、和弦连接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选取其中的练习资源。

此外,网上的视唱练耳学习资源还包括部分高校开发的网络课程平台以及网络微课等。网络课程平台如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发的“练耳网络课程”、上海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教学软件”等,由于这些教学资源是以本校视唱练耳课程大纲和培养目标为设计思路,且基于本校的校园内网平台搭建,因此不适用于其他高校学生。网络微课如“5分钟练耳课”是基于微信公众号“明昊乐刊”中“高飞专栏”的一门视唱练耳学习的微课,主讲人为西安音乐学院王高飞教授,该课程采用微信公众号图文+音频的形式推送,以音乐各要素专项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每天5分钟、为期30天的练耳训练,教师也可选取其中素材引导学生练习巩固。

(三)将互联网碎片化学习与课堂系统学习有机结合

“21世纪,伴随着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教育与就业的界线将日趋淡化,在学校和工作场所交替活动,将成为每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基本生存模式。”(7)周明诚、彭小云:《艺术学校(院)教学模式创新与规范化管理及规章制度实务全书》,广东: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第257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国家重视高等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针指引下,这种“学习与实践交替”的学习状态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一些学生由于要频繁地参加各种演出、排练、比赛、大师班等实践活动而大量缺课,事后又很难得到及时的补课,累积下来,学习进度会越来越落后,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前的视唱练耳课堂教学。

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作业、练习方法、练习要求等,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编辑发送给缺课的学生,学生则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充分利用等候、排队等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使用教师推荐的网络练耳资源进行自我听觉训练,并完成作业,以拍照、录制音频、视频等方式上传提交给老师,通过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地与老师交流探讨,及时获得相关指点,从而使缺课的学生也能同步于班级课程的标准进度。

由于视唱练耳能力习得的特殊性,每天坚持练习5分钟远比一个月中的某天突然心血来潮猛练3小时要见效得多。而网络学习的碎片化特点正与视唱练耳训练要求的“短时多次、长期坚持”相契合。王高飞教授主讲的网络微课“5分钟练耳课”也正是基于此理念而设计。现阶段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他们自觉利用互联网的意愿和能力都较以往的大学生要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去自主学习,将基于课堂的系统学习与基于网络的碎片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四)研发适合视唱练耳课堂的移动教学APP,构建智慧教学环境

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音乐听辨与乐谱视唱,课堂上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对音乐音响的听记(听写)、对乐谱的声音再现(视唱)等环节来实现教学,并且为学生布置听辨和视唱的课后作业作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为了督促和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技术掌握情况,教师需要对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做逐个的检查和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在以前一个视唱练耳教学班级只有十几人的情况下,这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较容易实现。但在学生人数急速增长的今天,一位教师每周要面对数百位同学,逐个检查和一对一地指导已无时间和精力实现,不得不变为抽查的形式。久而久之,一部分有侥幸和惰性心理的学生估计老师抽查不到自己,便在课堂上忙刷屏演变为“低头族”,课后也不理会练习作业。

教师为了杜绝此况,便采取组建班级微信群(或QQ群),让学生对作业和练习进行拍照、录音、录像并上传到网群平台的方式来弥补课堂上的时间不足。教师再利用业余时间逐个查看、点评,并将每位学生的作业提交数量和完成质量进行一一登记,由此形成他们的平时成绩。但这种方式无疑增加了教师工作负担和繁琐度。

因此,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一种适合视唱练耳课堂的移动教学APP应用,整合“问卷星”、在线资源学习、大数据记录与分析等功能于一体,在高度便利、智慧化的教学环境中进行高效教学。这一平台应能实现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应能支持教师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应具备学籍学分管理功能,对学习者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自动记录并统计学生的作业提交数量和完成质量,并结合作业与平时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等。其具体需求应包括:

1.能轻松管理班级课程

应具备电子点名、电子举手、电子抢答、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和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等功能。应能在任何普通教室的课堂现场或课外,都可以随即开展投票、问卷等互动教学活动,并实现即刻反馈、即刻点评。

2.能够允许多种技术媒体的介入

能支持所有格式文件的上传、读取,包括文字、表格、图片、课件、音频、视频等,并即时传递到教师和学生的移动设备终端上。

3.能实现学习进度跟踪

教师可以通过应用随时看到自己上传的学习资源被多少学生浏览或者下载,可以查看每个学生浏览了哪些学习资源,可以查看每个学生对于每个学习资源的学习时长以及完成质量等。通过学习进度跟踪,方便教师对完成进度慢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学生也可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查看自己的任务学分完成情况,自定学习步调,并实现自我监督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督促。

4.具备数据记录与分析功能

APP平台应能记录、存储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数据,如学生掌握某项视唱练耳技能的练习时长、次数、周期、高效学习时间段等,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出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偏好,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下一步学习进行优化调控,进而为每位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进行精准化的辅导,实现“个性化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取数据全面了解班级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帮助教师优化备课。

这一教学助手的研发应用,不仅能帮助教师高效高质地完成教学,而且能让手机这个“第三者”在课堂上变身为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工具。

结 语

美国学者德里斯科尔(M.P.Driscoll)在其所著的《学习心理学》中指出了神经心理学的四条原理及其学习与教学含义。其中第二条原理“大脑具有相对可塑性”认为:人的大脑可塑性虽然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但如果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学习仍然具有灵活性。(8)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3—44页。今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育开始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高校视唱练耳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时代机遇,将“互联网+”的教学思路融入课堂、课下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课上、课下师生间的双向良性互动,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当中,进而推动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新变革。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中的视唱练耳软件资源均基于以各种抽象而独立的音乐要素的技术训练为主的设计思路,不能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实际音乐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帮助,因此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重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另外,由于这些练耳软件本身课程内容的庞大,如EarMaster Professional软件,其10个练习模块中的每一项训练内容又都分别设定了10—60课不等的课程信息量,学生容易在这些浩瀚的学习资源中迷失,结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未能真正有的放矢地做到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练耳资源的学习选用建议及指导,减少学习者的信息孤独和迷航感。

此外,无论是移动教学APP应用的建设开发、管理和维护,还是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选编、制作,以及与学生的线上互动、答疑等,都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需要视唱练耳专业教师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家组成团队,形成合力。

猜你喜欢
互联网+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