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多元化见习教学模式的兴趣度和满意度调查分析

2019-09-19 12:33刘昭晗冯佩英朱国兴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见习生皮肤性病学习效果

刘昭晗,谢 阳,韩 乐,冯佩英,朱国兴,陆 春,赖 维

皮肤性病学专业性强且病种繁多,可达2 000余种,其以皮损为主的诊疗思维模式异于其他临床学科。传统的皮肤性病学本科见习模式以理论传授为主,对见习病例进行全程的讲解、示教,将理论课内容的“皮损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按顺序反复讲解,学生们处于较被动地位,只能耐心听讲、死记硬背以完成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积极性,以至于学习兴趣欠佳。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笔者所在的教研室10余年前即开启了以皮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近年来,各医学院校皮肤性病学教研室纷纷进行见习模式改革。研究显示,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等新型的多元化见习教学模式均明显优于传统模式[1-3]。目前,多元化的见习教学模式已成为主流。

然而,就目前的皮肤性病学见习而言,普遍存在教学总时程短、重视程度低等现象,甚至某些医学院校直接取消了皮肤性病学见习。这就意味着,要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皮肤性病学教研室及带教老师必须更加重视教学形式及方法的效率。多元化教学模式已明显优于传统模式,其形式与环节多种多样。而模式内各个环节是否可以继续改善,比如优化时间权重分配?如何优化?依据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有权参与决定。学生最感兴趣及对学习效果最满意的环节,应予分配更多的学时及权重。本文对2016—2018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研室见习的195名临床医学本科生作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2018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见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共195名。

1.2 研究方法

全部学生均接受多元化教学,分为5个环节,①理论学习:即理论授课;②图谱学习:以皮损为中心的图谱学习;③病房学习:教学查房及住院病例分析;④临床操作:临床检验及治疗操作见习;⑤门诊学习:门诊跟诊及病例教学实践。各环节权重及学时相同,不同批次见习生的带教老师及教学内容均相同。

并于见习结束前,安排见习生体验多元化教学结合移动教学的新形式。本研究中所结合的移动教学,采用微视频形式,即将理论学习的授课内容录制成微视频(每节20 min),见习生自行利用课外时间在手机或电脑等移动端观看学习,而原本用于课内理论学习的授课时间,则融入情景模拟,即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模拟真实的临床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或虚拟再现,用以增进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本研究中采用让学生轮流模拟患者及相对应的门诊医生、病房医生、操作技师的方式,每轮结束由带教老师点评。

见习结束后,对所有见习生发放调查问卷,评价自己对各个环节是否喜欢、感兴趣,以及在各环节中是否能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即学习效果是否满意。同时,在体验结合移动教学的新形式后,比较两种教学形式。问卷为自愿填写,不署名。共发放问卷195份,成功回收190份,回收率97.4%。兴趣度 = 对该环节感到喜欢、感兴趣的人数/总人数;满意度 = 通过该环节自觉能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学习效果满意的人数/总人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统计学软件,各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见习生对各环节的兴趣度

见习生对多元化教学中不同环节的兴趣度有显著性差异(χ2= 68.81,P< 0.001)(表 1)。其中门诊学习环节(67.9%)最高,理论学习环节(29.5%)最低(χ2= 56.13,P< 0.001)。

表1 190份学生感兴趣学习环节调查问卷

2.2 见习生对各环节学习效果的满意度

多元化教学的不同环节中,见习生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χ2= 111.76,P<0.001)(表2)。其中门诊学习环节(74.7%)最高,临床操作环节(23.7%)最低(χ2= 99.07,P<0.001)。

表2 190份学生各环节学习效果满意情况调查问卷

2.3 多元化教学与结合移动教学的比较

多元化教学与结合移动教学的新形式相比,88.9%见习生更喜欢后者(χ2= 236.87,P<0.001)。

3 讨 论

就本科见习而言,短期内通过教学大改革,增加皮肤性病学的见习总时长并大幅度提高学科教学地位,其可行性较低。在总时长不足的前提下,多元化见习教学模式内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皮肤性病专业性极强、病种繁多,对于见习期教学的优化,与其以“教”为立足点,争取灌输给学生再多一点的专业知识,不如考虑以“学”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对皮肤性病学这一专科本身的学习兴趣,其“性价比”或许更高。以主观兴趣为引导,鼓励学生不断自学,激励本科见习生今后向皮肤性病学专科继续发展。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殚精竭虑,也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效能。笔者的研究数据表明,在皮肤性病学多元化的见习模式中,直接与各种不同的门诊患者沟通、直接观察触摸多种不同皮损的门诊学习依然是当今本科医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其兴趣度为67.9%。也是最能有效掌握专业知识点的环节,其学习效果的满意度74.7%。门诊学习远比传统的理论学习、图谱学习、临床操作和病房学习更受欢迎。

皮肤性病学得益于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教学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4-6]。目前热议的情景模拟以及移动教学等新手段,已渐渐融入现代皮肤性病学教学中[7]。后者主要包括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8]技 术、 慕 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9]和微视频[10]。VR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融合的虚拟环境,使用户以适当的设备及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与真实环境相同的体验和感受。MOOC,即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在互联网上,供全球众多学习者学习。微视频,是一种可供学生自主学习、有特定学习目标、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可反复观看。于留学生而言,全英视频能够有效弥补因第二语言授课带来的表达或理解不足等问题[11,12]。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教学已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情景模拟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掌握所扮演的角色背后隐藏的知识点,将刻板的知识灵活转化到现实情景,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体验过将理论学习、图谱学习转为移动教学,同时融入情景模拟的新形式后,有88.9%的见习生更倾向于这种多元化教学结合移动教学的形式。

该调查结果给见习教学带来了几个启示:①于学生而言,对门诊学习更感兴趣且学习效果更好,可适当增大门诊见习权重比例,增加门诊病例实践的机会。未来的见习教学研究可着力于探讨如何将新鲜的教学元素融入门诊病例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有趣且有效的学习氛围。②由于皮肤科病种受地域、气候影响较大,如银屑病常见于北方地区、冬季加重,而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则常见于南方、夏季多见,学生在短暂的见习期内能够观察到的病种十分有限,从而影响了整个皮肤性病学临床思维的培养。为此,在见习模式中必需借助皮肤性病科病房甚至友科病房的帮助,提供适当的病例,弥补因季节、地域不同导致的差异,尤其笔者所在的皮肤性病科是独立的病房病区,病种丰富且患者来源广,适合教学。病房教学可在强调及强化皮肤性病学临床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及可实践性。③临床操作学习满意度最低(23.7%)。皮肤性病科的操作需较多练习时间及资源,且若非从事该专科,今后操作机会较少,可酌情减少分配。④于学生角度出发,对理论学习环节的兴趣度最低(29.5%),未来的见习教学可考虑结合网络及媒体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在当前非常有限的见习时间内,适当引进移动教学等形式,压缩理论学习及图谱学习的课时比例,将其制作成微视频或者以慕课的方式在课外时间供学生自主学习,丰富课内教学内容的,增加兴趣点,并融合情景模拟等,以提高专业知识教授的效率。

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增进教师教学的水平、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今后,在笔者教研室的多元化本科见习教学中,会适当增加门诊学习的时长及权重,并结合新型移动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水平。而笔者的调查仅为本教研室的探讨。在上述基础上,在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步伐中,有待其他附属医院以及不同地区更多院校附属医院的皮肤性病科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以积极调整多元化教学模式内部环节的具体实践细节,从而在无需延长见习总时长的前提下,更为有效地、总体地提高本科见习教学的质量。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值得更深层次的研究、实践与探究。

猜你喜欢
见习生皮肤性病学习效果
肾脏病学临床PBL教学法对见习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PBL结合C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皮肤性病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分析
莲心宝宝有话说
标准化新生儿模型结合PBL教学法在新生儿科临床见习带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