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池丽华
摘要:大学的教与学,都面临极大的挑战。笔者结合大学从教几十年的经历,结合商科教学的现状与行业诉求,提出了八条教规与八条学规。本文有三点核心提示:不要人为拔高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为重点;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为重点;教学评估以师生互动为重点。
一、商科教学的反思
经过四十年变迁,原商业部直属的5所商学院,已全部升级为“大学”:“黑商”(黑龙江商学院)改为“哈尔滨商业大学”、“北商”(北京商学院)与“北京轻工业学院”合并后改为“北京工商大学”、“天商”(天津商学院)改为“天津商业大学”、“杭商”(杭州商学院)改为“浙江工商大学”,只有“兰商”(兰州商学院)大概是因为没有赶上“升级潮流”,未能及时升格,但在2015年也已经升级为“兰州财经大学”。在“商学院”升级为“大学”的同时,原来的“职校”“干校”则纷纷升级为“职业技术学院”,这些“技院”的学历层次从“中专”升级为“大专”,并继续向“本科”挺进。
另一方面,来自海外的商学院以及内地大学创建的商学院,推行国际化办学模式,其品牌形象与市场地位越来越提升,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HcD国际,以及北大国际MBA(Bm BA)、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发展现状存在显著差异,大学没有与社会同步发展。计划经济时期尚有“商业经济学”“商业企业管理学”等学科与相关专业,后来这些专业被大一统的“工商管理”专业所取代,国际贸易专业也毫无道理地被划为“经济学科”。如今若想在大学里找一个实实在在的“商科专业”,真的很难,即使有这样的专业,也不一定有教师教你如何经商。然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科的分类中尚有一个“商学科”(Business and Adm inistration)。我国商业发展了,为什么商科专业越来越淡化?也许大学主要培养“通才”与人的基本素养,使他们具有更宽泛的适应性,而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岗位实践逐渐积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当前大学所做的很多“实践教学”项目,就应该让位于有利于培养学生价值观、逻辑思维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课程。就业导向,却缺乏职业发展的基础。宽泛的专业只是一个方向,学生所学到的在工作中能用得上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并不多,大量枯燥乏味的说教式的“必修课程”占用了太多的课时,大大压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中学式管教方式也使学生颇有微词,繁重的教学工作以及形式多样的考核评估把教师挤压到了大学的“地下室”,使他们全天候见不着光,透不过气。在教师缺乏体面与从容的背景下,教学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体力劳动,再也不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于是,学生被处于“散养”状态,在大学四年中只能自生自灭!
从前人们把“给学生讲课的人”定义为“教书先生”;后来“教书”职业变成了“教育工作者”:如今单向“教育”实际上常常是失效的,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未来教师应该以“教学”为己任,它的核心是一一教学生如何学习。
2019年1月,我们以“行业需要什么样的营销人才”为题访问了四位行业人士,发现如下。
(1)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填:第一是综合资源的能力:第二是财务能力:第三是技术应用能力。这三能虽然要求比较高,但为大学培养营销人才指明了实践路径。
(2)微众银行智慧零售业务负责人杨军:第一是消费者,第二是商品,第三是触达顾客的工具。从学术的观点来说关注消費者就是要研究“消费者行为学”,目前在零售行业做营销的人,很多都不懂消费者的心:第二点商品,畅销品的线上线下竞争激烈,而真正赚钱的8Ku又很容易成为长尾,营销的不懂商品,真的没办法帮到消费者找到喜欢的商品,也没办法帮到零售商赚钱,我理解就是要性价比高、品价比高、颜值高的商品,如蚂蚁商联的“M我得”自有品牌商品(牛奶与啤酒),还有冠超市的“巧克力饼干”等。值得注意的是:性价比与品价比有本质的区别:性价比主要关注点是价格,品价比的关注重点是品质。M我得的关注点就是“品价比”。至于工具,这就是应用技术与数字化的能力,零售商目前最大的效率差,就是没办法高频、有效的触达客户,按照腾讯微众银行杨军的说法,营销的关键就是触达用户的能力。这一点与步步高的王填总是一致的。从这一点也可以发现:未来零售如果没有数字化触达用户的能力,效率就没有保证。
(3)城市超市创始人崔轶雄:第一是学习能力;第二是沟通能力;第三条激情。崔总说,要充满激情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把营销做好。
(4)原中国商报副总编朱舫老师,她现在华丽转身,成为投资人,她的回答是:第一是学习能力:第二是沟通能力:第三是创新能力。
四位老总,四种表述,但他们中有两人提到的能力是: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应用技术能力。学习能力是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能力,沟通能力是洞察人心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发现能力”与“洞察能力”是不同的能力,发现源于对数据的挖掘,而洞察能力则是基于“发现”的对未来的展望能力。而至于技术应用能力,则是基于用户数字化而提出的触达用户的能力。
我们的商科教学是否人为拔高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偏离了行业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要求?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所提出的八条教规与八条学规,就是对现有商科教学的改进建议。
二、八条教规
有两个行业对“德”有特别的要求,即“师德”与“医德”,师德关乎未来,医德关乎当前。从德的层面来说,首先是对学生的“爱心”,一心想着学生的未来,是所有爱心的集中体现。当爱心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压力与力不从心。于是,就需要用两个方面来加以平衡:淡定的心态与一以贯之的规则。以下八条规则,是我们从教几十年的感悟,自己也不一定完全做到,只是与同行共勉。
第一条:学生作业必须反馈
作业,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认真批阅,还必须反馈。如果缺少作业反馈环节,学生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学生的成绩得不到肯定,作业就仅仅是一种获得成绩的“工具”。这样的作业,学生应付,教师也应付,毫无实际价值。作业反馈,更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监督,教师可以“批阅”学生的作业,但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批阅”,只有在“公开”与“互动”的场景下,教学双方才会主动“重视”作业。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每一份作业,都应该有查重,每一份作业都应该有批阅,每一份批阅都应该有学生的确认。没有经过自己脑子的“复制品作业”,一律不予认可,并追求诚信责任。这样的互动与追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条:每周评说实践事件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但身为教师。实际上,教师只要具有“实践意识”,即使没有在企业工作与实践的经历,也照样可以有“实践感悟”。如果一周一次课,教师能够在每次课前都对当周所发生的与专业相关的事件进行简要点评,便能有效引导学生关注与观察实践问题,评说实践问题,也能倒逼自己多关注、多阅读、多走动、多思考、多写作。
第三条:第一时间回应学生诉求
当下的大学生,比任何时代的学生都具有“自主意识”,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关键看教师怎么做。教学实践过程使我们深信:如果真的从学生的立场与视角去思考问题,并帮助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并会有积极的回音。“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对教师来说也是很适用的,我们虽然不能解答与解决学生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但我们应该而且也有条件在学生提出诉求的“第一时间”给学生一个“回应”,学生说需要的首先就是一种~陕速回应”的积极态度。能够快速回应学生的教师,更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理解,也更有利于实施思政教育。快速回应能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以互信为基础的教学,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条:不放过每一个标点符号
在互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直言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所作所为,要细致到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的程度,点滴的提醒,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信号一一学生在做,老师在看!给学生一个提醒一一做事做人,认真细致,培养工匠精神与工匠技艺。学生有时候也会应付,正如老师也会有应付的时候。但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去做有关学生的“细致工作”,用这种习惯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也养成“细致工作”的习惯,树立“追求科学”的精神,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第五条:你可以说“不懂”,但你更应该有比别人“更懂”的领域
每一位教师都要有底气说:“这个问题我不懂”!“我什么都懂”,那是不正常的,“我不懂”那才是正常的。越是不专业的教师就越不敢说“我不懂”这三个字,能说“我不懂”的教师,是需要有底气的,这种底气来自于在自己专业领域的“更懂”。所以,如果专业教师缺乏“专业能力”,而仅仅是“专业授课”,那是不称职的,教材+PPT,拿来就上课,什么课都能上,遇到学生提问,就不敢说“我不懂”,这样的“懂”,无益于学生进步。一所大学,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应该术业有专攻,不同的学生可以找不同的专业教师,共同研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共同拓展专业视野。所以,我们都是“同学者”,简称“学者”。
第六条:每一位教师的背后都要有一个“后援团”
教师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得依靠社会的力量来解惑,学商科,做营销,更要对接实践,有问题和课题,要有能力快速求助学家或行家,从事商科教学的专业教师,必须积累这方面的渠道和人脉关系。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工作精力分为三份:教学+科研+建脉。建立了行业人脉,即使你不在行业工作,也照样可以与行业互动,获得业界支持。但基础是:对行业要有感情,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并获得行业认可。学生也特别佩服对行业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教师。这需要多年的积累与沉淀,更需要自己不惜工夫、不计报酬、不辞辛劳的付出,只有在行业树立良好的口碑,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第七条:课前一张纸,课中一件事,课后一句话
这是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基本要求。课前要有一个“看板”,讲课也应该有一个“脚本”,这个脚本可以写在纸上,存在心中,但这个脚本的表演,是需要有一个顺序的,这就是看板。教师按照看板有逻辑有趣味地互动授课。这是一个教学设计的过程。做这样的设计,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会有所改进。课中得有新鲜事件、鲜活材料提供给学生,没有鲜活材料,满堂讲解书本内容,既没必要,也毫无吸引力。中老年教师,颜值降低,又倚老卖老,如果没有活材料,那就是老上加老的“老柴肉”,无人问津!课后可以让学生总结出一句话,但教师心中必须早就准备好一句话。如果这句话想不出来,就是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的讲授。
第八条:教书先得看书
且不说书中有什么,其实很多现实问题,早就在前人书中有所描述。作为一个“教书人”,首先应该养成“静心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要传递给每一位学生。阅读,既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修炼!如果教师自己都很少“看书”,怎么能要求学生去“看书”,当我们挖掘到书中的“宝物”,并将这些“宝物”分享给我们的学生,就会引导更多的学生跟着我们去“寻宝”。这就是教师读书的重要所在。先于学生读书,这是做教师的最基本修炼。
三、八条学规
大学四年,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规定动作,155学分,那真的是太奢侈了!大学四年,坚持以下八条“学规”,更有益于走向水草丰满的成功彼岸。
第一条:宽容与妥协的群体法则
大学前是为了考试而被动学习:进入大学是为了未来的工作与生活而主动学习。让“求知欲”燃烧起来,照亮前进的道路。求知是一个不断提问的过程,提问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度量。进入大学,“一個人的世界”变为“世界中的一个人”,这是一个从“个体”走向“群体”的过程,群体中的社交、沟通与互动,表现出人的内涵与视野,更修炼着人的教养,滋养着宽厚、宽容与妥协的心态。
第二条:底线、天线与地线相结合的个体法则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是一个诱惑的世界,这是一个梦想的世界,这是一个迷幻的世界!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因为人类总体上来说是被自己看不见的欲望控制着,如果一个人没有欲望,就会变得无畏无惧而十分强大!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一人的良心与道德,在金钱、利益、名誉面前,常常是十分脆弱的!大公无私、一心为公、公而忘私的人毕竟也是极少数,人其实都有私心,也许正是这些“私心”的集合,才创造了缤纷的世界!关键在于一一在追求私心与获取私利的过程中,大家都应该遵循“底线”与“天线”,这可以说是一一群体法则中的“个体法则”。底线有两条,应该平行,一条是社会规制的底线,另一条是个人自律的底线。两线平行的时候个人就能顺利发展,不平行的时候就会遇到挫折。有些人自持有才华、有能力、有金钱、有背景,把社会规制不放在眼里,甚至做出很幼稚的举动,最终不仅被世人耻笑,更使自己肠子悔青!“不与环境对抗,不与社会对抗,不与趋势对抗”,坚持“三不对抗”原则,能使自己趋利避害。天线是动力线,但如今与过去的动力来源有很大区别,过去的动力源泉来自组织,如今的动力源泉多样化了,每一个个体都具备了动力源的基本条件。如传统的火车只有车头有动力,而当下的高铁每节车厢都有动力装置,从单一的“组织动力”转变为多源的“个体动力”,使这个社会更有活力。地线又称避雷线,其原意是指用来将电流引入大地的导线。电气设备漏电时,电流通过地线进入大地。引用到学习、工作与生活,地线就是引流线与减压线,在欲望诱惑与规则约束的平衡中,每个人都必须找到并确立心理减压的渠道与方法,使自己的心理获得缓解宣泄,实现心理平衡与健康。没有任何禁忌是很可怕的,啥都敢挖,挖祖坟,挖冬虫,挖玉石,挖隐私,挖你祖宗十八代,有钱就挖,有利就挖!其实,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挖的!即使是在大数据时代,也应该保护“数据权利”,不该挖掘的数据不挖掘,不该提升的数据不提升,不该宣扬的数据不宣扬,不该展示的数据不展示。
第三条:认命求变的命运法则
改变不了的是过去和充满变数的未来构成了“命运”。命是父母给的,是过去,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但运势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并且大量事实也证明,连个人的性格也能够随着社会熔炉的磨练而进化与改变。所有改变的起因则是源于重新选择,“运”字从字面上来解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L”,是选择,二是“云”,上面是“二”,下面是“厶”,包含着“人我关系”,正确把握“人我关系”,便能做出适当的“选择”。有人说,一个人有两条命,一条是肉体之命,另一条是精神之命。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一个是表面上浑浑噩噩的你,一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躁动不已的灵魂。猫有九条命,人有六条命。一是“父母之命”,骨肉相连,亲亲为大,为了父母而努力,这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二是师长之命,人生的师长有很多,父母、老师、师傅、前辈、朋友都是我们的师长,即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是“爱人之命”,两个完全不同的生命不知道什么原因而偶然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更何况还在偶然的时候偶然地孕育了新的生命,使自己的生命偶然地得以延伸。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经过几十年的耦合渐渐地相互适应,直至完全默契,甚至融为一体,这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因为有了她或他,才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难道我们就不应该以自己的生命予以回报吗?四是“公众之命”,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为社会贡献点什么,才会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公众使自己有了价值。五是“意念之命”,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我思故我在。有逻辑地思考与表达对问题看法,是一种大学修炼。六是“财富之命”,朋友是最大的“财富”,所以,这是“财富之命”,因为朋友是“财富的象征”。但是,当朋友与事业发生矛盾的时候,当金钱与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你该选择什么?这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第四条:迎接四种“大考”
小时候总是很害怕考试,怕的是考不好要挨骂,长大了还是害怕考试,怕的是考不好会丢面子。人生有四种“大考”。第一种:学业考试。课堂学习,是考试最频繁的阶段,高考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苦学习最终用几天时间就决定了人的命运,成绩与志愿将决定人将进入哪个圈子。先填志愿后考试的方式,像“押大小”那样,真有点不可思议。但这种重要性只对一般人而言,对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来说,放弃学业也是获得成功的一条途径。有一种说法叫做:高学历做白领,低学历做老板,没学历做富豪。但愿这只是特定阶段的社会写照。第二种:职业考试。学业结束以后就要找工作,这是职业考试。几十年以前我们毕业的时候是工作分配,现在是就业竞争。分配就像投胎,一种投胎一个样。就业竞争就像推销自己,而且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为了就业的考试即使在就业以后还会有很多次,如职称考试、资格考试等等。第三种:职场考试。如果你是打工,就要接受老板与同事或下属的考试。这实际上是一种工作的考验。例如老板故意激怒你,故意放任你,故意挑剔你,故意贬损你,故意信任你,总之,你会接受很多虚假的信息。如果把这一切都当作是真的,你就完蛋,就会永远失去机会。耐力和忍耐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是老板,就要接受市场和用户的考试。特别困难的问题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是超难度的工作,其工作思路不可复制。这种考试可以叫做“考验”和“磨练”,是个性、心理、智慧、知识、经验、感悟、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第四种:生活考试。结婚是一次,结婚以后又会有多次。结婚这一次很重要,有人说,“婚”乃“见女人昏而结合”或“女人昏而结合”的意思。关键是结婚以后的考试。结婚以后,男女各自都会在自己的婚姻中发现问题,但是,有些人一发现问题就把它放大,然后相互激化,最后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对方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双方都应该有一定的自由度和自有空间。结婚以后的考试是否能够通过,这与自己的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有自己的生活觀,才不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坏了名声,毁了前程,害了自己,伤了朋友,苦了家人。考试是人生的一个站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每过一次关,就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
第五条:弹性与非弹性的选择
未来社会将分为两个阵形:一个是机器的世界,另一个是人的世界。在所有可以标准化、逻辑化、规律化的工作领域,人力都会被逐渐淘汰,千万不要与机器争岗位。另一方面,由于知识越来越容易获得,信息也越来越海量,决策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通过信息处理,解决弹性问题的能力,将成为任何职业的最核心能力。而处理应变问题的“弹性能力”,往往是基于“常识”“经历”“阅读”“数感”。没有常识即使在未来也很可怕!在中国,常识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科学常识:全世界都是这样,没有差别。如油锅起火不能用水灭火,雷雨天不能在大树底下躲雨,糖可以成为火箭的推进剂,但味精就不行,等等。第二类是社会常识: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社会结构复杂,历史文化悠久,很多地方与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一样,所以叫“中国特色”。如喜欢看热闹,喜欢吃,喜欢炫耀,喜欢无中生有,喜欢虚无缥缈,喜欢新概念,特别聪明,灵活应变,相互接济,相互攀比,等等。第三类是悖论常识:凡是坚持的都不一定是真正需要的,凡是不坚持的则又是必须的。如我们把某个人抬得很高,其实不是真的敬佩他,而是想把他高高举起,架空他,不让他参与“正事”!再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请你吃饭,你真的去了,他其实什么也没有准备,那只是“说说而已”。我们要懂得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隐喻”。还有一些常识是错误的,只有通过自己的经历或大量的阅读或实验才能真正揭示真相。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能够积累“经历”的机会。大学其实也就是一个经历,如果在大学就为了完成规定动作(155个学分,过去是168个学分),那你真的太奢侈了!学习任何专业,都要以培养扎实、优秀的基础能力为基本目标,使自己有良好的数感,能阅读,能思考,有逻辑,这是最基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信息处理能力,正是未来工作的核心技能。我们提倡“有心的阅读”,而不是“为了考试的阅读”,是培养自己思考力、分析力、判断力、逻辑力,总之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清晰而富有創意的表达出来的能力”。
第六条:持之以恒的专业修炼
选择了方向,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仅仅是一个基础性的选择,而不是关键的选择。学生进大学的时候没有选定方向与目标,是没有关系的。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学则无术!如果学生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持之以恒学习1万小时,就自然成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如果教师问学生:“你们除了听课,都在干啥?”学生也许会说:“老师,我可以不告诉你吗?!”我的回答是:“可以!但如果你们自己玩自己的,那就完蛋!如果你们知道行业人士在玩什么,跟着他们一起玩,那就有希望!除非你是特别的人才。”7是一个奇特的数字。七个1乘七个1的结果居然是1234567654321,7位于中间。这一数字规律,与中国先哲提出的“一变七,七变九”的论断完全一致!中国哲学家认为,自然万物遵循着“一、七、九、一”的循环变化规律,七居正中,具有协调与中和作用。可见,7是一个承上启下、稳中求进、继往开来、转折求变的数字。从自然界到人文世界再到商业领域,到处都是“7”的影子:天上有七星与七彩,地上有七洲与7迷,人有7窍,生物分7等,瓢虫有7点,每周有7天,开门有7事,战国有7雄,哈利有7部,丧葬有7祭,中国有“7仙女”,西方有“7个小矮人”,老虎机上有777幸运组合,ca sino里有21点,骰子面背点数相加也是2l,音乐有7个音阶,古有7言绝唱和7擒,人有7情,婚有7痒,记忆有7项之坎,算盘有7子,汽水有七喜,香烟有七星,便利有7-11,酒店有七天,电影有《七年》。在7年中,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一步步推动着人生的变化,正如涓涓溪流最终汇集成汪洋大海,很少有人能从源头看穿尽头,从量变预见质变,从现象洞察本质。实际上,做任何事情,如若要达到一定的专业程度,大约都需要经历7个年头,以每天5小时,每年300天计算,7年合计10500小时。如果一个人能在7年时间里劳而不怨地连续训练1万小时的话,即使情商智商逆商都很一般,也能修成正果。正如比尔-盖茨在成功之前也已经做了七年程序员,大部分店长从员工到店长的跨越经历了7年时间!大多数事物从量变到质变其实不符合通常所说的“二八法则”,而是符合“三七法则”。大学四年,计有35040小时,1万小时完成规定学业,拿到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1万小时用于睡觉,5000小时用于吃饭、体能锻炼与社交活动,最后还有1万小时是自由发挥时间!最关键的就是这最后的1万小时。实际上,以155个学分计算,课堂教学时间不到2000小时,加上社会实践活动课时,合计也不过30O 0小时,现在再追加7000小时用于预习、复习、阅读、接触社会实践、做课业、讨论交流的时间,合计1万小时,就可以把功课学得比老师还要专业!除规定学业与睡觉、吃饭、体能与社交活动以后的最后1万小时,是最最宝贵的1万小时,因为任何一门技艺或专业,通过1万小时的训练,你就能够成为专业人士,如果说有入门级、入定级、入道级、入化级四级的话,应该处于入定级。但为什么有些人在家做了一辈子莱还没能成为“大厨”?那是因为没有投入足够的热情、专心与精力,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做一项技能与事业来训练和磨练。2016年7月4日凌晨三点,冰岛队2:5落败。对此,老马价值观(马尚田)是这样评价的:“当比赛结束,在细雨当中,赛场上,那些冰岛队员排起整齐的队伍,向球迷致意;看台上,那些冰岛球迷挥舞着整齐一致的手势,向球员致敬,场面让人动容”。一个人口不过30万的冰天雪地的弹丸小国,一个由手球运动员、导演、学霸、牙医等“兼职球员”组成的足球队,居然创造了进入欧洲杯八强的神话。老马将冰岛队爆红的原因归结为教练、场馆、校园足球三点,冰岛平均每15个人中就有1个注册球员,政府连续15年每年建造约20个免费足球场,每100个适龄男青年就能分到一个足球教练。在这三条原因的背后是一种全国上下专注于足球事业的“冰岛精神”。据说冰岛的“工匠精神”源于冰岛人钓鱼的专注精神,海面上哪怕有细微的波动就能察觉出海面下鱼儿的动静,那是特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冰岛精神”!要成为专业人士,不仅需要有这样一种环境磨练,更需要有一种专注于事业本质的坚信、坚毅、坚韧、坚强与坚持,五坚合一,才能坚不可摧。
第七条:从最简单最常用的技能起步
不攀高,不枝蔓,脚踏实地,盈科而进,这是最基本的专业精神。在大学教学的水平没有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基础素质没有显著提升,大学氛围没有显著改善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却在不断提升。这种人为拔高大学生素质要求的做法,与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来自企业的声音:大学生就业,不一定人人都能在踏入社会第一步时找到完全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在任何岗位上都会有极大的收获,关键在于自己的眼能看到什么,耳能听到什么,心能接受什么。责任心、情商是很多企业看重的,因为我们遇到太多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或遇到难题困难、或心中好高骛远,满是一种“横竖横,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的态度。人生若只是留给别人麻烦,而不是自己努力思考着去解决麻烦,那会让很多用人单位对他/她望而却步。有企业说:从这几年我们招聘进来的大学生来看,office的基本操作技能大多数比较差,大多比不上我们在岗的年轻员工,这部分技巧是完全可以在学校里学的,没必要等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再来补。另外就是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眼高手低是现在的大学生的通病,我不知道学校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恐怕很难。还有,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没有相容性,自我意识太强,怎么样培养学生融入团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包容心,这是学校要面对的巨大挑战。有一位毕业后直接应聘进入大型连锁公司的大学生,经过培训后在大卖场工作了两年,最后还是离开公司,现在还在澳洲读书。我们通过网络问了她两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进连锁企业,最缺的是什么?大学培养商业人才应抓哪些重点?她回答就四个字:耐心、关心。接着解释说:“大学生应该耐心:企业应该多关心。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是毕业生的普遍心态。”企业要求的最基本的素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认为可以在实践中培养的技能却被高度重视。如何才能“用以致学”?是技能说的多了,还是素质说得少了?對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高,培养出来的人越是不能为企业所用,这是大学生素质教学的悖论。大学期望把学生培养成为“管理者”甚至“管理精英”,这是长期需求;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首先看到的是入职时候的基本素养。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可以把学生的前程描绘得越来越美好,让学生整天在虚无中“做梦”,但当他们从梦境中醒来走入现实世界,发现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对他们来说却很残酷。于是,放弃梦想,进入了游戏世界。实际上,企业把大学生视为“被管理者”,要他们“基层起步,小事做起”,“立足长远,不只顾眼前”。两者的立足点存在很大差异。大学忽视了一个基本常识:岗位或职业要求,与该岗位或职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客观上是不一样的。这一点,用人单位有心理准备,大学生还需要经过培养才能有担当。如果大学直接把行业要求或岗位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实际上是舍本求末。
第八条:乐商决定赚钱能力与生活质量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比“智商”更重要的是“隋商”与“逆商”。但最近国外研究发现:一个人少年时的乐观水平越高,长大了就越会赚钱,这意味着乐观也是一种力量,具有超越智商、情商、逆商的功能。其实,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早就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论语-雍也》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知晓)是第一境界,好(喜欢)为第二境界,乐(乐意)为最高境界。可见,乐商也是一种生产力。但是,怎么才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乐起来”呢?到底谁在关注大学生的“乐”?怎么才能让大学生“耳顺”、“眼顺”、“心顺”?有商学院最近规划引进商铺,其中一家便利店与“全家”非常相似,这样的店能在校园开出来,给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我对部分在校大学生做过一项调查,有不少学生对校内安装过多的监控器很反感,觉得很压抑。更有大学与学生签订“自杀协议”。大学的这些所作所为,能使学生乐起来吗?家乐福中国区副总裁、人力资源总监孟芝云坦言:“能力是可以是培养的,知识也是可以培养的。但个性更重要,找自己配对的行业,这是非常重要的”。可见,自我认知、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情商素养的完善,是大学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让求知欲、求新欲、探索欲、尝试欲鼓起前行的风帆,让学生充满激情,这才是一切动力的源泉。
所思决定所言,所言决定所行,所行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需要结构性思维以及良好的习惯。
四、结论
教师应该做到应用型研究、实践型教学与专家型服务三结合。应用型研究针对特定的行业,每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行业专长”,他们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重点研究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解决行业发展的困惑问题,探索行业发展的趋势。从事“实践型教学”的教师,应该各有侧重地掌握操作层面、营运层面或组织层面的实践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大学应该把教师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服务学校纳入考评范围。
专业计划、能力规划、知识体系似乎设计得很完美,但问题在于学生不愿学,一切都徒劳。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他们喜欢学的。虽然这样做不见得有完整的体系,但只要有兴趣,自己会去完善。
“知识”是“初速度”,“学习方法”才是“加速度”。因此,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话似乎很有道理,但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某些领域的兴趣与基本技能,以后的发展则靠他们自己的造化了,这就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的道理。
中国有那么多高教研究机构,不可能没有对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进行研究,主要是缺乏综合,从而形成一种力量,以推动高教体制的改革,但最关键的也许是因为存在一种更强大的力量,阻碍了高教研究综合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勇,上海人,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流通经济与零售营运管理。
池丽华,福建人,上海商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