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照令

2019-09-20 08:57
回族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赵佶赵明诚宋徽宗

杨 逍

公元十一世纪初,群雄并立,天下太平,国际社会并无大事滋生,中原大地正处于北宋王朝最为繁荣的锦绣之时。至六十年代,“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的宋神宗赵顼登上皇位,成为北宋第六位皇帝,这位急于“富国强兵”的新皇上,甫一即位,就深感焦虑,一年后急召王安石进京,并于次年春天推行“熙宁变法”。这场浩浩荡荡的全民运动从公元1069年开始,至公元1085年随着宋神宗的去世而彻底破产,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四面危机的紧张局面,却也因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实际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致使北宋王朝从此出现裂隙,一蹶不振。最为著名的实权人物司马光因政见不和,被排挤出局十五年,《资治通鉴》这部皇皇巨著随之诞生,成为宋神宗一朝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文献遗产。

可惜的是,这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在为了重现“大唐盛世”的伟大梦想下,早早把自己累死在岗位上,年仅三十八岁,正是公元1085年。

此时,北宋王朝未来的文艺领军人物赵佶才刚满三岁,已经能背诵几首简单的唐诗了。

而另一位不久将惊世骇俗的文学女青年李清照才刚刚过了一岁生日,尚在其父李格非的搀扶下学习走路。

宋神宗死后,他九岁的儿子宋哲宗赵煦继位,由高太后垂帘听政,重新启用司马光等一帮老臣恢复旧制。尽管在高太后死后,宋哲宗力图扭转局势,再用新法,但终因牵制太多而不得不相互妥协。宋哲宗在位期间,也曾像他老爸一样胸怀抱负,重整朝纲,在军事上磨刀霍霍,发动河湟战役,完成了宋神宗的未竟之业,使嚣张跋扈的西夏再次蜷缩在了北方老巢。这时候,大宋霸业在经历了一番战天斗地的变革之后逐渐趋于安稳,天下又被一片祥和之光笼罩了起来。

倘若历史能像宋哲宗预期的那样光明,大宋的天空定然会有更加璀璨的一页,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却比他老爸更加短命。公元1100年的春节过后不久,年仅二十四岁的皇帝驾崩。重要的是,皇帝无子。

十八岁的赵佶对黄袍加身弄得很是惊慌尴尬,他犹疑地问:我们弟兄十四人,十个姐妹,六哥赵煦死了,不是还有十二位皇子吗,怎么着也轮不到我呀?要知道此时端王赵佶正要着手成立大宋国家画院,要当院长,给个皇帝做又有什么意思呢?可掌权的臣子们都觉得这位才华横溢的十一皇子是众位皇子中最优秀的,非他莫属。就这样,赵佶在极不情愿中放下了手中的画笔,端坐在了龙椅之上,受人朝拜,他的目光越过黑压压的人群,心想,好吧,既然轮到我当家,那就让文艺之花,开遍九州大地。

这一年,东京城染坊老板李寅的女儿已经长到了十岁,在京城汴梁矾楼学艺六年,已通晓琴棋书画,小有名气,人唤李师师。小女子长得清秀文静,内敛端庄,一颦一笑尽是大家闺秀的优雅。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眉目间的忧郁,也无人了解她凄惨的童年,她像一件精美的瓷器,一出场就能让整个世界安静。

而同在汴梁,却有一个来自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的问题少女,比小李师师的名气更大,被上流阶层以“非主流”“伤风败俗”等一些恶俗标签用来教化自家孩子,此人正是李清照。未及出阁的李清照在程朱理学的严密监控下我行我素,她去酒楼和男人们喝酒论诗,竟喝到“沉醉不知归路”,去赌坊豪赌竟通宵达旦。这个如男子一般豪爽霸气的女子,曾在章丘的大街上一出场就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在那些被理教束缚得严不透风的世俗观念里,李清照几乎比青楼的妓女更令人不耻。这不免让人想起金庸老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塑造的小黄蓉,对熟悉宋史的金庸来说,小黄蓉是不是现实版的李清照,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绝对能在小黄蓉的身上找到当年李清照的影子。

然而,问题少女李清照却以逼人的霸气向世人宣告她的才华——大约十岁左右,她还喜欢荡秋千的时候,就随口吟出一首词来: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这一阕《点绛唇》的儿歌很快传唱于街坊,震惊章丘,羞得那些整日埋头苦吟的诗人们不敢出门。

文学挽救了李清照。

在宋朝,作词是一股流行文学,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一首好的歌词很快会被赋曲传唱,正经的诗人们时常以“捻断数根须”的悲壮之势,为一句好词熬掉了半个人生,但李清照却是张口即来,从不拖泥带水,她以本真入诗,以日常入诗,在文坛刮起了一阵“口语诗”的飓风,让宋词变得通俗浅显而又韵味无穷,开启了宋词“婉约柔美”的新面貌,对元杂曲的创作提供了可行性的经验和母本。

所以,当有人指责李清照不守妇道的时候,便有人跟着说:滚,你作一首人家那样的词来再骂人家。在这样的讨伐和维护下,李清照自然而然地成为当朝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奇女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李清照如此大的名气和才华,那个爱写字、爱画画、爱当木匠、爱踢球、爱写诗……的天子宋徽宗他知道吗?轻佻如前朝李煜,寻花问柳技术天下超一流的赵佶难道没有对李清照滋生爱慕之意吗?答案是肯定的,连那个在太学念书的学生娃赵明诚都仰慕李清照,更别说当朝的文艺领军人物赵佶了。

要命的是,赵佶迟了一步。这也不怪他,在他还是端王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正视过自己的人生,他和李清照一样,自负一身才华,除了和那个好得穿一条裤子的狗友王诜混迹于酒肆青楼,和那个地痞流氓高俅一起踢球,和一些不入流的文人画家聚会唱歌之外,他身边最不缺的就是女人,他玩过的女人比学生娃赵明诚吃过的盐都多,所以,他的眼睛是向上的,一个纨绔子弟,有权有钱有才华有女人,他纵使听说过李清照,也清高地自以为是:一个能写两句顺口溜的女子有什么好的,肯定是有才无德之辈嘛……文人相轻的箴言在赵佶身上应验了,而李清照,在趙明诚出现之前,她对男人还处于无感状态。

当然,赵明诚来了,这个天性懦弱的大学生也并没有激起李清照的爱情之火。不然,以李清照的个性,在未出阁之前,定然会有无数奇绝的爱情词流传于世。但在门当户对、父母之命下,敦厚温顺有学养的赵明诚还是博得了李清照的一丝好感。他爱她,这就够了。

这时,那首后人张口必提的《如梦令》划破夜空问世,震惊了北宋文坛,“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端王赵佶从午睡中慵懒醒来,接过王诜带来的手抄版,读完,字字入心,拍案叫绝,急命王诜设法见一见李清照。

那是当朝文学最好的年代。从正面来看,对文艺十分虔诚的赵佶,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政策,他对文艺人才的提携和鼓励,当真是前无古人。如果说他后来实在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德艺双馨、胸怀天下的“文联主席”身份却不得不让我们敬佩之至。

那年冬天,王诜在赵佶的授意下,于端王府举办了一场读雪赏梅的文艺年会,主要邀请京城颇有名气的文艺青年参加,李清照作为该年会的重要嘉宾受到邀请。这种由王爷举办的文艺聚会,受邀者自然荣耀无比,很多人挤破了头想去端王府,可不受体制约束的李清照在接到请柬时心里却犯了嘀咕,她实在是受不了王府苛严的礼仪。自由散漫惯了的女子突然要让她装淑女,她一万个不情愿。还有,在李清照眼里,赵佶就是个花花公子,凭着有几个臭钱就要钻进文艺的圈子,她从心里就瞧不起他。结果当然令赵佶大为失望,李清照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端王府的宴会回绝了。赵佶问王诜:人呢?王诜说:那娘们和赵明诚打得一团火热,要结婚了。端王的脸色一下子就凝重了,仿佛被人戴了绿帽子。王诜一看不妙,便又在端王身边添油加醋地说了一些李清照的坏话,不外乎她不检点,不温柔,长得丑,脾气不好等等。好在赵佶并不是个记仇的人,对待女人还算宽容,心想,人家不待见我,我又何必自讨没趣呢,心下一横,便将李清照从他的朋友圈里抹去了。两人再无交集。

李清照并没有影响赵佶的人生,而那个叫赵佶的宋徽宗却严重影响了李清照的命运,让这个天性豁达无忧无虑的女子和大宋的国运一样陷进了无尽的凄惨之中。当然,跟着宋徽宗一起受苦受难的还有大宋千千万万的百姓。

都是文艺惹的祸。

十八岁的李清照如愿嫁给了比他大三岁的赵明诚,而且很快就爱上了这个温顺但很有情趣的傻小子。赵明诚的老爸是赵挺之,刚刚升迁为右丞相,很受徽宗皇帝赏识。这时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当年还是端王的赵佶在听说李清照要和赵明诚结婚的消息时,也许还有忌惮赵挺之这一方面的因素,才放弃了李清照,但不管怎么说,正是赵佶与李清照互无交集,才成就了李清照别开生面的人生。赵明诚喜欢钻研金石考古,他和大宋朝所有的文艺青年一样,聪明好学,温文尔雅却又喜欢坐在自家的阳台上看花开花落,浪漫主义情结使得他从不忧国忧民。除了自己的小圈子,他几乎不怎么关心江山社稷,而年轻的李清照也恰好以她满腹的才华为赵明诚营造了一条温柔巷,他们在理想的天堂里作诗饮酒,思念求爱。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醉花阴》正是小夫妻打情骂俏的最佳见证。起初几年,赵明诚还在太学上学,不久又去帘外做官,李清照独守空房,便作词一首寄给赵明诚表达相思之苦;赵明诚阅览再三,也想写一首回寄李清照,于是闭门谢客三日,抓破了头皮,写了五十阙,把自己写糊涂了,找不出哪一首更好,便找好友陆德夫挑选,结果一首也没中意。

在这样的悠闲时光里,宋徽宗赵佶一心扑在国家文艺复兴和个人艺术创作的大业上,对国事了无牵挂。翰林宣和画院如愿成立,绘画成为北宋科举的重要学科,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风靡全国,画师们绞尽脑汁献画以博取功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成为那个时代无人能及的辉煌成就。对了,宋徽宗还喜欢别人叫他赵老师,那个十八岁就画出了《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就是因为得到了赵老师的栽培才有了如此造诣。

当然,在文艺之外,赵老师还喜欢女人,尤其是才艺双绝的女人一个也不放过。他说,唯有女人才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这一点受到了后代艺术家的推崇,成为艺术家放浪人生的理由和母版。当然,混在女人堆里搞艺术并不是赵老师首创,在公元十一世纪的大宋朝,这种风气早已是上流才子引以为豪的人生标尺,以婉约派词人柳永为代表的文艺家们早就做得很是彻底。从这种土壤来看,李清照貌似非主流的生活习惯其实也是对男同行们的模仿,只因她是女人就另当别论了。但作为皇帝的赵老师也混迹于烟花巷里,就把整个大宋带坏了。

李师师的出现让赵老师保持了多年的爱好,发挥到了极致。赵老师在心里对李清照发狠:除了你,朕还有师师,她比你更好。无疑,李师师成功将赵老师从对李清照那缥缈幽深的单相思中解救了出来。

李师师尚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被音乐界德高望重的老词人张先一捧而红,创作新词牌《师师令》昭告天下,后来又有爷爷辈的音乐家(词人)晏几道作《生查子》一首形容李师师: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经过名人推介,再加之自身努力,李师师很快就名动京师,成为北宋演艺圈的花魁。自此八方签约,绯闻不断,先是和苏轼的妹夫秦少游交好,后来又和周邦彦上演艳照门。彼时,我们风流倜傥的赵佶老师正为要不要会一会李师师而纠结不已。一个大国皇帝,要会见一个青楼艺人,这也不是想干就能干的事,但聪明如赵老师,办法总会有的,皇帝从皇宫挖了一条暗道直通青楼,这事就成了。

在宋徽宗和李师师如胶似漆的那些年里,李清照随赵明诚去了青州,那是公元1107年,李清照结婚五年,正是二十三岁妙龄,宋徽宗二十五岁,李师师刚刚十七。

历史真是巧合,如果要硬扯,就像是李清照生了宋徽宗的悶气,离开了京城。但李清照夫妇却果真是因为宋徽宗才避难青州。那几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和蔡京斗得死去活来,最终败得一塌糊涂,被革职查办,不久抑郁而病。赵家遭受牵连,赵明诚也被捕入狱,虽然保住了脑袋,却丢了官职,只好举家去青州找外公避难。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青州,李清照夫妇二人生活自是清贫,但因着家底厚实又有亲友周济,倒也并不艰苦,反而因为远离政坛,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两人致力于金石研究,赵明诚得以创作完成《金石录》,李清照为该书作《金石录后序》一篇,对他们在青州的生活做了全面记录。其时,李清照自比陶渊明,取其诗《归去来兮辞》题目将书房命名“归来堂”,又取“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来映照自己的闲适生活,自号易安居士。

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赵明诚被朝廷重新启用,任莱州太守,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李清照与丈夫分别四年之后,赴莱州团聚。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赵明诚改任淄州太守,李清照同往。在此期间,李清照一直不育,两人感情开始疏淡,李清照的心情和大宋的国运一样陷入了低谷,少有词作,且都带有怨妇情结。

有人说,在他们分居的那些年里,赵明诚因为李清照不能生育,便开始蓄养女人,这事让李清照醋意大发。但在大宋朝,纳妾养女人本是男人的特权,无可厚非,但对于脱离了伦理纲常的李清照来说,她觉得自己应该是赵明诚唯一的女人,别人休想插足。当然,这都是闲话。但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即使赵明诚为了子嗣睡了几个女人,却仍然没有一个女人为他生下一男半女,这一点也许可以隐约证明,不是李清照无能,而是赵明诚无奈。这对赵明诚而言固然可惜,但对李清照来说,却为她晚年的凄惨打下了埋伏,也是伟大的词人一生的悲哀所在。

自靖康以来,大宋四面楚歌,民不聊生,起义军迭起。而国外形势更是恶劣,北边的大辽,西北的大夏,东北的大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你来我往,一点一点将大宋的精力消耗殆尽。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军南下攻宋,宋徽宗自觉无力回天,于十二月二十三日宣布退位,由长子赵桓即皇帝位,称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八月和十一月,金兵两次南下,攻破汴京,宋徽宗才從他的艺术家美梦中惊醒,至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入城,大宋覆亡,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宫三千佳丽悉数被金人虏获。

辉煌的艺术解救不了山河破碎,宋徽宗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屈辱生涯,时年四十五岁。

这一年,名响天下的演艺界明星李师师突然失踪,退出了历史舞台,金人派出数队密探查访,均无下落。

这一年,李清照四十三岁,随着大宋王朝重心的南迁,伟大的词人也开始了流亡生涯。

赵明诚自南宋开国,官位不断变动,再加之他生性懦弱,并无乱世之勇,李清照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在颠沛流离中委曲求全。这时候她写下了许多豪迈悲愤的经典佳作,以此来表达山河破碎的凄苦和自己的愤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夏日绝句》正是为批评赵明诚所作。金兵入侵后,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不久又接到新的调令,但在他当走未走之时,建康城内属下叛乱,赵明诚不但不立刻平叛,反而害怕因平叛引起对自己不利的后果,便在深夜用绳子从城墙上爬下来逃走,令李清照深感羞耻。赵明诚的这一做法与当时只思逃窜的大宋朝廷一样令大宋百姓心寒,李清照作诗暗讽,但尽管如此,乱世之中,李清照依然深爱着赵明诚。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故,李清照伤心欲绝。为了生存和守护他们一生珍藏的古玩精品,她只得追随着朝廷的退败而去,一路历尽坎坷,藏品也所剩无多。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月,宋高宗到达杭州,四十八岁的李清照也从越州迁到杭州,日子才和大宋的国势一样逐渐安稳下来。

一个人的日子,孤苦自是难免,再加之身无外物,两袖空空,李清照的词作风格陡转,一下子变得凄惨悲凉,《声声慢》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尤其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她的悲苦一语道尽。

李清照别无所求,本打算勘校赵明诚遗作《金石录》安度晚年,却不想受到渣男张汝舟的热烈追求,四十九岁时因失察再婚。大宋地理学家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说她:“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张汝舟贪图李清照钱财,追求到手后,却发现这个只会作诗饮酒的老妇人一穷二白,便日日拳脚相加,李清照遭遇了一生难以承受的屈辱,与那个被困北国的赵佶身境如出一辙。

李清照为了摆脱张汝舟,状告其之前科举考试作弊,按照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仍须徒刑二年。李清照此举虽解除了与张汝舟的婚姻关系,却也因此要遭受牢狱之灾,后在友人綦崇礼的帮助下,免遭刑苦。但出狱后,李清照心灰意冷,独自一人凄惨度日,除了饮酒深居,极少作诗,几无作品,与南宋底层普通的孤寡老人境况无异。她的人生似乎就停留在了五十岁,像极了当年突然在世人的眼中消失了的明星李师师。

公元1135年四月,被金人囚禁九年之久的宋徽宗终因不堪折磨,在五国城死去,享年五十四岁。

二十年后,公元1155年,李清照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一岁。而这二十年,几乎形同虚在,她的灵魂早已在很久之前,随着李师师的失踪消解大半。再后来又随着宋徽宗的死去而飘散了,仅仅是另一个名叫李清照的老妇人苟活人间。这一个她,连伟大的词人自己都觉得陌生怪诞,以至于后来的学者对李清照真正的死亡时间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明确的证据。正如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一书中说的那样:“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可悲。

等尘埃落尽,我们讶然发现,赵佶、李清照、李师师三个大宋王朝的八零后才子,其实殊途同归,繁华落幕,自有悲凉在后。他们扛得起大宋的艺术大旗,却把握不了自己被尘世捉弄的悲惨命运,而他们的艺术人生,正好可以诠释北宋王朝的兴衰走向。他们的人生悲喜与北宋的国运同病相怜。

杨逍,本名杨来江,1981年生,甘肃张家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创作与评论》《青年作家》《文学界》《飞天》《西部》等刊物发表小说一百余万字。多篇作品被《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刊转载并入选若干选本。获首届山东文学奖、第二届林语堂散文奖、第五届黄河文学奖、第十一届滇池文学提名奖、第二届红豆文学奖、第二届麦积山文艺奖、第二十六届梁斌文学奖、第九届华语原创文学奖等奖项。出版小说集《天黑请回家》等四部。

猜你喜欢
赵佶赵明诚宋徽宗
宋徽宗:“天下第一”还是“斜杠青年”
《瑞鹤图》传说
《清明上河图》:皇帝的小礼物
《清明上河图》:皇帝的小礼物
《瑞鹤图》传说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婚姻的真相
李清照与赵明诚
李清照,错付了情爱与旧时光
皇帝的小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