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父子关系

2019-09-23 07:45屠若瑜
新作文·初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父子关系傅聪傅雷

屠若瑜

作者自画

我,一枚长相一般般、成绩也一般般的十四岁女孩,唯一的“特长”是吃着提拉米苏思考人生。本人最喜欢做的事是把脑子里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写成随笔,美其名曰“留作青春的纪念”。我也喜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古琴和书法。尽管对此都只是一知半解,但乐在其中。生活中的我,经常遇到一点小事就一惊一乍。在我的好姐妹眼中,我就是一个行为十分幼稚的“小智障”。

读完了《傅雷家书》,在我的心中,一种中国式父子关系逐渐形成。

什么是中国式父子关系?我认为,是父亲在细节中对儿子倾注关爱,儿子愿意向父亲分享琐事;是父亲在小事里为孩子指点人生;更是父亲在生活中为孩子做好标杆,儿子则朝着父亲的要求努力。

在细节中倾注关爱,不是下雨了为儿子送伞,不是天冷了让儿子多加衣服,而是让儿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感受到专属于父亲的那份温暖。

四月七日的书信中,傅雷特意提醒傅聪,“不要把俄文学习弄成‘突击式,要打好基础,贪多是没用的,反而会使你身心困顿,一空下来就昏昏欲睡”。以及九月四日的书信中,傅雷写道,“你的‘鬆字老写别字,记住:上面是一个‘髟,下面是一个‘松,读音是‘松字的读音,记了这点就不会写错了”。这些谆谆教诲的话语使我感到父亲对儿子独有的温情。

在八月一日的聪信摘录里,傅聪向傅雷徐徐道来的,尽是些日常生活和受到的赞许。在一句句略带骄傲的语言中,透露出满满的温馨,夹杂着一滴滴想念。

不同于《变形记》中暴戾的父亲对懦弱的儿子不断的打压,也不同于《追风筝的人》中性格强势的父亲对儿子爱看书的性格的失望。中国式父子关系,是在你来我往的书信中,牵出丝丝缕缕的关心,扯出细细长长的挂念。父亲会把属于他的那一份温暖渗透到儿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儿子,也会时不时在父亲耳朵边念叨些生活小事。

中国式父子关系还有一个特点是父亲在小事里为孩子指点人生,就是“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举一个我印象很深的例子:傅聪在国外受到朋友的帮助却少有向他们表达谢意,于是在1961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信中,傅雷先生专门写了一封长信告诫傅聪“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个道理,以小见大地把傅聪严厉教育了一番。并写道:“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把礼尚往来上升至人生大道的高度,除了中国的父亲,还会有谁有这么长远的目光呢?

在生活中,我父亲也总会对我说:“你知不知道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人的一生?你把这些细节做好了,会受益一辈子的……”

或许,在一点一滴中精雕細琢是中国父亲所独有的吧。

不仅如此,我觉得在傅雷和傅聪身上还体现出一种中国传统观念里的父子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从傅雷朋友的口中我们得知,傅雷是一个对自己比较严苛甚至是刻薄的人,经常会在细节上修炼自己的品德。虽然在《傅雷家书》中许多是教育傅聪的话,但他自己都做到了。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父为子纲,身为人父,就要有做父亲的样子,给孩子做个良好的标杆。我觉得傅雷在这点上,做得近乎于完美。

而从傅聪的信件及本人的口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傅聪对于父亲的尊重与敬爱,随着年龄在不断上升。越往后,傅聪写给傅雷的书信中,越是字字句句都带着一种敬意,更是把傅雷从前的教诲当作自己努力的目标。五月十八日聪信中,傅聪写到“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爸爸小时候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这是一个由不解到理解的成长过程。

从三纲五常这种传统的礼教来看,傅聪成年后做儿子做得十分到位——父亲说的话努力去做,父亲定的标准努力去达到。不过,从傅聪年少时因与傅雷有意见分歧而对傅雷产生不满,从而做出离家的举动,我们也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傅聪对傅雷不是封建思想中“卧冰求鲤”的愚孝,而是具有辩证思维的爱戴与认可,这点无疑是非常好的。

父亲在生活中为儿子做好标杆,儿子发自内心地朝着父亲的要求努力;父亲在小事里为儿子指点人生;是父亲在细节中对儿子倾注关爱,儿子为父亲细数生活琐事。“中国式父子关系”的风采在傅雷和傅聪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可能也是专属于中国的魅力吧。

(指导老师:李科良)

创作感悟

写作是什么?在我看来,写作是现实与虚幻的交汇,是由作者创造的世界。生活中,有些人和事可能只是一个丝毫不起眼的存在,但在作品的世界中,它就是主角,它就是“The King”。我觉得,写作并不需要太多死板的框架,随心而写,但要逻辑清晰。作品可以像一幅随意的画作,像一支即兴的舞蹈,像一趟说走就走的旅程。于我而言,写作的过程,是一种发现美和享受美的过程。我手画我心,我笔写我梦。

猜你喜欢
父子关系傅聪傅雷
孩子气,赤子心
傅雷的称赞
恐惧宴会的钢琴大师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钢琴天才傅聪:黑白键上有我的“终身”情人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管虎:一个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从《傅雷家书》看傅雷音乐教育思想
《李娃传》中的两点质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