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教融合园为载体的中职学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探索

2019-09-25 05:19张建云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

张建云

摘 要 面对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合作能力不强”“合作层次不深”“合作渠道不畅”等问题,搭建新的育人平台,创新育人体制,改革以往校企松散的合作模式是必由之路。基于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总目标,探究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对产教融合园进一步释义,提出对策建议,即搭建模块化治理框架,突破产教融合困境;探索新型育人模式,提高协同育人质量;创新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有效运转。

关键词 产教深度融合;产教融合园;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5-0062-05

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一脉相承,产教融合是当前产业深度转型下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科学务实的人才培养之举[1]。中职学校如何更好地打造生产与教育资源的对接与融通平台,如何建设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利益共同体[2],一直是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从2017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到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企业、产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部分职业院校通过创新办学体制,进一步实现产教融合。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合作能力不强、合作程度不深及合作渠道不畅等现实问题,实现与当地企业、产业发展资源完全对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对产教融合园进一步释义,也需要对中职学校自身的育人机制进行创新设计,更需要当地政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主导。

一、何为产教融合园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有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敏锐地捕捉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主动联系政府和企业,探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3]。但是对于中职学校来讲,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等阶段,产教融合园作为新型的育人平台,阐明其功能内涵非常重要。

(一)产教融合园不是校内实训基地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曾针对生产性实训基地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4]。这里第一次提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彼时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多建立在高职院校,直到2012年《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出台后,中职学校才开始有自己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校内生产实训基地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地点在校内;二是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三是运作企业化,具有“生产性”[5]。所以,从功能上看,校内实训基地只解决了学生“训”的问题,而产教融合园不仅要解决学生“训”的问题,更多的是要在“融”上下功夫,更关注的是对区域经济、对社会的服务能力。从学习的对象上来看,生产性实训基地只关注学生技能的培训,学习对象是职校学生,而产教融合园面临的学习主体并不仅仅是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还有中小学的学生、教师、企业师傅以及社会其他人员。换句话说,校内实训基地只是产教融合园的一个功能单元,两者并非同一个概念。

(二)产教融合园不是企业孵化园

企业孵化园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伴随新技术产业革命发展起来的,又叫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是一种资源能力的集合。这种资源能力的集合能够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经营场所、各种中介服务、融资服务、创业培养与咨询服务等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他们将发明成果推入市场,同时也可以帮助新兴的小企业迅速成长,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6],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孵化园是通过对学生和中小型企业的孵化,来服务区域发展的。产教融合园也有对企业的孵化功能,但是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这是产教融合园与企业孵化园最本质的不同。产教融合园以企业项目为依托,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孵化,同时以创业一条街为平台,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主要针对的是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孵化,对中小型企业孵化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学生。

(三)产教融合园内涵释义

产教融合园不是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或者孵化基地,而是一种资源能力的集合体。其不仅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概念,而是有形园区和虚拟园区结合,是职业院校利用校区空间资源和区位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在校内合作共建的产教融合平台。

以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建设的产教融合园为例,该园是在宜兴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以宜兴市职业院校或职教集团的创新资源为主要依托,整合职教以及各方资源,由宜兴中专全权规划、管理、建设,向宜兴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开放,促进宜兴市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型平台。如图1所示,产教融合园以“四大功能区”为基本活动单元,集学生技能实践、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企业项目开发、学生创新创业、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社会培训服务“六位一体”。“四大功能区”包括生产区、科技创新区、创业一条街、综合服务区。其中,生产区主要承担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任务,同时作为师生实习实践基地,承担师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科技创新区主要承担创新创业基地技术研发和知识创新的任务,由相关实验室、测试室和专业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组成;创业一条街主要针对学生创业项目,包括店面房、优秀创业成果展示区、电商等培训中心。综合服务区则主要包括社会职业培训中心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平台。四大功能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实现教學与生产一体、教师与行业师傅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作业与项目一体、职业体验与招生活动一体、社会培训与区域发展一体,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资源自然衔接,最终使学校、学生、教师、企业、社会五方受益。

二、为何建产教融合园

无论是生产实训基地的发展还是企业孵化基地的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职业院校已认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并且试图以此作为学校的特色之处和创新之举。然而,目前职业院校开展的产教融合,尤其是中职学校的产教融合普遍存在着合作能力不强、合作层次不高、合作渠道不畅的问题,这也是产教融合园建设的必要性所在。

(一)合作能力不强

校企合作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中职学校服务能力不强,很难使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成果得到转化。中职学校由于教师自身技能水平有限及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再加上学生长期只处在流水线上训练,很少接触企业有技术含量的项目,学校自身服务企业的能力明显不足,很难从真正意义上与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深层次合作。从企业的意愿角度看,企业愿意与学校展开深层次的合作,但是由于中职学校服务能力不强,再加上实习生流动性大,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得不到保障,企业只能自己解决原本与中职学校合作的问题,一边要承担因实习任务而造成的利益损耗,一边还要独自承担技术研发和项目设计的任务,企业的积极性严重受到挫伤。

(二)合作层次不高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7]。这意味着中职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中职学校还只是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载体,与企业合作倾向于顶岗实习或者工学交替环节,只局限在流水线工作或者低层次的岗位实习,缺乏高层次、紧密型的合作项目。正因如此,中职学校和企业合作的随意性较大,在有合适项目的情况下,学校出“免费劳动力”,企业出“生产流水线”,没有项目就“各自发展”,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解决用工需求上,缺少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构建的校企共同的人才培養机制,产教融合处于一种松散随意的状态。另外,大多数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多年,但产生的教育教学成果少之又少,这与合作层次不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三)合作渠道不畅

合作渠道不畅通,最主要的原因是校企双方的利益未达到统一。目前中职学校与企业产教融合的渠道仅局限在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渠道,有些小微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最初目的也只是为了自身利益,学校与其缺乏顺畅的交流平台,导致学校的育人需求企业不了解,企业的利益需要学校不明白。结果就是,当学校发现合作企业并没有“教育情怀”时,很难单方面解除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导致“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尴尬局面。

三、如何建产教融合园

面对校企合作“层次不高”“能力不强”和“渠道不畅”的难题,产教融合园作为产业与教育两种不同系统形态的结合点,更需要在“融”上下功夫,而“融”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协同育人,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政府引导、行业协同、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多方联动的新型合作化人才培养方式[8]。但产教融合园作为新的载体,协同育人的对象不仅是局限于职业院校学生,而是扩大到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员,是一种全新的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一)搭建模块化治理框架突破产教融合困境

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共管共享,按照产教融合园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确定“产教融合园公司——产教融合园办公室——领导小组”三级管理架构,方便学校与企业对产教融合园进行管理。把产教融合园按照大型公司模式运行,产教融合园的项目启动设立专项经费和专项发票,方便管理。产教融合园办公室主要负责创新园区内的建设与日常管理及考核等工作,协调各系部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运行。学校的二级学院和企业的内设机构进行对接,形成四大功能区,分为生产区、科技创新区、创业一条街和综合服务区,每个功能区由一个领导小组独立管理。发挥校企双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引进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训室和企业开发项目,最终达到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技能技术人才的目标。

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在于先有“产”后有“教”,无论是对学校师生的培育还是对社会的服务,都必须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才有可能出现“教”的效益,这是产教融合园建设的意义所在。第一,对“合作能力不强”的突破。产教双方合作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院校的教师水平,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完善产教融合教师队伍,打通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双向融通渠道,提高产教融合的合作能力。第二,对“合作层次不高”的突破。产教融合园的建设是以肯定双方利益为出发点的,在此出发点下,除了有最基本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模块外,还有企业项目的设计与课程开发、职业体验等深层次的合作模块,能够很好的探寻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和激励点。第三,“对合作渠道不畅”的突破。产教融合园中的企业和学校是一种契约关系,企业的利益需求和学校的育人需求是精确匹配的,通过四大功能区的建设,打通产教融合渠道。

(二)探索新型育人模式,提高协同育人质量

产教融合园模块化治理框架的构建,优化了产教融合园管理,促进产教融合园的主体——学校与企业,能够进一步从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入手,构建“学赛融合体”新型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学”——项目化教学与实践。产教融合园以园中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教师工作室为平台,打破原有的中职学校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局限性,通过产教融合办公室,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园中,达到项目与教学为一体、产品与作品为一体的目的。

“赛”——技能竞赛。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背景,以学校参加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为梯队,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获奖选手和培育获奖选手的教师也可以承接更多的企业项目,发挥应有的技能水平。

“研”——课题研究与专业建设。通过产教融合园对接企业项目,教师可以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和专业建设,在实践中激发教师项目研究的潜能,提高中职教师的科研能力。

“培”——教师培养与社会培训。中职教师大多是刚出校门就进入学校,实践能力不足,通过与学生真实项目的实践学习和申报课题的理论学习,可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另外,产教融合园的另一大育人模块就是对社会人员的培训,学校开发优势专业,通过对退伍军人、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等社会人员培训,扩大产教融合的受益群体。

“体”——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是产教融合园的另一特色功能模块,其主要是通过与中小学合作,把职业体验活动做成活页式菜单供中小学生选择,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职业意识,激发职业兴趣;对于学校而言,职业体验活动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三)创新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有效运转

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利用学校资源,通过引企入校、自建教师工作室等方式,政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园,搭建教师发展、学生培养、师生创业、职业体验和社会服务发展平台。围绕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主线,建构了四大运行机制。

1.多主体入园运行机制

学生进入园区。根据园区六大功能模块,结合学生的技能专长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某一功能模块,由企业师傅或者本校教师指导,把学生作业与企业项目结合,使企业的岗位需求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融合,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企业引入园区。在产教融合园运行初期,选择与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规划符合的企业,秉持“宁缺毋滥”与“一专业一企业”的原则,对引入的企业设置门槛,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在短时间形成园区的经营规模和产教深度融合的社会效益。

教师选入园区。产教融合园的建设使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及技术的研发者,但并不是对所有教师开放,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人业绩以及专业水平,择优录取,三年为一任期,引导教师积极开展项目研发和社会服务,主动服务企业。

企业师傅请入。产教融合园区聘请的专家不同于以往的客座教授,而是以园区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育中,把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及个人实践经验融入到产教融合园建设中,使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管理方面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建立起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项目结合的育人模式。

社会人员招入。根据下岗工人、农民工及退伍军人的职业选择倾向,把他们招入到园区进行职业培训,园区提供相关课程和培训师资,提高其再就业能力。

中小学生加入。职业体验活动供中小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平台定期为中小学生开放,树立中小学生职业意识。

2.资源整合契约机制

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在产教融合园内提供办公室、生产实训室、科研创新室等,并在水电费、场地租赁等基本生产生活保障上有很大优惠;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必要的耗材及实训所需要的工位和有资质的企业专家,共同运行生产实践及项目研发等活动。园区内校企双方活动均以契约的形式加以约束,确保正常活动的开展。

3.模块化考核机制

逐年对入园的教师工作室和企业进行模块化考核。园区内某个项目活动可能会产生两种以上的功能效应,园区只对活动项目最主要的功能模块进行整体、客观地考核,产生的其他功能效应用作附加参考。

4.积分制激励淘汰机制

园区根据合作双方不同的合作方式实行积分制,根据开展的项目活动产生的功能模块化考核,考核的总分在不同区间内会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房租收入返还、实习补贴和培训补贴上的资金奖励,积分末位的实行淘汰制。

宜兴中等专业学校的产教融合园于2019年3月落成,正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一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宜兴市政府正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管理条例,比如水电费的收费标准和人才奖励标准等,这些政策必须要兼顾到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利益,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磋商论证;二是盡管学校制定了产教融合园的治理框架与机制,但是对学校引进的企业姓“教”还是姓“产”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斟酌,因为这关系到学校对产教融合园内部管理机制的问题,更涉及到学校对学生培养平台的设计问题。因此,产教融合园作为新型的职业学校育人平台,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县级市政府的保障支持、当地企业的积极参与和职业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精准定位,也只有多方合力,才有可能把产教融合园打造成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育人模式,才有可能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树立新的标杆。

参 考 文 献

[1]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2]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9):81-86.

[3]刘桓,陈福明,程艳红.基于产教园的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52-57+62.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5]林小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5(22):52-56.

[6]王秀玉,刘允华,耿娟.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中孵化园模式价值探讨[J].职教论坛,2013(23):13-15.

[7]孟雅杰.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成人教育,2017(9):85-87.

[8]周大鹏.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8(3):105-108.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
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的探索
高职院校家校合作育人探索研究
学术型新媒体育人机制浅议
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网络信息环境下高职院校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探究
浅谈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先决条件
组织系统优化设计:辅导员育人机制构建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