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9-09-26 12:38胡婉萱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胡婉萱

摘要:当代大学生可谓是时代的骄子、国之栋梁,承载着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后备军。根据权威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所以如何顺应社会的趋势,科学定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标,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剖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据此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渊源及由来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提出,它席卷了西方心理学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提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座新的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从事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新兴科学。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侧重于心理的美好方向,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用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与其说心理学是修补人内心的空虚,不如说是帮助人们建设一个健康的心态,因而心理学应针对普遍人,也就是正常人,而不是小部分心理存在问题的人。简而言之,积极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

根据目前国际研究水平来说,心理体验主要包括幸福感测试、行为变化检测等。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国际上已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早已进入了深入研究阶段,但仍然有很多方面还等着人类去探索。尤其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还有待开拓。两个世纪以来,心理似乎已经成为负面、抑郁的代名词,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的转换,是很多心理学家内心的声音。心理学研究来自于实践,在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时,心理学家应注重人的心理状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虽然心理学家想实现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之间的转换,但并不是说它们之间就是对立的。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使原来具有极端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加完整、更加平衡。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追求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研究心理学的最终目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标准

当代大学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群体不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发育阶段的黄金时期,接受着高等教育的他们不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还有着个人的远大理想与美好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严峻的市场形势,导致一直处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心理差异。由于周围环境的不断施压,很多大学生在语言沟通与人际关系构建上的表达能力急剧下降,处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这极易让他们产生个性化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逐渐恶化,导致大学生经常幻想,内心比较恐惧、紧张,甚至抑郁。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高校学生抑郁自杀就是典型范例。结合教学经验,笔者总结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适应高校环境和群居生活模式

在突然離开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后,高校新生不仅需要独自融入陌生人的圈子,还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他们时常会感到孤独、心理落差很大。不仅如此,学习环境、教育方式的改变也是推动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催化剂,从高中时期的应试教育转换到自主学习的大学生活,没有了教师耳提面命的叮嘱,很多大学生都会感到不习惯,尤其是缺少自制力的大学生,他们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我督促与自我约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导致成绩不理想,产生心理负担。除此之外,由于管理环境发生了改变,课外时间与日常管理权都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上,这让他们失去了归属感,感到异常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

2.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在大学教育中,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人际交往也是考验新生的一大难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品格,还有利于学生走出“象牙塔”。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都不理想,具体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现在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千依百顺、哄着长大的,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误会、摩擦;第二,很多新生初来学校时,充满了热情,待人处事充满了活力,但一段时间过去后,他们如同改头换脸般,不仅不那么热情了,反而非常冷漠、孤僻,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这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在与他人沟通时,容易把沟通对象理想化,在屡次发现沟通效果与自己所想不一致时,就会陷入自我怀疑,从而回避现实,将自己封闭起来。长此以往,他们容易出现多疑、焦虑等心理,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严峻的就业形势施压

与过去的“国宝大学生”不同,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有所下降,很多大学生没有认真了解市场就业形势,盲目地选择自己不了解的行业,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频繁的面试失败,没有快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等原因,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了落差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积极心理学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意识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重视人的积极面。在高校教育中,任课教师或者班主任可以传播乐观美好的事物,为大学生打造一张理想型蓝图。另外,除了关注大学生的成绩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品格,鼓励大学生发展个人爱好。在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变得孤僻、不善交际,原因是他们有着很大的落差感。在中学时期,他们可能是众人眼中的明星,可来到大学后,他们发现自己只是茫茫众人中最普通的存在,强烈的落差感让他们自卑自弃。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一直是“神圣”般的存在,学生通常对教师都有一种敬重的感情存在,大学生只有在受教育中接收到教师积极的引导、足够的鼓励,才能感受到学校、社会,甚至人生中积极阳光的一面,才能产生挖掘自己潜能的信心,实现人生理想。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师生面对面的对话,教师没有考虑学生脆弱的心理状态,容易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要想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教师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改变。首先,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如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打开自己的心,向教师倾诉,教师可采取用纱窗、纱帘遮挡的方式,让学生处于一个单独的状态,诉说自己的心声。同时,教师要以朋友的角色陪伴、疏导,或进行匿名的线上线下指导,将开放式教学改为私密指导。其次,教师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个性化,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

积极心理学一反悲观人性论,注重人性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教师应积极推广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不以评价分数论英雄,注重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理。在构建心理健康评价机制时,教师应确保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考虑大学生个性化的因素,不要将高年级大学生与新生相比、农村与城市大学生相比,也不要将男生与女生相比等。教师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促进评价机制的合理化,让高校心理教育评价机制得到最真实有效的數据,并据此完善教学工作。

四、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着民族的兴旺,牵扯着国家的发展。作为心理研究领域的新思潮,积极心理学恰好适应了敏感变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教师应认真分析积极心理学原理,不断分析探索它的发展方向,挖掘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品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负面因子转换为正负面因子,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大学生队伍。

参考文献:

[1]黄璐璐.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周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与完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4).

[3]李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2).

[4]张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9,(8).

[5]张玉华.试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