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科学与人文、实用与审美——读翊鸣散文集《又自在又美丽》

2019-09-27 02:57广西黄伟林
名作欣赏 2019年28期
关键词:悬铃木科普植物

广西 黄伟林

翊明的《又自在又美丽》的确是一本讲植物的书。从目录便可以知道,一年24 个节气,每个节气主要讲3种植物,合起来主要讲了70多种植物。这个数字,大致与一年的72候相对应。

对于大多数纯文学读者,这是一本既容易阅读又不容易阅读的书。说它容易阅读,是它的文字很通俗、时尚,甚至浅显,读起来很消闲,是一本可以随时打开也可以随时放下的书;说它不容易阅读,是它包含了极大的信息量,里面有许多对纯文学读者而言完全陌生的知识,而与此相关的情感经验和理性思考,自然也需要仔细玩味和深入探究。

植物科普

在我看来,将《又自在又美丽》作为一本科普图书未尝不可,虽然这肯定不是作者的初衷。然而,《又自在又美丽》讲述的植物知识确实给人一种专业的感觉:它既讲了许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植物,也讲了不少我们闻所未闻的植物;它既讲了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又讲了这些植物的生态习性;当然,它也会对这些植物的生物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不妨以兰为例。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兰。梅兰竹菊,中国文化中的花中四君子。

然而,作者给我们讲述的却是贵州地宝兰。贵州地宝兰1921 年由德国植物分类学家斯彻莱彻特在贵州罗甸进行兰科植物考察发现并命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

根据作者的记述,自从斯彻莱彻特在贵州罗甸采集到一份标本之后,在长达八十多年的时间里,贵州地宝兰好像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样。人们只见其名,不见其物。2006 年,人们在广西乐业雅长乡发现了这种花朵有着美丽的玫瑰色唇瓣的珍稀物种,作者有幸,成为能够目睹贵州地宝兰真容的人物之一。

即使是那些似乎熟视无睹的植物,作者往往也会做出很专业的识别。

然而,又有多少人会去仔细分辨呢?

作者的可贵就在于能够做这种仔细分辨。因此,当我们大而化之将某种植物称为法国梧桐的时候,她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植物其实并不是梧桐,而是悬铃木科悬铃木属植物。进一步,她帮助我们辨识:悬铃木分为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一球二球三球是以果枝上垂挂的头状果序的数目来决定。一串一果的悬铃木称为美国梧桐,一串三果的悬铃木称为法国梧桐,美国梧桐与法国梧桐杂交产生了一串二果的英国梧桐,目前我们国内大多数地方栽种的是英国梧桐。人们之所以喜欢将本名英国梧桐的植物称为法国梧桐,是因为人们最早在法租界看到这个树种以讹传讹的缘故。

甚至在史铁生文章中看到西番莲,她也会觉得离奇。因为,她的经验告诉她西番莲是热带的植物,不应该在温带的北京长得如此繁茂,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才发现,西番莲是北京人对天竺牡丹的称呼,在广西称大丽花,此外,还有洋芍药等名称 。

正是这种深究的态度,使并非植物专业的作者写的这本植物主题的图书,有着丰富的植物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并不都来自书本,许多来自作者本人的经历和经验。

植物食谱

读过《又自在又美丽》的人发现:在该书中,几乎每篇文章都是以介绍植物开头,到最后却总是以如何吃植物结尾。吃成为《又自在又美丽》的一个主题。在这个意义上,《又自在又美丽》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一本实用的食谱书。

比如作者笔下的韭,与其说是写韭的植物特性,不如说是写作为食物的韭的盛宴。她告诉我们:“把韭菜切碎炒鸡蛋、拌馅儿做饺子,或是切寸段炒小河虾,那绿的绿、黄的黄、红的红,真真儿是可以下饭的艺术品。如果用韭菜做汤,和鸭血最搭。要是去吃南宁的名菜柠檬鸭,坐下来不用看菜谱,来一份柠檬鸭,看人数多寡来决定斤两,再加一盆韭菜鸭血汤,人均至少要‘消灭’一碗米饭。韭菜最惊艳的做法是用热油爆香干沙虫,兑入清水或骨汤,待沙虫鲜味释出,放入切段的韭菜,鲜到眉毛都要掉了!”

我不惜篇幅抄录原文,目的是让未读过该书的读者意识到,《又自在又美丽》完全可以当作实用的菜谱来利用,其中既有家常的菜肴,也有别致的食材,但作者介绍的烹制方式无不简单明白,易于操作。

植物人类学

《又自在又美丽》的科普性质基于植物科学知识的通俗传达,其食谱性质基于其植物食材价值的利用开发,无论是植物的科学知识还是植物的食材价值,主要呈现的是植物的物理性质,但与通常的科普食谱图书不同,《又自在又美丽》对植物的书写具有鲜明的人文内蕴,它不仅关注植物对于人类的物理价值,而且乐于呈现植物与人类的精神关联,这种学术品质有力提升了《又自在又美丽》这本书的价值,使它成为一本具有植物人类学气质的作品。

植物人类学是我杜撰的一个名词,它的意思是探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

比如关于兰,作者写下这样的段落:

难怪中国画钟爱兰。兰生于幽谷,寂寞生长,寂寞开放,得天地之灵气,那份脱俗,用墨色表现再恰当不过。石涛画兰,浓墨勾筋,淡墨点花,轻描淡写间画出兰的骨韵。

兰,在中国早已被当作一种精神。中国文人爱兰,爱的是孔子所说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的气节,是“不将颜色媚春阳”“任是无人也自香”的蕙质。《幽梦影》里说,“兰令人幽”,安静开放在春风里的兰,既不招摇也不霸道,从兰的身上,是可以学到以平常心看世间事的。

显然,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积淀中,兰早已超越了其物质形态,上升为精神存在,成为养成于天地之间的一种中国精神。

又比如柏,作者这样写道:

柏树的花期很短,当雄球花鏻片打开,风便将花粉吹送到雌花上着床。也许是为了授粉的成功率,雄球花的数量惊人,以至于整棵柏树都变成了黄色。花粉多的时候,一阵大风吹过,柏树瞬间腾起一片黄色的烟云。着床之后,要经过整整一年,受精的雌球花才能结成柏子,灰绿色的柏子结在树间,数量众多。我记得出嫁那天,按照故乡的风俗,嫁衣两肩的位置会各缝上一根线,线端系着柏枝,取“百子千孙”的吉兆,如今才真正理解了这个祝愿之下的植物物语。

作者以其厚实的植物知识和独特的个人经历告诉我们,植物不仅给予人生命的营养和审美的享受,而且给予人精神信仰的支撑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这是关于草木染的科普、关于五色糯米饭的食谱,更是关于花、草、树叶和果实的植物人类学:五色糯米饭不仅以色审美,以饭养人,而且以采集染草、制作和享用五色糯米饭的全过程,完成敬天、敬神、敬祖宗的仪式,建构壮族人民的精神世界。

植物散文

我还想说的是,《又自在又美丽》不仅是科普、食谱、植物人类学作品,而且还是一本感情隽永、感悟深永的文学作品。

科普客观、食谱实用、植物人类学理性,然而,《又自在又美丽》不仅客观、实用、理性,而且充满感情。

感情,正是文学的核心元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又自在又美丽》在客观知识、生活实用和学术理性基础上,最终成就的是它的文学品质。

而清晨的太阳则像一位油画家,笔尖揉钛白,几笔便把东侧的灰墙提亮了。墙边的铁栅栏上,南瓜秧卷曲着,左一勾右一扭,从地面攀向高处,仿佛是伸手去够那温暖的阳光。叶芽脆生生的,披着稚嫩的白毛,叶腋间长出了小小的花骨朵。我心里生出要采一把的冲动,又硬生生按捺住了,思乡的感觉却油然而生。南瓜苗,本就是春末夏初家乡人餐桌最常出现的一道菜。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什么情?乡情,看见南瓜花而引发的思乡之情。目遇乡愁,胃知乡愁。所有的感情都蕴藉于植物的形色和味道之间。

《又自在又美丽》在感情表达上是很节制的,点到即止,但作者的感情却是很丰富的,无论是抒自己之情,还是体会他人之情,都很到位。深情但不纵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堪称隽永。

《又自在又美丽》在感悟传达上则比较积极,书中随处可遇到传达作者感悟的段落句子,这些段落句子都是基于植物的特性,而生发出对宇宙自然、生命人生的觉悟和喟叹。

比如写到水仙,作者议论道:

球茎植物总令我觉得魅惑,它们完美地诠释着生命的循环和轮回。每次花开完毕,球茎植物便仿佛走完了短暂的一生,像死去一般寂静,生命的一切活动也全然静止。但生命其实在黑暗和枯槁中延续着,到了来春,只要有足够的光、温度和水分,便又可以重新复活。

这说的是球茎植物的特性,又何尝不是对个体人生的生命启悟?

这样的感悟在书里俯拾即是,比如,当写到红椎菌的无法人工培植,作者发表议论:

在地球的许多角落,总有种类繁多的杰出物种,契合着时间和气候的节律,遵循自己生命的规程,自然萌生、繁育。这些倔强的生命让我们不得不对自然保有一份敬畏和清醒,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并非无所不能。

这是生命对自然的感悟,它让我们意识到,哪怕人类自诩为宇宙的精英、地球的主宰,然而: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并非无所不能。

当写到黄槿恰好成为木薯中毒的解药时,作者议论道:

上苍造万物,大自然真的好比是造物者为自己设计的智力玩具,有一结,便有一解,环环相扣。

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生命运,都隐藏着无数的秘密。人类以接力的方式千百年来努力破解这些秘密。许多秘密已经破解,许多秘密仍然是秘密。有时候我想,人们在破解大自然的秘密的同时,也是在破解人类自身的秘密。在这个意义上,《又自在又美丽》虽然是在讲述有关植物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在讲述有关人、有关人性、有关人生、有关人类命运的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很微小,很细腻,它可以隐藏在一朵花中,一片叶上,一粒食物里,需要我们品味、体会、斟酌。

这个故事太宏大了,它值得作者年复一年地书写,也值得读者四季轮回地阅读。

猜你喜欢
悬铃木科普植物
迟迟不落叶的悬铃木
悬铃木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哦,不怕,不怕
悬铃木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