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女性创业追梦的生命史诗——周励访谈(下)

2019-09-27 02:57北京王红旗
名作欣赏 2019年28期
关键词:中央公园曼哈顿纽约

北京 王红旗

周励,美籍华人作家。生于上海,1969 年赴北大荒兵团,1972 年上大学医科,1985 年赴纽约州立大学读MBA,1986 年创业经商。1992 年发表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销售160 万册,该书获十月文学奖和中国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被评为20 世纪90 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2006 年出版《曼哈顿情商》。近期发表《南极追梦》《穿越百年,行走南北极》《极光照耀雪龙英雄》《攀登马特洪峰》《生命的奇异恩典》《飘逝的最后炉香—与夏志清谈张爱玲》等。2006、2011 年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大会的海外特邀嘉宾。担任纽约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

人类心性:北大荒、“9·11”与极地启示

王红旗:

作品在描述与张佩娣相见时,两人久久地紧紧拥抱,不仅表现出朱莉亚“涌泉相报”的感恩美德,而且让我联想到,当年一位纯朴女性擦燃一根火柴,烧掉另一个年轻女性的“黑档案”,需要多大的胆量与勇气!她在销毁朱莉亚莫须有罪名的同时,也点亮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光明,具有撼人魂魄的审美力量。“黑档案”就是1968 年1 月写给《文汇报》的那封信。这封信到底写了怎样的内容而招致师生的大字报批判,并装进了你的档案?

周 励:

其实,1991 年秋天我写《曼》书代序和第三章《少女的初恋》时,曾很想引用“一封信”的详细内容,记录那个时代一个上海少女的纯真情怀和社会背景,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封信。几天前居然发现夹在北大荒日记本中一个半个巴掌大的小纸袋里。近日,我在巴金故居巴老寿辰朗诵会度过难忘的六十八岁生日,口袋里装着这封信,它仿佛偏偏要藏到我68 岁才肯冒出来:2018 年11 月25 日生日之前,我意外翻出五十年前十七岁时一气呵成写给《文汇报》的信,四小页信纸褶皱发黄,字迹依稀可辨,这真是意外的生日礼物,也是《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重要主线和历史旁证。之前,我一直以为这封信早已丢失。

因为,1966 年前,我是上海市委机关瑞华大院长大的初二班级团干部,市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合唱队阳光少女。当时的很多情况令我茫然不解,于是本来就酷爱阅读的我开始了孤独漫长的地下读书。1966、1967 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赫鲁晓夫主义》《斯大林时代》《一元论史观》《法国大革命史》《第三帝国兴亡史》,特别是《联共(布)党史》,其中一些书一直立在父亲由市委机关分配的棕色书橱里,被我翻出来放在床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自以为可以以史为鉴,于是犹豫良久,终于大胆给《文汇报》写了一封信,署名“十六岁”(当年我十六岁),幻想一个上海女生振聋发聩的心声能够让《文汇报》振臂一呼,扭转局面。自然是很天真的想法。

今天看来很难想象这封信出于一位出身南下干部家庭的上海少女之手。

王红旗:

请谈谈你目睹“9·11”恐怖袭击后,进行纪实创作的复杂心情。

周 励:

我在《曼哈顿情商》一书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在上海东方卫视纪实频道 《9·11 周励在纽约》与主持人夏磊对话时我们都眼泪盈眶。从9·11早晨的震惊,到女儿从世贸大厦倒塌的漫天灰尘中哭喊着走回家……当晚整个纽约和公园大道鬼魅般的寂静,我和麦克在极其恐怖的气氛中走到时代广场,看到掘土机像坦克车的队列一样,隆隆驶向世贸中心废墟,第二天我走到废墟前面,泪流满面。我们去红十字会捐款、捐血,但双塔倒塌后无一人救出。总而言之,这是人类的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

在目睹硝烟弥漫的悲惨之后,纽约人的勇敢善良也令我感动不已。在中央公园,身着黑色燕尾服的纽约爱乐乐团的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奏起的《蓝色狂想曲》,仿佛想把对失去亲人的伤恸化作大海般的波涛。随着著名摇滚歌手Billy Joel 一边弹钢琴一边唱起《纽约!纽约》时,所有的人都从草地上站起来,激情呐喊着“我爱纽约!”“这时,中央公园周围的摩天大厦华灯齐放,恍若是几十座、上百座没有倒塌的世贸中心,在这美丽的烛光之夜巍然屹立!”这是呼唤和平的“人类共同精神”,更是人类如同“镌刻在心灵岩洞上的壁画”与梦想。

王红旗: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爱荷华大学校园里的“杀人血案”,和《曼哈顿情商》第四章中美国“9·11”空袭灾难,两相比较,不同时代、不同意义的“死亡”,因两部作品的互文关系,形成“共时性”的鲜明对比。请谈谈你书写这两个事件,想为读者提供怎样的思考?

周 励:

写这两者没有关系,但你的问题很好。留美博士卢刚是暗物质时代的魔鬼,曾喆是美国灾难中的天使和英雄。纯粹追求业务高分而忽略人格历练,狭隘嫉妒,造谣诬陷,直至暴力杀人,那看似文质彬彬的博士却是带给人类巨大悲剧的学霸。

王红旗

:请谈谈探索南北极留给你哪些最难忘的体验和思考?

周 励:

与时俱进,生命在高处,与探险史人物交友,令人远离物质世界,宁静致远,不惧艰苦,激情燃烧。

从2012 年至2018 年,我六次参加南北极探险。登上人迹罕至、险象环生的南纬90 度南极点和北纬90 度北极点,探访南极点阿蒙森·斯科特美国科考站。人类四百年极地探险史令我心潮澎湃,而令我勇往直前的动力之一即是BBC 刻骨铭心的探险纪录片,以及人类首次挑战南极点的非虚构文学,诸如作家茨威格的《人类星光闪耀时》关于南极点竞赛斯科特船长的悲剧。

2016 年7 月1 日北极圈东区时间23∶45,我们乘坐的俄罗斯五十年胜利号拉响了抵达北纬90 度的汽笛,我和朋友们涌到甲板,打开香槟酒,激动欢呼这一刻终于到来!从人类文明踏上北极白色冰原之初,北极的静谧、神秘和隐秘就牵动着全球探险家的心,一辈又一辈的勇士用激情、智慧乃至生命谱写了一部北极探险史诗。这是四个世纪人类的不懈追求。

我两次登上雪龙号,探访了长城站。极地、深海、太空、网络是中国战略新疆域的重头戏,有着现实和潜在的重大国家利益。刚下海的“雪龙2 号”则是国之重器。抵达北极点后,我和团友们在白雪冰原自豪地展示五星红旗,北纬90 度跳海冰泳活动,十几位各国游客报名,我是其中一个。2013 年我在北纬81 度斯瓦尔巴群岛,零度北冰洋冰泳过,海水苦咸,冰寒刺骨,那次我是唯一跳海的中国人,也是全船十几位跳水者中冰泳时间最长的一个!这是一个超越极限的体验。(没有想到央视四频道为我这次冰泳做了专题报道)2018 年4 月21 日,我和朋友们在外高桥码头迎接雪龙经历四万里凯旋,领队杨惠根昂首挺胸、铿锵有力地向首长汇报:“……无一人伤亡,无一设备丢失。特此报告。”全船三百多位科考队员精神抖擞,场面感人。

从北极点、南极点回纽约后,我又去了珠峰大本营,和留日妹妹一起攀登马特洪峰。在《上海纪实》发表《亲历南极》,《上海文学》发表了《攀登马特洪峰》,游历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寻找”心灵的宫殿。

追求卓越:自信独立与奋斗的精神智慧

王红旗

:如果从社会竞争的本质而言,人的社会存在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自然之道。说到朱莉亚,她是随中国20 世纪80 年代初起始的第一次出国潮,只带着四十美金就走出国门,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自费留学。此时,国内的知识女性,走向两广沿海自谋职业,或走向国外寻求发展。朱莉亚是一个代表,一个象征,作为一个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自费留学生,商场创业的华人女性,短短四年激情奋斗自主创业而改写自我命运,成为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佼佼者。你认为,她在美国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周 励:

我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作为一个以美国商场为生活背景的人,头脑,应当是商人的头脑;但灵魂,不是商人的灵魂;也不能把自己的灵魂和时间都卖给那些灵魂也是商人的商人。我时常抛下一大堆业务,跑入完全不同的生活圈子里。

我曾在《鲁豫有约》访谈节目中谈到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作为一个旅美文学爱好者,我喜欢仔细嗅闻环绕在纽约的激情化学机制,看看这座城市是如何催生一批又一批的“阿瑟·米勒”。在中央公园南湖——塞林格的《麦田捕手》有大段令人捧腹的湖中野鸭描述——当我徜徉于湖畔草地,总出现一个念头:如果才华横溢的维吉尼娅·沃尔夫不是住在郁闷的伦敦郊外,而是住在中央公园附近,住在纽约这座美妙的大都会,听歌剧逛公园,与朋友聚会交流,然后在静谧的夜色中写作,我敢担保她绝不会把石头揣在怀里淌河自杀。

王红旗:

小说结尾,对这部作品如何诞生的讲述,表现出朱莉亚理性的平静心态,使这个人物形象更有独特的个性。最后引用七十年前在美国留学的闻一多先生的诗句,以六万名中国留美学子,应和着“我”一起和声呼唤“咱们的中国”,在大西洋此岸彼岸的时空,回荡不息。请问,这样的结尾,寄托着怎样的家国情感?

周 励:

无论是打工岁月还是经商生涯,我都热爱中央公园,这是一个普通的纽约客都会有的感受。如你所说,全书的高潮在最后中央公园春天的人物心理描述:“我心中涌起一股柔情,那是一种从多灾多难走向绚烂,又从绚烂走向宁静的心境。不管人富有还是贫穷,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本质在生活。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太阳依然在照耀,鲜花仍然开遍大地,不管有多少丑恶的东西存在,生活仍然是美好的。每个人都创造自身的价值,这个世界就会更有价值。”

王红旗:

是的,一个理想主义的人是如此,一个理想主义的社会,或者整个人类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可以肯定《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曼哈顿情商》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特别是奋斗中的女性读者。《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如同作家阿城所说,具有中国现当代史的“文本”作用。

猜你喜欢
中央公园曼哈顿纽约
从北京到纽约仅需1小时?
纽约地铁突发枪击案
咋回事
马达加斯加
纽约,纽约!
曼哈顿中国城失火一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