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

2019-09-27 06:56徐红梅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26期
关键词:厌食症主症小儿

徐红梅

厌食症是小儿常见病,发病率约为5%~10%,与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饮食教育不到位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因父母文化水平的上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1]。小儿厌食症与发育不良、贫血、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关系密切,影响小儿生命健康,而小儿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质量直接影响成人时期的生命质量,因此小儿厌食症不容忽视。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以用药、饮食教育为主,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疗程长,对小儿家长的依从性要求较高,疗效个体差异较大。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历史悠久,易于推广。本文尝试采用对照研究,评价推拿以及不同模式推拿管理在小儿厌食症治疗中的价值。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 月—2017 年11 月,儿科门诊收治的小儿厌食症进入研究。纳入标准:(1)年龄2~12 岁;(2)明确诊断为小儿厌食症,无器质性疾病导致厌食;(3)病程≥4 周;(4)家属知情同意,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器质性疾病导致厌食症;(2)合并其他重大疾病,如先心病、小儿哮喘;(3)有自行用药治疗史;(4)家属有一线临床卫生工作者、小儿保健方面的工作者;(5)无法配合研究。退出标准:(1)依从性不足;(2)误漏诊;(3)失访。入选对象120 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 组、B 组、C 组。A 组40 例,其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7.0±2.4)岁。病程(15.3±4.5)周。B 组40 例,其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7.2±2.5)岁。病程(14.8±4.8)周。C 组40 例,其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龄(7.5±3.1)岁。病程(15.0±3.7)周。三组对象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A 组 常规治疗,饮食健康教育,主要针对负责膳食的母亲,主要包括限制副食的摄入、合理的营养素分配、适当的食疗、进食易消化食物,鼓励运动。与此同时。脾虚夹积化热者给予健脾益肺口服液(生产厂家:广州一品红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 mL;国药准字:B20020275),未化热给予健胃消食口服液(生产厂家: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规格10 mL;国药准字:Z20030094),1~2 岁,1 次半支,1 日2 次,3~6 岁1 次1 支,1 日2 次,6 岁及以上,1 次2 只,1 日2 次。大便菌群紊乱者,联合微生态制剂,1 日2 次,温开水送服,持续4 周。

1.2.2 B 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参照《推拿学》[2]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是治疗篇,在叙述儿科病症时,着重介绍了推拿的治疗方法,给予补脾经、补胃经、运内八卦、揉板门、推四横纹、捏积手法治疗,1 次/d,来院治疗,由护师开展,持续4 周。

1.2.3 C 组 使患儿家属学会补脾经、补胃经、运内八卦、揉板门、推四横纹的小儿推拿手法,除院内开展外,可以在家中自行进行,作为补充,1 日1~2 次。

1.3 观察指标

三组对象的临床疗效,两组对象治疗前、治疗后、随访3 个月后,三组对象的症状评分。症状积分赋值范围在0~20 分之间,分数越低,患者症状越为轻微。

1.4 疗效判定

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主症消失,总积分减少≥80%。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主症积分减少≥60%,但<80%。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减轻,30%≤主症积分减少<6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主症积分减少<30%[3]。

治疗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以及Excel 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症状评分服从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对比采用方差分析,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临床疗效以(%)表示,整体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单项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C 组治疗有效率优于B 组、A 组(Z=2.696、3.994,P=0.007、0.000 <0.05),B 组优于A 组(Z=2.287,P=0.022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 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8,P=0.007 <0.05)。C 组治疗有效率与B 组、B 组与A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0、2.527,P=0.260、0.0112 >0.05)。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前,三组患者症状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治疗实施后,C 组、B 组、A 组的症状积分都显著下降,C 组患者的积分明显高于A、B 两组,C 组与B 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患者与B 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周后、3 个月后三组积分多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大众、医学界的认可。一项Meta 分析显示,推拿相比较中药治疗可以增进疗效 [RR=1.14,95%CI(1.05,1.24),P=0.002],相较于西药也可以增进疗效[4]。另外一项Meta 分析也得出类似的结论[5]。本次研究显示,在配合推拿治疗后,B 组、C 组的临床疗效整体都优于A 组,痊愈率上升、无效率下降。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主要与积热、脾胃不和有关,推拿治疗可以起到调理脾胃、脏腑气急升降,最终减轻消化道症状、增进食欲的作用[6]。现代医学研究显示[7],推拿能通过力学、物理学刺激可以刺激胃肠神经功能,刺激肠蠕动以及肠液分泌,全身推拿可以改善免疫功能。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B 组、A 组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本次研究中A 组采用的综合治疗水平也相对较高有关。口服液、饮食健康教育,其中口服液实际上起到了辩证治疗的作用,饮食健康教育有助于纠正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吃饭时间太长,这有助于增进小儿的食欲,减轻厌食症状[8]。当前,许多小儿的照料者实际为祖辈,文化水平并不高,缺乏健康的育儿知识,对小儿比较溺爱,未能帮助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追着喂、边玩边吃情况非常普遍,这些都会增加厌食症发生风险[9]。

研究显示,C 组的临床疗效整体优于B 组(P<0.05),C 组指导家属也学习推拿,并在家中自行开展,这客观上增加了推拿的频次、量,增强了推拿的刺激量[10]。提示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可能也与推拿的频次有关,院内1 日1 次的推拿可能仍然无法满足患儿的实际需求[11]。让家属掌握基础的推拿方法,也有助于延长疗程,提示家长的小儿保健水平,对于预防厌食症的复发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C 组3 个月后的症状评分为(1.53±0.35)分也证实了这一点。当前对于小儿推拿的手法、经穴选择有较多的选择,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辨证取穴,在传授家长时,需要考虑是否容易掌握[12]。

综上所述: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可以增进疗效,通过增加推拿的频次,可以进一步巩固疗效。

表2 三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分,)

表2 三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分,)

猜你喜欢
厌食症主症小儿
国王的厌食症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夜盗小儿(下)
探讨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