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19-09-27 06:38刘晓宁李明军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流动儿童影响因素

刘晓宁 李明军

【摘 要】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已经是新型的城镇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已有研究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内涵与概念、测量维度及工具、影响因素及其结构模型、促进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需要深化对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内涵及其机制的认识,探索其结构维度,编制有效的测评量表,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建构理论模型,提出对解决该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完善其保障机制及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内涵结构;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近些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定居在流入地区的意愿逐渐增强,并由“单一式”流动转向“家庭式”流动,流动儿童的规模也呈现出持续性地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全国六普的数据报告显示,流动儿童规模已经迅速增长到约3600 万,在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从2000年五普数据的4.9%提高至10.3%。[1]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建设必须面临的极具挑战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概念与测量

1、流动儿童的概念

何谓流动儿童?研究者从各种研究需要出发对流动儿童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例如,1998年颁布的“流动儿童和青少年入学暂行办法”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至14岁(或7至15岁)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临时居住在居住地半年以上的儿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则将流动儿童指向18岁以下、在本镇街道上居住半年以上,户籍在其他城镇街道上或者在本镇街道上居住半年以下,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儿童。袁晓娇、方晓义、刘杨等人(2010年)将流动儿童定义为与父母或监护人一起在流入地生活6个月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2]刘欣(2013年)将流动儿童定义为7至18岁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居住地暂居半年以上并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儿童;[3]雷鹏(2012年)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到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流入到城市暂住半年以上的儿童。[4]不难看出,目前研究者关于流动儿童的界定,重点涉及到儿童年龄范围、户籍所在地、在流入地居住年限及就学状况四核心要素。

2、社会融入的概念及测量维度

社会融入最早是西方移民中的概念,指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与文化之间相互配合、彼此适应的过程。[5]基于社会学的理论,社会融入被看做是移民的人和本地居民彼此同化最终实现文化认同的过程。法国图尔干认为,城市融合既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又为群体提供了互动和共存的机会。[6]

由于我国现行的特殊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与西方移民的社会融入又存在一些差异,我国研究者对于社会融入测量指标的界定也有着不同见解。例如,风笑天(2004)以三峡移民为被试,提出农村移民群体的融入是跨省外迁,分散安置,对安置地的社会与文化进行适应的过程,主要从家庭经济、日常生活、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生产劳动、社区认同等方面测量;[7]杨菊华(2010)基于社会融入理论,提出了较全面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指标,主要有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四个方面;[8]王璇(2018)研究我国新型流动人口“老漂族”,认为社会融入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主要从经济、文化、社区、心理四方面探讨。[9]可以发现,社会融入是有多个维度的、渐进性的、动态的过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重心逐渐从如何在城市中生存转移到如何获得身份的认同感。[10]但最核心的维度还是心理的融入和社会身份的认同,只有完成了心理层面上的融入,才算真正实现了社会融入这一过程。

3、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测量工具

为了解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现状、探究影响因素并进行有效干预,研究者以不同维度构建和开发了不同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测评工具。总结发现,主要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类方法。

量表测验是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的常用定量研究方法。随着城市适应标准的逐步深入和完善,测量社会适应工具的开发也越来越丰富,例如胡韬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袁晓娇编制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苏文的《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量表》等等,这些量表都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用来研究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11]

定性研究主要采用访谈等形式,如刘杨等基于我国已有研究文献,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现状与过程进行研究,并采用自编的半结构访谈提纲,从基本信息、城市适应的标准及适应状况、城市适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四個方面了解城市流动儿童适应状况。[12]

但总的来看,对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研究仅停留在对其现状及成因的描述性分析,相较于过程更注重结果,缺乏深度研究,不能更好的建立起现状与成因的作用机制,切合实际地构建和完善维护流动儿童的支持体系。

二、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

1、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已有关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文献侧重研究其影响因素,总结发现,研究者大都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1)个体因素。个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流入时间等)、个性特质变量(自尊、人格等)与心理学变量(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品质等)。研究发现,以男生为参照,女生的社会融入感更强烈;以非独生子女为参照, 随迁子女是独生子女的,其社会融入感更强烈。[13]周皓认为年龄对社会融入起到的是负向作用,另外由于年级与年龄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年龄可以结合年级一起考虑。[14]王中会等人提出即使流动儿童融入中的不利条件对心理弹性产生不良的影响,但在同样不利的处境下,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会对其社会融入起到正向作用。[15]

(2)家庭因素。家庭是流动儿童在城市生存的主要处所,为他们提供生活资源和教育资源,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显而易见。研究者主要是从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亲子关系等四方面进行研究。较为突出的是周皓提出的亲子关系越亲密,越能促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父母亲的社会适应越融洽,流动儿童的融入也会越好,反之亦然;母亲的文化程度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社会融入。[16]家庭经济地位同样影响着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经济水平越高,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状况越好,有助于更好地适应人际观念和文化。[17]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流动儿童影响因素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我的关怀德育梦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