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壮阔的盛唐遗音

2019-09-27 06:35何爱方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雁门黑云李贺

何爱方

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独尊盛唐之诗,称其“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明初的高棅在编选《唐诗品汇》时,继承了严羽的观点,标举“盛唐正音”的宏大气象,而相对贬斥初唐和中晚唐的诗歌。自此以后,一提到“气象壮阔”,人们往往联想到盛唐诗歌。然而,中晚唐并非没有壮美的诗歌,比如中唐时期的“诗鬼”李贺,他的诗虽被评为“险怪如夜壑风生,瞑岩夜堕”(谢榛《四溟诗话》),但是在他的诗集里依然不乏“气象壮阔”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的《雁门太守行》。笔者试图对这篇诗歌的风格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以此管窥李贺诗歌中雄壮的一面,希望打破长期以来读者对李贺诗歌“险怪”的刻板印象。

首先,《雁门太守行》悲壮的战争题材和宏大的爱国主题为其雄壮的风格打下了基础。

孟子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故而我们在分析《雁门太守行》时也需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雁门太守行》一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当时的唐王朝早已失去往日的雄风,被日益猖獗的藩镇所困扰。当时的成德节度使(其势力范围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地区)王士真病故,其子王承宗未上报朝廷,就狂妄地自立为“留后”,此后更是悍然發动叛乱,对抗中央,并派军队袭扰附近的官兵驻地—定州(今属河北保定)。定州守军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还是坚持与反叛势力作斗争,他们浴血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乐章。心系家国的少年才子李贺有感而发,挥毫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雁门太守行》。

其次,本诗的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笔力雄浑,惊心动魄,由此奠定了《雁门太守行》全诗雄壮的基调。

这里的“黑云压城”不可作为单纯的自然景观来理解,否则就体会不出诗人的良苦用心。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读此诗的时候,就认为如果黑云布满天际,直压城头,那么太阳一定也被黑云遮蔽了,下句中盔甲反射日光的景象根本不可能出现。这当然是王安石的误读。明代以博文多识著称的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就狠狠地嘲笑王安石是“不知诗”的“宋老头儿”,并给出了解释:“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陇白日西陇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清代的薛雪在《一瓢诗话》中亦云:“李奉礼‘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阵前实事,千古妙语,王荆公訾之,岂疑其黑云甲光不相属耶!”杨慎和薛雪都指出,这里的“黑云”并非遮天蔽日的乌云,而是两军阵前腾腾杀气凝结的一股“怪云”。实际上,杀气所凝结的“黑云”直压城头,远比阴天的乌云更能给人带来压抑和震撼。

第三,全诗选取的意象颇为阔大,丝毫没有中晚唐诗歌常有的局促感。

“压城”的黑云、一排排的军阵、震天的角声、滔滔东流的易水河等,都属于宏观视阈中的景物。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写道:“美之中有优美与壮美之别。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不厌者,谓之曰优美之感情;若其物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有知识冥怒其理念者,谓之曰壮美之感情。”李贺在诗中所描写的种种标示着危险与死亡的沙场景象,以极大的视野广度和声音强度冲击着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心理防线,这正属于王国维所谓的“不利于吾人之意志”之物,故而读者在欣赏此诗的时候,自然会召唤出心中的“壮美之感情”。

第四,《雁门太守行》具有强烈的死亡意识。正所谓“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涉及到死亡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震撼读者的心灵。

比如“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典故出自《古今注》:“秦所筑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者焉。”李贺借用塞上土色皆紫的故典,来描写激烈的战事结束后,将士们撒在城墙上的鲜血在夜里凝结成紫色这一悲壮的景象。虽然李贺并没有直接描写爱国将士们是如何英勇牺牲的,但是从凝结的鲜血将城墙染成紫色这一细节,读者就能感受到战争之惨烈。尽管死亡是如此可怖,但李贺仍在全诗的结句中写道:“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在李贺的观念里,英烈们为国捐躯是伟大的,他们这种崇高的死亡是值得歌颂和学习的。因此李贺在诗歌的最后才要呐喊出忠君报国的最强音,用雄壮的诗篇去赞颂英雄们的折戟沙场、马革裹尸。这种浪漫主义的爱国精神与屈原《九歌》中的《国殇》同出一辙,亦可以说是李贺诗作为“《骚》之苗裔”(杜牧语)的一种体现。

最后,《雁门太守行》雄壮的风格离不开李贺抒发英雄梦的强烈欲望。

李贺长得羸弱瘦小,通眉长爪,人称“长爪郎”;其仕途也一直饱受挫折。虽然在残酷的现实中,成为英雄的几率微乎其微,但是李贺却不曾放弃英雄之梦。我们可以从其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中,窥探其人生理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而诗作为语言的一种艺术性的衍生物,同样也是为表达情感和主旨存在的。柳宗元在《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和诗序》中云:“大凡编辞于斯者,皆太平之不遇人也。”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中,李贺必然苦于道路之坎坷,爱于理想之光明,患于世人不明其心之哀、其心之志。故而李贺积心中之气而作《雁门太守行》,试图通过刻画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让他人也能够感知到诗人自己的英雄梦和家国情怀。

正是因为《雁门太守行》笔力遒劲、风格雄壮,所以连一代文坛领袖韩愈都对其青眼相加。据《唐摭言》记载,李贺当年初次谒见韩愈时,正值盛夏,韩愈正在卧床休息。韩愈原本想要拒见,但他随手翻开门人呈上的李贺诗集,映入眼帘的第一首诗作就是《雁门太守行》。韩愈读过,大为叹赏,立刻与李贺相见。现代著名学者钱仲联亦对《雁门太守行》甚为推崇,作《读昌谷集绝句》云:“五十关河战气昏,谁能一剑定乾坤。恒山铁骑横行日,太守红旗赋雁门。”

综上所述,《雁门太守行》体现了李贺诗歌雄壮的一面,更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及雄浑壮阔的美学风格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的赞赏。《雁门太守行》更表明了中唐也会诞生如此悲壮宏阔的诗歌,所谓“气象壮阔”,并不专属于盛唐诗。

猜你喜欢
雁门黑云李贺
漂流计划
漂流计划
八月十五雁门开
黑云白云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鬼才李贺
从对话教学角度谈董一菲执教的《雁门太守行》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杨吴政权代北家族的本土化——以《李娀墓志》所见雁门李氏为例
诗鬼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