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案例研究

2019-10-07 08:40周国红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斑马养蚕互联网+

周国红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多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诸多领域的深层次变革。学校教学模式也正在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以移动互联网和电脑终端为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进行科学学习。”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校园信息系统的建设的逐步完善,电子白板、交互式信息系统、电子书包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智能手机在家庭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微信等APP平台已成为家校交流的主要平台。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出现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微课、微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此时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小学科学教学也应顺势而为,在教学中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总结信息技术运用的成功案例,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微信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促进科学习惯的养成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这是科学新课标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现行教材教学内容大多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化教材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需要学生对一内容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这与小学生对事情的专注度不够、很难对同一件事情长时间保持着兴趣的心理特点是相矛盾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拍照发朋友圈、拍小视频、语音聊天、群聊等也成了小学生课外生活的一部分。把微信这一信息平台引入科学教学中来,让学生运用微信在班级群和朋友圈中分享交流学习成果和体会,既能激发和保持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更能促进科学探究习惯的养成。

案例1:

四年级下册《养蚕》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构建的,在养蚕这一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引导学生交流会的形式来回顾养蚕的经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蚕的发育过程。要详细记录蚕宝宝的进食、眠起、蜕皮、羽化、繁殖全过程,这一过程时间跨度要一个多月。如何引导学生保持观察和记录的兴趣,为“养蚕经验交流会”积累丰富的素材,我布置了几点任务:

(1)每天用手机拍照,配上简短的文字发朋友圈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2)用小视频的方式来捕捉记录蜕皮、交配、产卵等动态过程。

(3)在班级微信群里交流观察到的有趣现象、分享养蚕经验、晒晒自己的观察日记……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在微信群、朋友圈中相互交流、相互督促,保持了对养蚕的兴趣。有了这些作保障,“养蚕经验交流会”上学生的发言热情高涨、精彩纷呈。有的学生晒出观察到的精彩图片,有的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制作了动感相册,有的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美篇,还有学生的观察日记发表在报纸刊物上。这样的养蚕经历一定会带给学生终生难忘体验,科学兴趣在此萌发,科学意识得以发展。

案例2:

《搭支架》一课认识了几种基本形状,了解形状与承受力有联系基础上。通过动手制作和实验活动,在观察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形状不同,支架的稳固性不同;支架是最稳定的结构是三角形,激发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稳固性与结构关系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掌握连接方法、设计结构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些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学习活动延伸至课外。课堂上主要组织学生讨论搭支架的方法和材料的选择,把搭支架活动作为课后的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在朋友圈里展示自己的作品,在班级群交流对材料选择、形状设计等方面的心得体会,达到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时机成熟后在班上组织搭高塔比赛,有了之前丰富搭建经验,比赛中定会呈现一些精彩的作品。

二、运用微课扩大演示实验教学效果

演示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规范的课堂演示实验,对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校班级人数众多,50多人的班比比皆是,六七十人的大班也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做演示实验,后面的学生看不见、听不清,会挤到讲台前来围观,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的实验老师,授课教师既要做实验操作又要顾及课堂的组织,课堂秩序难控制,实验操作只能少数人能看到,达不到演示的效果。

运用微课的形式来做演示实验,课前录制好演示实验的过程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课堂上通过媒体播放,既解决了学生看不见、听不清的问题,播放过程中教师又可以做好课堂的组织,课堂效率大大提高。科学教师大多兼任多个班级的教学,同一微课在班级之间、教师之间还可共享,可以重复使用,还可借助互联网下载专业的演示实验,既能减轻教师实验准备、实验教学的负担,又能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能为学校节约实验经费。

运用微课来做演示实验,还可通过技术手段达到现场演示达不到的效果。

案例3:

《摩擦力的秘密》一课中如何减少液体的阻力活动中,需要做探究各种形状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速度的对比实验。为了便于学生观察物体下落的时间差,虽然用采用了洗洁精来降低下沉的速度,但实验就几秒时间,学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准确观察判断哪种形状的物体下沉的速度快。将这個实验在课前拍成微课,课堂上可以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观察,可以用暂停的方式在某一时刻定格进行比较,还可以通过慢镜头的效果将下沉时间延长,更好对比不同形状物体下沉的速度。

三、运用微视频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科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有些科学知识是极其抽象的。小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运用微视频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烦琐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学生对科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变得顺利。运用微视频对消除因“抽象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形成的学习障碍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案例4:

《大脑》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脑的工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我选择了《诗词大会》比赛的精彩抢答视频。交流分析在抢答过程中选手的大脑需要做下面的工作:

(1)看沙画的一部分去想象整幅画的画面,

(2)根据想象到的画片去搜索储存的相关诗句,

(3)分析确定答案后快速按下抢答器,

(4)用语言描述出诗句

(5)抢答过程中的紧张情绪、答出答案表现出高兴的情绪(或失望)的情绪。

体会人脑对情绪、思维、运动、语言、感受、记忆……管理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同一事件中同时产生作用的。

另外,在认识大脑的个体差异性,认识大脑的潜能是可以被充分开发的这一环节中,通过播放《记忆神童挑战乾坤大挪移,过目不忘高能技能看懵全场》视频,让学生体会有些人大脑的某种功能特别强大,小神童饶舜涵的精彩表现说明了他的大脑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特别厉害。

案例5:

《動物生存的本领》一课中对于斑马的条纹对斑马适应环境的帮助时这样描述:“在草原上还生活着狮子、猎豹等凶猛的食肉动物,斑马身上的条纹正是迷惑这些天敌的保护色。”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描述是苍白的,他们很难理解这些黑白分明的条纹为什么能成斑马的保护色。而通过播放一群斑马在草原中奔跑的微视频,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斑马奔跑时身上的条纹跳动着,使天敌的视觉产生错乱,不能准确判断斑马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很难分辨出斑马身上的要害部位,从而帮助斑马躲避天敌的准确攻击。

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微信、微课等信息手段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促进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养成,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绩溪县桂枝小学  安徽】

猜你喜欢
斑马养蚕互联网+
养蚕记
我是可爱的小斑马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BirdsonZebras斑马身上的鸟
斑马
在养蚕中成长